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Z97-DELUXE(NFC & WLC) 评测

序言
        毫无疑问,9系列芯片组就是Intel在2014年要给PC DIY玩家们带来的一年一度的例行升级。尽管做为有史以来变化最小的一代,相信必定也有玩家仍然愿意把它做为本身心痒败家的正当理由之一。此次首先给你们带来的是ASUS的Z97-DELUXE(NFC&WLC),这也是本代ASUS在1150平台上,主打“智能、多媒体、家庭云”的ASUS普通系列主板中的旗舰型号。

产品规格

        

        Z97芯片组自己的硬件规格和Z87芯片组其实并无什么区别,说马甲都不为过,坊间更有笑称其Z(8+1)7,不过已确认将会支持下一代处理器。其实也不用太纠结或者高呼8系已死,拿旧主板上下一代处理器历来都是攒机者在装机前的三大错觉之一。
        不过Z97芯片组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正式声明了对SATA Express和M.2这两种新型存储用接口的支持,这些新型的接口能够提供到10Gb/s的带宽,超过现有主流SATA 6Gb/s。所以大多数中高端的Z97都会选配这两种接口之一,而Z97-DELUXE更是两种都支持。
        从规格简表上看到从标称支持内存超频到3300MHz,到拥有双网卡、远高于原生数量的SATA、USB接口以及同时配置了两种新型接口就应该明白Z97-DELUXE是一款定位并不低的板子。事实上ASUS的DELUXE之名主板早也已是鼎鼎大名,只惋惜近年来始终活在ROG的阴影之下。

 
 
包装和附件
首先是全新外观风格设计的包装盒,突出了新的“五重优化”卖点。上一代是四重优化,包括数控供电调节(Digi+ Power)、自动与高级超频(TPU)、自动关闭闲置部件节能(EPU)和风扇转速调节(Fan Xpert)。这一代除了对既有的功能进行例行升级外,新增了一个名为“Turbo App”的功能,简单来讲就是为不一样的应用预设不一样的音效、网络、频率设置。

 
DELUXE后缀在ASUS普通主板系列里定位首屈一指,配件也对得起这个“豪华”这个名字。Z97-DELUXE就附带了一块Thunderbolt(雷电)接口扩展卡:ThunderboltEX II/DUAL,因为主板集成了无线网卡天然还有可拆卸的天线一组。而此次收到的是NFC&WLC版的Z97-DELXUE,相比普通版更多了NFC Express 2(提供了NFC功能)和无线充电器一套。

 
其余附件则包括6条SATA Gb/s线、1块背部接口挡板(黑底彩印注释,带铝箔与缓冲垫,即Q-Shield)、1条DisplayPort线、1条mini DisplayPort 转DisplayPort线、1组简化机箱面板接线的接头(Q-Connector)、1组用于ThunderboltEXII/DUAL扩展卡的链接线(9pin-9pin线与9pin-5pin线),还有一个双路SLI软桥,还有就是属于NFC&WLC版的专属配件:一条USB3.0线(用于链接NFC Express 2)、一个5V 2A的适配器和一条MicroUSB转USB线(用于给无线充电器供电)。

 
说明手册和驱动盘也有三套(各带蓝色ASUS Logo贴纸一张),分别针对ThunderboltEX II/DUAL扩展卡、ASUS Z97系列主板扩展功能及NFC&WLC套件以及两款Z97 DELUXE主板。ThunderboltEX II/DUAL扩展卡因为不算真正的新品,封面仍是上一代的设计。

 
ASUS ThunderboltEX II/DUAL 是一块PCIe x4的Thunderbolt/Displayport扩展卡。提供了两个Thunderbolt 2接口和两个DisplayPort IN 1.2接口。附件中附带的两条DisplayPort相关的链接线就是为将该卡上两个DisplayPort IN接口与主板上的DisplayPort/mini DP接口相连。

 
卡的上方有一个9pin接口,须要用附件中提供的9pin线接上附件中一样提供的转接5pin线链接到主板上的TB_HEADER插座上。

 
这个黑色的小盒子则是一个无线充电器,经过附件中的MicroUSB-USB线链接到附件中带USB接口的5V电源适配器上供电。能够给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充电。目前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虽然少不过它们自身每每尚未附带无线充电器。ASUS也是看准这个机会将这个玩意儿和自家的高端主板捆绑搭售。

 

 
另外一个稍大一些,带两个USB3.0接口的则是ASUS的NFC Express 2。可让支持NFC的设备和一部分ASUS主板的电脑经过这个进行配对通讯链接,同时也是一个提供了两个USB3.0接口的USB HUB。以前我曾在论坛里发过第一代NFC Express的使用体验(http://www.chiphell.com/thread-1003082-1-1.html)。二代在外形上作出些改变,修正一代对于一些背壳平且体型较大手机难以接触配对的问题,而且搭配了新的配套软件,支持更多配对与传送方式。

 

 
 
产品解析
主板本体。外观方面,估计是8系列时代的真土豪金不是那么遭人待见,此次9系列改用比较淡雅的金色,看起来舒服了不少,插槽颜色也改成了黑灰双色,在保证配色统一和谐的状况下也方便为用户在装机过程当中做出标识(固然对于色弱群体依然不友好),同时PCB也使用了消光黑显得更有质感。板型方面为全尺寸(24.4cm宽)的ATX,同时由于扩展比较充足,再加上印刷上的一些小把戏,没有给人形成看起来很空旷的感受。

 
传统南桥位置处的芯片组的发热并不大,散热片更多被用来做外观装饰设计。此次ASUS选择的圆形金色的设计显得抢眼,也和包装图案照应。

 
主板背面,CPU供电处mosfet散热片也提供了背板(主要是背部也有mosfet)

 
继ASRock和MSI以后ASUS也开始用这种风骚的PCB层数标注了,对于Z97-DELUXE的规格来讲妥妥6层。PS:啥时候显卡和内存也这么玩呢?

