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机玩机彻底手册(主板篇)

二.主板篇! 0.总说     主板,又称主机板,英文名为Main Board,是安装在主机机箱内的一块方形电路板,上面安装有电脑的主要电路系统。主板上通常具备主控制芯片组、BIOS芯片和各类输入输出接口、指示灯接口、直流电源供电接口、系统开关接口以及各类扩充类型插槽接口等元件。主板的职能至关与人的血管和神经网络,不但负责传输通过滤后的直流电到系统各个部件上,还负责外部设备与CPU之间的信息传递!因为主板职能的特殊性,主板的类型和档次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稳定运行是保证整机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系统能使用什么CPU,能支持什么内存,能扩展什么外部设备,都是由主板所决定的! 1.芯片组     若是说CPU的类型决定了整机的整体性能水平的话,那毫无疑问,主板的芯片组就决定了主板的整体性能水平与对系统设备的支持状况!通常来讲,一块主板有两个主芯片,分别为北桥和南桥,固然也有南北桥二合一的主芯片了!不管是单芯片仍是双芯片,咱们都统称为芯片组!     北桥负责与CPU的联系和对内存进行控制(因为目前AMD的CPU都集成了内存控制器,故支持AMD CPU的主芯片都不须要控制内存,如下提到与内存相关的术语都不适用于支持目前AMD CPU的主芯片)。做用是在CPU与PCI总线、内存、AGP总线、PCI-E总线等和CPU L2高速缓存之间创建通讯接口。北桥芯片还提供对CPU类型,主频,前端总线;内存的类型,支持的最大容量,PCI/AGP/PCI-E插槽等设备的支持。整合显示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因为北桥与CPU的通讯最密切,故一般北桥芯片都会离CPU比较近!北桥的做用很是重要,在系统中起着主导做用,因此又称为主桥。而芯片组一般也会以北桥的芯片型号来命名!     南桥芯片负责与I/O总线之间的通讯,如PCI总线、IDE、SATA、RAID、USB、IEEE139四、网络适配器、音频控制器、PS/2接口、COM口、LPT口、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等!虽然南桥对系统速度性能无太大影响,但却对系统的对外支持性与扩展性有很大关系!不一样的南桥芯片对设备提供的支持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讲,越新的南桥芯片对新设备的支持度越好,但也可能会对某些不多用到的接口总线再也不提供支持!南桥也是主板芯片组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主板上离北桥较远的下方,这是考虑到它所链接的总线较多,放于下方有利于布线。南桥通常不与CPU直接相连,而是经过某些特定的方式与北桥相连!     单芯片的主板,其实质也就是将南桥的功能整合到北桥上,这样不但能节省生产成本,更能避免南北桥之间链接线路的性能损耗!但也因为南北桥的整合,主板布线会变得更加复杂,北桥的发热量也更高了!     目前主芯片组的生产商主要有Intel,VIA,nVIDIA,AMD(前身为ATI),SIS,ULI几家公司!其中Intel只会生产支持Intel自家CPU的芯片组,ATI在与AMD合并后也只会生产支持AMD自家CPU的芯片组,而其余几家公司既会生产支持Intel CPU的芯片组,也会生产支持AMD CPU的芯片组!因为芯片组的种类繁多,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主板能支持什么CPU,什么内存,什么设备,功能等,不但须要芯片组支持,有时候还须要详细到某块主板,甚至某个版本的BIOS上!详细信息可上主板生产商的主页上查询,也可上太平洋产品库里查看产品参数!     芯片组对系统很重要,虽然有人提出IU(Intel CPU)用I板,AU(AMD CPU)用A板的说法,论据是本身生产的CPU只有本身才最熟悉,才能兼具稳定与性能于一体!而实际上不少优秀的芯片组并不必定是出自于本身公司的,VIA,nVIDIA,甚至SIS也曾经生产过风摩一时芯片组。须要购买哪一种类型芯片组的主板,具体仍是要看实际状况,通常购机时可先肯定购买的CPU类型,再根据你的详细要求,确立主板使用的芯片组和详细的品牌型号! 2.对CPU的支持     在CPU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CPU的接口类型了,而和CPU相对应的,就是主板上的插槽类型!目前主流的是Intel的LGA775和AMD的Socket AM2,在这里就再也不详细介绍了,如想了解更多,可参考以前发布的CPU篇!链接地址在本文前面!     主板除了须要对CPU的接口提供支持以外,还必须对CPU的详细型号提供支持!目前主流的Intel CPU有Prescott,Pentium D,Celeron D,Conroe几类,Prescott其实就是后期推出的Pentium 4简称P4,Pentium D简称PD,Celeron D也就是CD了(有点废话--),Conroe为Intel最新推出的CPU核心,有单核的Conroe-L和双核的 Pentium E、Core 2 Duo几个系列!