Java NIO原理图文分析及代码实现
前言:
最近在分析hadoop的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 ,远程过程调用协议,它是一种经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须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能够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32726.htm )机制时,发现hadoop的RPC机制的实现主要用到了两个技术:动态代理(动态代理能够参考博客:http://weixiaolu.iteye.com/blog/1477774 )和java NIO。为了可以正确地分析hadoop的RPC源码,我以为颇有必要先研究一下java NIO的原理和具体实现。
这篇博客我主要从两个方向来分析java NIO
目录:
一.java NIO 和阻塞I/O的区别
1. 阻塞I/O通讯模型
2. java NIO原理及通讯模型
二.java NIO服务端和客户端代码实现
具体分析:
一.java NIO 和阻塞I/O的区别
1. 阻塞I/O通讯模型
假如如今你对阻塞I/O已有了必定了解,咱们知道阻塞I/O在调用InputStream.read()方法时是阻塞的,它会一直等到数据到来时(或超时)才会返回;一样,在调用ServerSocket.accept()方法时,也会一直阻塞到有客户端链接才会返回,每一个客户端链接过来后,服务端都会启动一个线程去处理该客户端的请求。阻塞I/O的通讯模型示意图以下:java
若是你细细分析,必定会发现阻塞I/O存在一些缺点。根据阻塞I/O通讯模型,我总结了它的两点缺点:
1. 当客户端多时,会建立大量的处理线程。且每一个线程都要占用栈空间和一些CPU时间
2. 阻塞可能带来频繁的上下文切换,且大部分上下文切换多是无心义的。
在这种状况下非阻塞式I/O就有了它的应用前景。
2. java NIO原理及通讯模型
Java NIO是在jdk1.4开始使用的,它既能够说成“新I/O”,也能够说成非阻塞式I/O。下面是java NIO的工做原理:
1. 由一个专门的线程来处理全部的 IO 事件,并负责分发。
2. 事件驱动机制:事件到的时候触发,而不是同步的去监视事件。
3. 线程通信:线程之间经过 wait,notify 等方式通信。保证每次上下文切换都是有意义的。减小无谓的线程切换。
阅读过一些资料以后,下面贴出我理解的java NIO的工做原理图:服务器
(注:每一个线程的处理流程大概都是读取数据、解码、计算处理、编码、发送响应。)
Java NIO的服务端只需启动一个专门的线程来处理全部的 IO 事件,这种通讯模型是怎么实现的呢?呵呵,咱们一块儿来探究它的奥秘吧。java NIO采用了双向通道(channel)进行数据传输,而不是单向的流(stream),在通道上能够注册咱们感兴趣的事件。一共有如下四种事件:网络
事件名 | 对应值 |
服务端接收客户端链接事件 | SelectionKey.OP_ACCEPT(16) |
客户端链接服务端事件 | SelectionKey.OP_CONNECT(8) |
读事件 | SelectionKey.OP_READ(1) |
写事件 | SelectionKey.OP_WRITE(4) |
服务端和客户端各自维护一个管理通道的对象,咱们称之为selector,该对象能检测一个或多个通道 (channel) 上的事件。咱们以服务端为例,若是服务端的selector上注册了读事件,某时刻客户端给服务端发送了一些数据,阻塞I/O这时会调用read()方法阻塞地读取数据,而NIO的服务端会在selector中添加一个读事件。服务端的处理线程会轮询地访问selector,若是访问selector时发现有感兴趣的事件到达,则处理这些事件,若是没有感兴趣的事件到达,则处理线程会一直阻塞直到感兴趣的事件到达为止。下面是我理解的java NIO的通讯模型示意图:socket
二.java NIO服务端和客户端代码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java NIO,下面贴出服务端和客户端的简单代码实现。
服务端: oop
客户端: 测试
小结:
终于把动态代理和java NIO分析完了,呵呵,下面就要分析hadoop的RPC机制源码了,博客地址:http://weixiaolu.iteye.com/blog/1504898 。不过若是对java NIO的理解存在异议的,欢迎一块儿讨论。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