 
背部接口,ASUS算是比较喜欢去PS/2的厂商了,接口依次为1×S/PDIF光纤输出、1×HDMI、1×DisplayPort | 1×mini DisplayPort | 1组Wi-Fi模块天线接口(2个) | 4×USB2.0 | 2× USB3.0 | 1× LAN、2× USB3.0 | 1× LAN、2× USB3.0 | 1组支持8声道、麦克风、音频输入的音频接口(6个)。

 
回到正面再来看CPU供电以及传统北桥位的散热片。这套散热片由两组组成,一组处于为左上位经过热管链接,覆盖部分mosfet与传统北桥位上的PCIe快速切换开关,另外一组独立负责供电其他部分的mosfet。

 
asus DESIGN,华硕设计,啧啧。

 
这个“Dual Intellgent Processors(双智能处理器)”的卖点也打了多年了,现在都到第五代了。不过这块散热片下方只有一些PCIe快速切换开关,所谓的双智能处理器(即TPU和EPU芯片)并不在这里。

 
老规矩,散热片都是用导热贴与热源接触,压痕显出很紧。

 
“光板”一览。这一代即使是ASUS普通系列主板也用上了强化版的集成声卡,只不过没有风骚的灯带做为装饰,主观听感仍是蛮不错的,算是提升普通系列的竞争力了。除了声卡部分外全板也用上了所谓的“黑金电容”(富士通FP10K系列,105℃下10000小时寿命)。CPU、显卡、内存等都有侦测LED指示灯(Q-LED),全板还有6个4pin风扇口(2个标记为CPU用,4个标记为机箱用)且均支持PWM和电压两种调速模式。

 
你们都很是熟悉的LGA1150 CPU插座,支持目前已有的Haswell处理器以及最新同步上市的Haswell Refresh处理器,也就是采用该接口的第四代Core i3/i5/i7以及衍生的Pentium与Celeron等。附近PCB部分还多了很多条纹印刷提高感官,至于扣具依然没有作黑色化的外观处理。

 
因为Haswell已经内置供电控制的缘由,在8系列上面咱们没有看到ASUS在主板部分采用如此夸张的设计(16相)。不过面子仍是要的,加上8系列不管旗舰仍是中端都最多给了8相也没见当时ASUS卖得便宜过。

 
带土豪金Logo的定制外观电感,外形稍微有些变化再也不有两边的翼型。

 
PWM芯片为Digi+ VRM ASP1257,和过去ASUS主板上所使用的型号都不一样,规格未知。

 
背面还有16颗mosfet,构成每相每电感一上桥两下桥的配置。

 
四条DDR3 DIMM,支持双通道,规格表号称最高支持超频到3300MHz的DDR3 Non-ECC Unbuffered内存。相比8系列时期标定的支持频率更高了(甚至超过了8系列时期提供的最大设定选项),固然也要CPU与内存的体质容许才行。卡扣依旧是单边型(Q-DIMM)。

 
内存供电的PWM芯片为Digi+ VRM ASP1103,两相设计。-

 
除了一直都有的用于应对内存兼容性救急用的MemOK!按钮之外,此次还新增了一个EZ XMP开关,开启后能够自动应用内存的XMP频率和时序设定档。考虑到通常市售的高频率DDR3内存条都会将其高频率的配置存为XMP设定档,过去若是不在BIOS设置界面里找到相应选项打开则只会以标准的1333/1600低频运行。这个开关显然简化了新手设置的操做,也避免新手高价购入的高频内存装机后稀里糊涂仍以低频运行的尴尬。

 
扩展槽方面为①PCIe 2.0 x1 | ② PCIe 3.0 x16| ③PCIe 2.0 x1 | ④ PCIe 2.0 x1 | ⑤ PCIe 3.0 x16(最大x8模式) | ⑥ PCIe 2.0 x1 | ⑦ PCIe 2.0 x16(最大x4模式)。其中②与⑤经过CPU上的System Agent提供并共享带宽。其他的插槽均由Z97芯片组提供带宽,而⑦还要与板载的一组SATA Express和一组USB3.0共用带宽。PCIe x16插槽卡扣都采用了按下弹出式的设计(Q-Slot)。