目前不少LGA775的主板都还未对Conroe系列提供支持,而其余几个系列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支持上不成问题!详细的CPU支持状况,可查看主板生产商的主页,通常都有主板对CPU支持状况的详细列表!相对的,AMD目前并没有新的CPU推出,通常主流的AM2主板都能支持AMD的全系列CPU,包括AM2 Sempron系列,AM2 Athlon64系列,AM2 Athlon64 X2系列!     另外还有一点,不一样的Intel主板会提供不一样的前端总线的支持,通常有533MHz,800MHz,1066MHz三种!若是主板不支持1066的前端总线,就不能使用前端总线为1066的CPU了!而因为AMD的CPU内已经集成了内存控制器,故不存在这个问题!     总的来讲,因为Intel新型号CPU的推出,致使了市面上不少主板都难以对其兼容,购买主板的时候须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AMD由于好久都无推出新产品了,故目前主板对CPU的兼容性都还很好! 3.对内存的支持         主板对内存的支持,一是对内存类型和速度的支持,二是对内存最大容量和最多条数的支持,三是对双通道和不一样内存间的兼容性支持!     对内存类型和速度的支持,目前常见的内存类型有SD、DDR、DDR2三大类,其中SD内存基本上已经淘汰了,只有几年前购买的电脑才会用到,常见的速度标准有66,100,133几种;而DDR内存也逐渐稀少了,只有旧机升级才会用到,常见的速度标准有266,333,400几类;而目前真正主流的内存类型是DDR2,基本上如今能买到的LGA775,AM2主板都能支持DDR2,常见的速度标准有533,667,800几类!虽然DDR3在将来不久以后将会推出市场,但要彻底取代DDR2,仍是须要一段时间的,毕竟还须要大量主板芯片、生厂商的支持!另外须要补充一下,主板支持什么类型的内存,就只能插那种类型的内存,绝对不能插其余内存或将内存插反,这样会致使主板或内存烧毁的!即便主板能提供2组DDR,2组DDR2,也不能一块儿用,要么2条DDR,要么2条DDR2,不能将不一样类型的内存混插!但若是内存类型相符,只是最高速度上与主板不合,仍是能够使用的,那么内存将会强制运行于二者的最高速度间的较低一个速度下!(对内存超频的状况例外)     对于能支持内存的最大容量,关键是要看芯片组对内存的支持状况的,不一样的芯片组能对内存提供不一样程度的支持,而目前大多芯片组都能提供高达8G的内存容量支持!至于能插多少条内存,关键就是看主板提供多少条内存插槽了,通常都能提供2条到4条不等!     双通道内存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内存控制和管理技术,它依赖于内存控制器发生做用,在理论上可以为两条同等规格的内存提供一陪的带宽增加。在台式机上,最先使用这种技术的是Intel早几年推出的I820芯片组,专为RDRAM提供双通道支持,惋惜价格过高,很快就被淘汰了,如今咱们常说的双通道,主要是指DDR或DDR2的双通道!目前主流的芯片组都已经可以支持双通道技术了。要实现双通道,按照Intel的标准是须要两条彻底同样的内存方能实现,但其余芯片组生产商却都推出了不须要如此严密要求的双通道技术支持,只须要两条容量相同的内存,就已经能实现双通道了!固然,为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两条彻底同样的内存组双通道仍是很必要的!支持双通道的主板通常都会在内存插槽是标上特定的颜色,以“红蓝红蓝”为例,要实现双通道,则须要将两条彻底相同的内存插入2个红色(或2个蓝色)的插槽内,或将四条彻底同样的内存插入(可参看主板的说明书)!实现双通道后,在开机时候的内存自检上面通常会有Dual字样显示,内存的运行带宽将提升一倍,但相对的,也会增长系统的不稳定性风险。虽然如今的主板对各类内存的兼容性都已经很好,但仍是不建议使用不一样品牌,内存颗粒的内存混用,这样也容易引发不稳定的内存出错!     如今购买的主板基本上都能支持DDR2和双通道了,但有不少都只支持DDR2 667,只有比较高端的主板才提供对DDR2 800的支持。基于价格因素,如非玩家,通常人购买支持DDR2 667的主板就足够了,固然,若是条件容许或确有须要,可以支持更高速度的内存也是好的;至于主板须要多少个内存插槽,正常状况下,通常2个也就够了,固然越多仍是越好的,特别是想组双通道的用户,建议仍是找有4个内存槽的板吧!至于什么状况下须要组双通道的问题,我我的以为通常用户仍是没有必要,除非使用须要高带宽的CPU(如前端总线1066以上),不然双通道带来的性能提高不会太明显,反而容易引发一些没必要要的兼容性问题! 4.