 
Z97芯片组,主板上最重要的芯片,提供主板上大部分扩展口和通道。其他开篇已经提过。

 
外置存储接口方面Z97-DELUXE提供了6个SATA 6Gb/s和2个SATA Express。其中四个灰色的SATA 6Gb/s与下方的SATA Express(简称SATAe或SATA-E)来自Z97芯片组原生的SATA控制器,支持RAID0/1/5/10和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 (即SRT/RStrt/SCT),其中这组SATAe还与主板上的M.2(Socket3)共享。2个黑色的SATA 6Gb/s来自Asmedia ASM1061 SATA 6Gb/s控制器,而上方的SATAe来自Asmedia ASM106SE SATA Express控制器。注意Asmedia芯片提供的这些接口只支持安装硬盘,不支持ATAPI设备。SATAe是一种结合SATA与PCIe复用的接口,能够提供10Gb/s的带宽,而且外形也能够看出1个SATA Express能够向下兼容两个SATA 6Gb/s。

 
除了上述的SATA和SATAe之外还有一个M.2插槽,算是以前被称做NGFF的正式名。M.2一样是同样是一种复用通道的接口,因为要应对各类状况,M.2接口也有多种,经过键位区分,其中M键类型插槽则是和SATAe同样为SATA与PCIe复用。此外M.2的设备根据外形长度有分不少种类型,由于这还涉及到固定问题所以也有标准。Z97-DELXUE上的M.2为M键插槽,支持2260和2280类型(指长度,对应位置有螺丝位,并附有手拧螺丝)。前面也提到这个的M.2插槽和SATAe接口共享,二者同时只能使用一个。这也代表这个M.2插槽表示也是走芯片组的PCIe2.0与SATA通道,能够达到10Gb/s。要怪就怪Intel留给1150平台的PCIe通道太少了吧。

 
两个前置USB3.0接线座,经过Asmedia ASM1074芯片而来。

 
提供前置USB3.0接线座的Asmedia ASM1074 USB3.0 HUB芯片。

 
Asmedia ASM1061提供两个黑色的SATA 6Gb/s接口。

 
Asmedia ASM106SE SATA Express控制器。

 
可插拔BIOS芯片,以及上方提供BIOS Flashback功能的芯片。ASUS 的BIOS Flashback也不是啥新功能了,不安装CPU便可经过U盘和指定USB口进行BIOS刷入。位置在主板⑤号卡槽卡扣右侧。

 
ASUS TPU芯片,提供更细致的调节项,位于M.2固定螺丝位附近。

 
TPU、EPU快速设置开关,位于主板一角。能够快速设置自动超频和自动节能。TPU开关有三档,分别为“不自动超频/自动超CPU倍频/自动超CPU BCLK(外频)和倍频”,均有指示灯提示。DirectKey(开机/重启直接进入BIOS设置界面)按钮接口也保留。这些也都是ASUS自豪的老把戏了。

 
BIOS Flashback按钮、Clear CMOS按钮、两位的debug指示器(Q-Code)、Reset按钮和电源开关按钮,若是有DirectKey按键就更好了。

 
Nuvoton NCT6791D Super I/O芯片,提供一些基本接口以及监控功能。

 
Asmedia ASM1187 PCIe 2.0  1转7芯片。Z97平台自己只有CPU上System Agent提供的16条PCIe 3.0通道和Z97芯片组提供的8条PCIe 2.0,在ATX的主板上除了要协力布置7条扩展槽外,额外的SATA和USB芯片等等也要占用芯片组的PCIe通道,因此这也是任何一块1150平台大板接口丰富不空旷必需的代价。

 
音效方面此次就算是普通系列的主板也有幸用上了流行的强化设计,不过和以前在ROG与GAMER上略有的不一样。此次的命名为Crystal Sound 2。Codec的真身依然为Realtek ALC 1150,支持112dB SNR输出、DTS UltraPC II 和DTS Connect。屏蔽罩和独立PCB分隔包罗万象,可是没有灯带装饰,不过作了些印刷装饰。

 
配合R45801运放和尼吉康的FG系电容,据称还采用了左右声道分离设计,以及消除开机爆音的设计(纠结党们会很开心)。这里多嘴几句,窃觉得集成声卡就像手机上的摄像头同样,其实也就是让外行们听起来或看起来舒服不舒服的问题。随着设计的改进确实一直都有进步,也足以让任何一个稍微上心的用户感受出高下差别,历来就不是一部分人想固然的认为的“根本听不出区别”,可是非要和专业设备PK那只会是自寻死路。

 
网卡1:Intel I211AT,规格稍高一些。

 
网卡2:Intel I218V。相比8系列时期的主板上ASUS主板常见的Intel I217V和I210-AT来讲应该算是例行更新了。

 
Asmedia ASM1042 USB3.0 HUB,提供背板上其中两个USB3.0(标示USB3_E56的两个,即不与LAN接口共列的那组)

 
Asmedia ASM1442K,提供集显的HDMI等输出信号转换。

 
这个固定在主板上的ASUS Wi-Fi GO! Card提供了蓝牙4.0和WiFi (802.11 a/b/g/n/ac,双通道2.4GHz/5GHz)。

 
而在主板的背面还有第二颗TPU芯片。

 

BIOS解析
        ASUS在这一代主板上再度升级了其BIOS选项设置界面,能够说是ASUS自Intel 6系列采用图形化UEFI BIOS以来最大的一次界面升级。除了保持其一向的界面美观清晰、选项分类合理、按键效果与屏幕指示友好的优势外,也吸取了近来其余品牌在界面显示功能上的部分长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中文版BIOS界面汉化的程度仍是比较好的,在前代主板上出现过与这代公有的那部分选项基本都没有遗漏,翻译也不差,相信新增的选项随着从此的版本升级也会慢慢补全,再加上字体、界面等作得比较合理,至少第一次让我以为就算不切换回纯英文的原版界面也不错的感受。不过下文的截图部分依然仍是用英文界面来介绍。
        首先是主界面。虽然硬件外观已经换成了比较淡的金色,BIOS界面仍是暴露了其土豪本色。(ASUS的普通系列主板的BIOS界面配色彷佛老是相差一代的节奏)
        功能方面与前代相似,包括了基本配置的显示、时间和语言设置、启动顺序设置、风扇方案设置,还有预设性能档的设置。但SATA Information从下方按键后显示改成直接在主界面上列出,并新增了一键切换AHCI与RAID模式的选项(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而风扇策略终于也引入了图形化的显示与设置。内存方面也直接把调用XMP的选项放在了前方。EZ Mode的实用程度相比以前要好很多。

 
        上方能够看到新增了一个EZ Tuning Wizard(F11),这也是一个新增的功能。包括了根据使用情景简易设置超频选项和RAID选项。
        超频选项。第一屏包括现有设置,第二屏选择使用环境(平常仍是影音游戏),第三屏选择安装了的散热器(原装仍是塔式仍是水冷),最后给出一个将对CPU和内存超频的幅度提示。
        完成后重启便可。不过这个自动超频依然是会依靠小幅提升BCLK来完成,我的以为多少有点做死。并且这个设置向导其实与EZ Mode中右上方的几个预设档选择有所冲突。

 
        而RAID部分,首先若是还没设置SATA模式为RAID的话首屏会提示将要修改模式,点击下一步都则会切换成RAID模式并自动重启。然后第二屏会列出将要加入RAID阵列的硬盘,第三屏则是选择用途(备份用仍是提速用),第四屏则是选择须要使用的RAID模式,选择备份的话就是RAID1或者RAID10,选择提速用则是RAID0或RAID5,再点击下一步以后就会有几个确认界面就能够完成RAID设置(不过这几个界面依靠BIOS自带的截图界面没法截图)。
        不过要删除RAID阵列的话,则仍是要按照老方法到高级模式中去找RAID设置界面。但愿下一代这个简单向导能够再照顾一下这部分,顺带第二屏的时候最好能作成可选择加入阵列的硬盘就更好了。

 
        再来看此次新增的图形化风扇设定界面。这功能对于想把电脑搞静音的玩家来讲有多爽应该都知道。在Z97-DELUXE上有两个CPU用风扇位和四个机箱用风扇位。其中CPU公用一套策略,四个机箱风扇位都支持独立设定。这里要赞一下五组风扇位都支持PWM调速或者电压调速,避免了风扇类型的问题形成没法调速的尴尬(相信有必定装机经验的玩家都遇到过这种操蛋事情)。其中四组机箱风扇还支持低负载下关停的设定。而且全部的五组此次在“转速-温控点”的选择上都支持三个设定点,这样一来就算是在BIOS里面也能直接调节到比较使人满意的程度。

 
        从右下角的Advanced Mode能够直接切换到高级模式之中,包括切换回EZ Mode也是,这一次两套界面之间由于去掉了确认对话框,切换更畅快。
        Advanced Mode(高级模式)里面依然是和以前同样的8个栏目。屏幕右侧的栏目从选项说明和快捷键指示更换成了频率、温度、电压的实时监控显示,而原来的快捷键指示则隐藏到顶栏的Hot Keys里面,项目说明则摆在了左下方的框内。记事本功能依然能够经过点击顶栏的Quick Note(F9)调出
        Main(主要)栏目依然是包括版本号显示、时间语言切换和密码设置。

 
        My Favorites(收藏夹)则是本身添加经常使用的设置,相比前代界面少了操做指示,能够经过顶栏的“My Favorite(F3)”调出增减界面,里面列出了BIOS界面里全部的选项。这个功能对于查阅选项也颇有帮助。

 
        Ai Tweaker界面和选项和8系列时期相似。各类频率、电压、时序等等设置均在这里设置。最顶上的黄色字显示了更改选项后的目标设定频率。经测试所有核心锁定最大睿频倍率的“福利”依旧有效。另外若是有极限超频的需求须要设定高电压的话,须要先将主板上一个标记为CPU_OV的跳线位置(在TPU、EPU开关附近)修改一下,而后才能够在BIOS界面中开启“Extreme Over-Voltage”选项,进行更改。

 
        而正如规格表所言,内存频率的最大选项已经开放到了3400MHz。

 
        DRAM Timing Control二级选单里依旧是能够独立控制的双通道全三级时序选项。

 
        隶属于DRAM Timing Control之下的另两个三级选单:RTL IOL Control和Skew Control。

 
        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二级选单。也就是主板上的供电部分的控制,包括CPU和内存供电的相位、限流等。经常使用的防掉压选项“CPU Load-line Calibration”在此。

 
        Internal CPU Power Management二级选单里则包括了CPU内集成的供电部分的控制选项,包括CPU自己的一些节能特性,功耗限制等。

 
        Advanced栏目和前代主板无二,包括了主板和CPU上的各项选项,按照各模块再下分为二级选单,很是清晰。若是打开RAID模式的话,最底下还会多出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的选择项。

 
        CPU Configuration包括CPU自己特性一览以及设置。虚拟化(VT-x)以及用于提升节能开启时磁盘性能的“Intel Dynamic Storage Accelerator”也在此处。DSA目前也是1150平台上Core i3/i5/i7和Z字头芯片组的独有功能。其下还有一个CPU Power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三级选单,设置一些CPU自己的节能特性,里面部分选项和以前Ai Tweaker中有所重复。

 
        PCH Configuration则包括芯片组控制的一些相关设置。包括设置芯片组上的PCIe通道的速度,以及两个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功能的开关。

 
        PCH Storage Configuration则包括芯片组原生的SATA等存储用接口的设置,包括设置接口是否支持热插拔等,可是识别为外置设备的选项依旧没有出现。在Z97-DELUXE上因为其中一个SATA Express和M.2接口共享通道,能够在此处强制选择使用哪一路进行切换。很明显在这块主板上的原生SATA Express和M.2接口都是借用原生的SATA控制器而来,并无采用走System Agent上PCIe通道的方式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下方每一个接口(如SATA6G_1(Gray))单独选项处,接口名字左侧的小箭头意味着能够调出下一级选单,点击后能够在界面中从新命名,方便标示。惋惜重命名界面依旧没法利用自带的截图功能获取到,因此这里没有贴出。

 
        System Agent Configuration。System Agent就是现在集成在CPU上过去被称为“北桥”的部分。包括了集成显卡、DMI总线、由这部分控制的PCIe通道以及内存控制器的选项。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由System Agent提供的PCIe x16仅为前两条。Z97-DELUXE这块主板的三条PCIe x16插槽并不支持从System Agent提供的PCIe中分为x8+x4+x4模式。

 
USB Configuration除了常规的开关以及xHCI模式开关以外。一如既往支持更改当且接驳的存储类USB设备的识别类型以得到更好的启动兼容性。下方的二级选单控制USB接口的开关功能也继续保留。

 
        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s则包括主板上各种第三方芯片的选项,包括声卡、网卡以及额外的SATA、USB控制器等。

 
        对于Z97-DELUXE来讲因为第三条PCIe x16与背板上集成的Asmedia USB3.0以及Asmedia SATA Express共享带宽,同时在设计上也是为安装那块Thunderbolt扩展卡预留的插槽,相似于此前M.2接口与原生SATA Express接口的选择同样这里也有一个模式强制选择。

 
        Misc/APM/Network Stack二级选单则包括了一些电源管理类以及网络堆栈相关的项目。

 
        Monitor栏目也和前代相似,包括当前的电压、温度、风扇转速的监控显示。下方则包括文字形式显示的风扇转速控制策略,以及防御开关选项等。既然有了上方的图形化设置界面模式,其实也不用费心在这种界面里多闹腾了。
        值得一提的是界面中的第一个选择项:QFan Tuning,这是个新增的选项,点击后会要求进行对风扇转速的校准,以肯定当前链接风扇的启动转速,这样在以后设定数值的时候便不可设定成低于最低转速的状况。

 
        Boot栏目和前代也是彻底同样,包括了启动画面,快速启动开关,CSM(兼容性引导模块的)开关以及选项,还有启动项目顺序调整等。对于同一个大类中各设备的顺序依然要进入“xxx Priorities”二级选单中设置。

 
        在UEFI引导下防止别人换系统的Secure Boot设置天然也在,默认加载了Windows的key。

 
        Tools界面依然三件套:EZ Flash 2刷新BIOS,OverClocking Profiles存BIOS设置(支持从U盘导入导出),SPD Information查看内存SPD信息。另外还多了个Setup Animator的开关,能够开关BIOS设置界面中界面切换时的动画过渡效果(这个选项难道不该该在Main栏目里?)。

 
        保存设置时列出更改的项目,以及查看上次修改的项目的实用功能天然仍保留着。

 
软件解析
核心功能部分
 
        看完了BIOS再来看Windows下的配套软件。这方面其实和前代也差很少。大多数功能集中经过Ai Suite 3提供。
        Z97-DELUXE在Ai Suite 3里拥有的项目包括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五、Ai Charger+、USB3.0 Boost、EZ Update、System Information、USB BIOS Flashback、USB Charger+、Wi-Fi Engine、Push Notice。
        Ai Suite 3的界面依旧包括上部分的主体,以及下部分的状态监控,下部分的状态监控还能够设置警报阈值以醒目提示异常。

 
        首先是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5,名字虽然响亮其实又包括了TPU、EPU、Fan Xpert 三、DIGI+ Power Control和Turbo App五个栏目。相比前一代来讲,Turbo App是新功能,而风扇转速控制模块则升级到了第三代。

 
桌面上的Mini Bar功能有所扩展,除了保留EPU模式切换还加入了Fan Xpert和Push Notice通知设定。

 
        全自动设置依旧是从左上角的“5-Way Optimization”(五重优化)进入。不过从选项来看其实新增的Turbo App并无加入。在这个界面里能够检查风扇的状况,以及接下来要自动设置的项目。完成后开始便可。

 
        TPU部分的设置其实就是和BIOS中相同的CPU和GPU的频率设置。能够将设定值保存为专案,方便调用。不过内存时序的设置和过去同样没有提供,Windows下设定内存时序仍然做为ROG专属独立应用,做为ROG的特点存在。

 
        Fan Xpert 3 

 
        点击风扇调校后或给出风扇的转速比-转速曲线。更精确控制转速。

 
        点击主界面上各风扇的转速比率-温度设定曲线图能够进入设置。一样保留了智能调速和定速两种。此外还新增了风扇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的选择,而极致静音模式则容许更为激进的曲线策略设定。看来即便BIOS自带的风扇转速选项和界面有很大进步,Fan Xpert软件依然走在更前面。

 
        DIGI+ Power Control基本也是BIOS中External DIGI+ Power的翻版。

 
        新功能:Turbo App,左侧列出了当前运行的进程,能够添加到列表里,或者手动添加。而后选择想要在所选进程活动时应用的性能设置档、音效设置档和网络设置档。设置列表中的进程名称顺序为优先级(当有多个进程对应的方案在列表中且同时运行时),其中性能设置档与TPU中存储的专案相关联,音频的设置档彷佛是与DTS UltraPC II音效功能相关联,而LAN的设置档则是一个优先级的设定。不过Turbo App只有在主界面中的省电方程式中设为Auto时才能用,而且尚不支持Windows 8的应用商店应用(也就是俗称的Metro/Modern应用)

 
        EPU设置依然是四个预设档和对应的节能设置。此次还新增了关停不使用的SATA接口的选项。

 
 
        Ai Charger+,基本上目前全部ASUS主板都支持的快速充电功能。

 
        USB 3.0 Boost,在前代主板上也已经应用过,对不支持UASP协议的状况进行提速。若是设备支持UASP则能够继续经过UASP模式,切换到加速模式后的USB存储设备会加载新的驱动。对于极少数软件会有兼容问题,此时切换回来便可。

 
        EZ Update,检查更新BIOS和驱动的功能,也能够在这里更改开机画面(经过修改BIOS后刷入的方式)。

 
        System Information提供了CPU、主板和内存的一些基本参数的显示。 

 
        USB BIOS Flashback,在Windows下这个应用提供按期下载BIOS文件备份在U盘中的功能。

 
        USB Charger+,另外一个增强充电的应用,只有一些定位比较高的型号的主板才支持的功能。从选项上看对于ASUS、Apple和Kindle的移动设备有所优化。能够选择链接电脑时仅充电不进行数据通讯。

 
        Z97-DELUXE集成了一个无线网卡,其功能设置面板也在这里提供,除了看成传统的无线网卡外还能够切换成AP模式,将当前链接的网络中转出去。(就像如今炒得比较火的360WiFi之类的玩意儿,其实就是开启无线网卡AP模式的产物)。

 
        这个Push Notice算是新增的功能,根据设定推送警报信息到相关联的手机上。对本身电脑情况不放心想检查状况的能够打开这个功能记录和提醒。另外也须要手机上安装配套软件。

 
        最后的Version则是列出各组件的版本号。

 
        ASUS很自信地表示只要靠Intel的集成网卡同样能够不输高通Killer E2200系列网卡,不过我这里也没有办法验证。(惟一能够相信的是在一些特定状况下,Intel网卡的驱动程序能够比较好找一些)。而以前集成在Ai Suite 3里的Network iControl组件已经废除,而和ROG系列同样改用一个OEM版的cFosSpeed软件来控制,固然名字也得换一个,叫Turbo LAN。
        基本界面提供了当前速度显示,预置了一些经常使用应用的设置选项并分类。同时下方提供一些经常使用功能的按键。

 
        这些按键除了有进入高级设置、一键切换“Ping优化/带宽优化”以及打开测速网页以外,还有详细的使用流量图表和当前链接状况。

 
        固然平时桌面右下角也有个小的监视栏。

 
        至于高级选项,包括优先的协议、应用、联机策略、网卡信息等。事实上这套软件披上不一样的皮基本已经成为当前主板界的标配了。

 

 

 

        至于音频部分。其实一直以来ASUS都有在其中高阶主板上购买过DTS的音效。多声道状况下能够打开DTS Connect/DTS Neo PC的设置,而双声道则可使用DTS UltraPC II的设置。至于主观效果,老实说之后还不如关掉来得顺耳,论这类“磨皮软件”的素质仍是比不上Creative的那套。

 
        其余实用工具包括Boot Setting,自从有了UEFI引导快速启动以后要进入BIOS设置界面就成了一个麻烦事,各家也都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小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

 
        ASUS非ROG系列主板还捆绑一个黑色界面的ASUS定制版CPU-Z也是传统了。

 
        最后再多嘴一句,啥时候有简化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功能设置的小工具?虽然这三个Intel号称的智能功能对于在SSD上安装系统的用户而言压根没用。
 
HomeCloud解析
 
        若是对上一代土豪金系列中的带WiFi的型号有印象的话会记得有个集成在Ai Suite 3里名为WiFi GO!的“重磅”功能(不带WiFi的则为Remote GO!),能够经过这个软件客户端配合智能手机上对应客户端实现电脑远程(或短距离)操控、文件传输、DLNA等功能。现在这部分功能被ASUS赶到了他更大的HomeCloud(家庭云)套件里面,所以从主板的控制台Ai Suite 3中消失了。
        这里小小BS一下ASUS,收到的主板包装里附带的驱动盘里根本没有附带这个HomeCloud套件。而配套的移动设备客户端软件的Android版本也只能经过Google Play商店获取,对于国内的Android设备用户来讲很不友好。
        在Z97-DELUXE上面安装ASUS HomeCloud后,会安装包括Media Streamer、HomeCloud服务器以及WiFi GO!套件。

 
        Media Streamer提供将音乐、视频转播到其余设备上的功能。

 
        而HomeCloud则是经过将ASUS帐户与本地磁盘空间绑定,创建私有文件存储服务器的功能。
        在服务器端运行HomeCloud Server应用,注册并登陆一个ASUS帐户并分配一个硬盘做为空间。以后只要这台电脑保持开启并接入网络。在别处就能够用其余电脑或者手机利用登陆客户端登录ASUS帐户来访问上面的文件。操做步骤很简单:注册、登录、看介绍、选择硬盘。

 
        创建完成后做为管理员帐号的主机还能选择添加其余容许的成员帐号。

 
        其余设置界面,包括设置网络唤醒,追加硬盘,是否关停服务器等。

 
        而登录访问则须要启动这个HomeCloud Drive的应用。登录成功后“个人电脑”里就会多出相应的盘符。固然手机端也有相应的客户端,在AppStore/Google Play/Windows应用商店里搜索HomeCloud并下载安装便可。

 
        而后就是WiFi GO!了,为了将普通系列与ROG、TUF等系列做差别化而存在的功能。实现手机、平板远程控制PC、文件传输、以及做为触摸板使用的功能。
        其手机客户端与NFC Express的手机客户端共用。事实上NFC Express的高级功能亦要经过WiFi GO!/Remote GO!来实现。新版界面已经和PC版本的蓝+灰色统一了。

 
        WiFi GO!包括四个模块。Cloud GO!用于同步一些网盘上的文件,Remote Desktop用于远程遥控PC,File Transfer用于电脑与移动设备件文件互传,Remote Keyboard & Mouse可将移动设备模拟成触摸板来对电脑操做。界面的右侧则是WiFi GO!移动设备客户端版本的官方商店连接的二维码。

 
        PC界面中又上的锁型图标提供设置密码,以及登录ASUS帐户功能。登录ASUS帐户后则能够不局限于在局域网内链接,哪怕移动设备出门在外也可使用。不过不知道是否是由于国内网络的特殊情况,登录每每提示出错,不管是手机端仍是电脑端。

 
        Cloud GO!提供了为多个网盘同步文件的功能。支持的网盘包括ASUS WebStorage、Google Drive、Dropbox和SkyDrive(OneDrive)。相比以前版本多了SkyDrive(OneDrive)的支持。不过移动设备上的Cloud GO!功能只是PC端的一个皮囊。

 
        Remote Desktop则是一个远程遥控电脑的功能。相似于Splashtop那种方式。在手机上安装了Push Notice信息推送接收的应用并配对的话,也能够经过PC端的界面向手机发出链接邀请。

 
        移动设备端支持局域网内开启了该远程桌面服务的电脑,或者在非同一个网段内,经过登录同一个ASUS帐号来链接。前文也说了目前很难链接上,至少我尚未成功过。不过这个服务是长期有效的话却是不错的,毕竟相似的功能的Splashtop目前已经不提供终身买断式,只有靠每一年17刀或者每个月2刀的订阅来得到,固然前提也得是ASUS能让国内用户都能顺利登录才行。

 
        Android上的ASUS Push Notice应用的主界面,以及收到通知后系统通知栏上的通知。以前Ai Suite里的那些警报设置也是往这个应用上推送。

 
        成功链接上之后移动设备的屏幕上就出现了完整的电脑端画面,两边操做与显示都是同步的。

 
        文件传输则提供了不该用数据线而直接在PC与移动设备间传文件的功能。两边均可以设置各自功能的文件夹位置。

 
        最后Remote Keyboard & Mouse则是让触摸屏移动设备变身触摸板的功能。

 
        成功链接后移动设备屏幕就变成下面这样,能够当触摸板用来控制电脑了。

 
        移动端的软件的设置包括远程桌面显示在移动端上的画质,文件传输功能是否容许电脑端向移动端发送以及触摸板的灵敏度。

 
        再来讲说NFC Express 2的使用。此次的NFC Express软件也从Ai Suite 3中独立出来,算是并入了HomeCloud部分,界面也和HomeCloud统一,也再也不和以前的1.00.19版本那样和Ai Suite 3冲突。新版本(2.0)的软件也支持第一代的NFC Express,不过这个新版软件目前尚未在ASUS的产品页面上找到下载,不管是带(NFC & WLC)名称的主板仍是第一代的NFC Express里都缺乏了这部分,而独立的NFC Express 2页面都还没上线,暂时只能靠附带的驱动光盘得到。看来ASUS虽然想大力推广移动端和云端服务,不过一些配套交接的细节处仍然没有作到位,以前驱动光盘里缺失HomeCloud也是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NFC的玩意儿主要就是起到一个让移动设备和PC配对的功能。靠照一下机器,而不是在软件界面里找到设备名字点选的方式,装X的感受十足。
功能上相比1.0版本的软件增长了Video-to-go和Bluetooth Pairing。前者是接入Media Streamer软件将库中影音文件在移动设备上播放,后者则是经过NFC来设置二者的蓝牙配对。而以前我在试用第一代NFC Express时失败的Remote Desktop和Photo Express,也证实这些部分确实要PC上支持并配置了WiFi GO!和Remote GO!功能才能够作到。

 
        Windows 8 Login功能。若是你的Windows 8系统帐号设置了密码,则能够把帐号和密码名经过这个PC端设置界面写入NFC tag里。而手机端也是须要自行输入帐号名称和密码才能完成设置,只是能够添加多组。手机端应用相比旧版本的改进在于只要将选项框置于所选项上便可激活,更为直观一些。这个功能对那些用微软帐号登录Windows 8的用户来讲会稍微有点用。

 
        Quick Launch。将经常使用的软件或者文件路径记录在NFC tag里,只要在NFC Express上刷一下tag或移动设备就能够打开它。手机端的软件操做一样简化,只要选择框停留在对应的Profile上就已经激活可用了。

 
        以后的四个功能都是配对用的。经过NFC来激活WiFi GO!/Remote GO!里的Remote Desktop并链接上、激活照片传送功能、激活Media Streamer的传送播放功能以及和带蓝牙的PC进行配对。

 
        NFC在PC上鸡肋的情况其实很难改变。ASUS此回推出的二代改进了下软件以及硬件的外型些许提升了些适用性,不过估计仍是难逃摆设之用。
ASUS HYPER EXPRESS与SATA Express/M.2 解析
此次还收到了ASUS的一款概念品:Hyper Express。这是一个SATA Express硬盘盒子,其中可安置两块M.2或者mSATA的SSD经过内部组建的RAID0,再对外以SATAe链接主板。收到的样品中已经预置了两块来自Apacer(宇瞻)的SSD。

 

 
SATA Express的链接线,与硬盘侧链接的则是数据、电源一体的头,另转接出一个15pin SATA电源接口以链接电源

 
另外一边要和电脑链接的则是SATAe接口对应的公头。

 
再往下就是不服跑个分时间。参与跑分的除了这款ASUS Hyper Express以外,还有一款M.2 2280的Sandisk x300s 256GB以及一款SATA 6Gb/s的Sandisk x300s 128GB。
三款设备均接在Z97-DELUXE原生的接口上,挂从盘跑测试。测试机的处理器与内存配置为Core i7 4790和两条A-DATA 2GB DDR3-1333内存,操做系统为Windows 8.1 with Update。AHCI驱动程序为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v13.0.0.1086。系统全部设置均为默认状态。
测试软件为CrystalDiskMark 3.0.三、AS SSD Benchmark 1.7.4739.3808八、TxBENCH 0.95和PCMark 7 1.4.0。
首先是ASUS Hyper Express,SATA Express接口。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别为5225和4802。

 
而后是M.2接口的Sandisk x300s 256GB。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别为5341和5683。

 
最后则是SATA 6Gb/s接口的Sandisk x300s 128GB。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别为5262和5475。

 
        依靠着RAID0的加成在某些数据方面(例如持续读取),Hyper Express取得的不错的效果,也完成了超越SATA 6Gb/s的目标,实际上内部两个盘加上消耗掉两个SATA 6Gb/s接口这样的结果也不算意外,而写入方面以及更容易反映实际应用的PCMark反而出现了大暴死。M.2接口方面不管是主板供应方式仍是跑分的Sandisk x300s 256GB SSD自己,更多还只能算是SATA 6Gb/s的马甲程度,跑分上并无“爆表”,而真正SATA 6Gb/s接口的Sandisk x300s 128GB SSD,在接口之外的规格上也并不占优,写入速度相比M.2接口的256GB版本相去甚远。
        第一代产品受限于主板芯片组自己带宽与存储设备自己研发上的准备时间等缘由并无法带来很大的惊喜,无论怎样,下一代存储接口已经摆在你们的面前了,标准既然已经定下并已经投放了市场,厂商天然也再也不畏首畏尾,相信再过个一两年这些新接口已经不用被拿来看成一个特殊存在进行说明了。
总结
        因为芯片组自己没有通过大改,这一代主板的主要看点就在于新型的接口以及各厂家对自家特点功能的改进。就目前而言新接口只是为下一代设备所立的风向标,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而在特点功能的问题上,这一代ASUS主板在BIOS界面设置与风扇设置上相较于前代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其中的普通系列除了延续上一代偏向多媒体与网络互联的特色外,声音效果与网络优化方面也终于跟上了品牌内其余系列以及其余品牌的步伐,再加上通过改良的黑色+金色配色以及全新的外观,说不定能打破近年来红黑配在玩家心目中选择的垄断地位。
        Z97-DELUXE做为ASUS打头阵的高端Z97主板,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种种改进外,也拥有和以往的DELUXE系列相似的丰富扩展和豪华的配件组合,同时NFC&WLC版本附带的NFC模块和无线充电器也给人带来必定的新鲜感。最后再说下普通系列主板中做为体现系列之间差别化的功能:HomeCloud,尽管仍然不算很成熟也算是提供了一整套设置简易的家用的“云”存储方案,其中WiFi GO!部分也整合了一些加强了移动设备与PC的互动性的应用,也具有必定的实用性,对于已经看腻了各类“超频”和“游戏”主题的玩家来讲或许能够考虑转换一下口味。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