主板架构     因为主板是电脑中各类设备的链接载体,而这些设备不但实现的功能不一,形状大小也彻底不一样,并且主板自己也有芯片组,各类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所以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类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的架构就是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全部主板生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架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多种。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由IBM于1984年公布,如今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或工做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最多见的主板架构,由Intel于1995年公布,并于1997年推出了ATX2.01标准,ATX对比AT架构有不少优越之处,公布以后,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架构,即便通过了十多年的时间,电脑的性能获得巨大飞跃,但ATX架构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多用于配备小型机箱的电脑系统;而BTX则是Intel于2004年发布的最新一代主板架构,是ATX的替代者,这相似于十几年前ATX取代AT和Baby AT同样,革命性的改变是新的BTX规格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作到最小的体积,新架构对主板的接口、总线、设备将有新的要求,并针对散热和睦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固然,新架构仍然提供某种程度的向后兼容,以便实现技术革命的顺利过渡。     目前能买到的主板基本上都仍是以ATX架构为主,虽然BTX发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因为多种缘由,一直得不到电脑用户,特别是电脑玩家们的青睐。并且使用BTX架构的主板,也必须使用BTX的机箱和支持BTX的电源(与ATX12V 2.0兼容)。虽然到目前为止,ATX仍是主流,特别是酷睿系列CPU推出后,更低的功耗与发热量,使得ATX架构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但BTX架构无疑更为先进,更具前瞻性,而Intel也已表示不会放弃BTX架构!依目前状况来看,BTX可否彻底取代ATX尚是未知之数,BTX的命运如何,相信只有将来的咱们才能知道了!最后补充一句,购机选ATX主板就能够了,无必要过度追求BTX! 5.集成显卡、声卡、网卡     正确来讲,应该是板载显示芯片、音效芯片、网络芯片,但为方便描述,仍是使用通俗的叫法吧!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在主板内集成了显卡的显示功能,声卡的音效功能和网卡的网络功能!目前能买到的主板,一般都会集成声卡和网卡,而集成显卡的主板也有很多!     集成显卡是指主板内集成显示芯片,这种显示芯片通常集成于主板北桥芯片中,使用这种芯片组的主板能够在不须要安装独立显卡的状况下实现普通的显示功能,以知足通常的家庭娱乐和商业应用,节省购买独立显卡的开支。集成显卡一般不带独立的显存,而是使用系统的一部分主内存来做为显存(根据显示芯片类型与实际应用状况,一般会使用4M至256M左右的内存),所以使用集成显卡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会比较明显,另外,系统内存的速度一般要比独立显卡的显存低不少,所以集成显卡的性能也比独立显卡低不少。集成显卡通过多年发展,也得益于内存速度和容量上的大大提高,从性能上来讲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很多集成显卡都能流畅运行不少3D游戏和须要使用3D技术的软件!固然,性能越强的集成显卡,须要调用的系统主内存也会越多!目前大多数芯片组生产商也会生产集成显卡的芯片组!另外,也存在着少数的带独立显示芯片与独立显存的主板,这种集成显卡因为芯片与显存都是独立的,其实质就是集成了一张不能卸载的独立显卡,因为成本较高,也缺少灵活性,故市面上不多见!     集成声卡是指主板内集成音效芯片,能在不需安装独立声卡的基础上,为系统提供发声的功能。集成声卡通常分为软声卡与硬声卡两种,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CODEC),经过CPU的运算解码来代替主处理芯片的做用;而硬声卡则带主处理芯片,对音效的处理工做就再也不须要CPU参与,与独立声卡已经无多大分别了。虽然软声卡须要消耗宝贵的CPU资源,也容易因为线路设计的缺陷而引发干扰噪音,但随着CPU运算速度的不断提升,主板线路设计的不断成熟,软声卡的缺陷已经愈来愈不明显了,凭着其价格优点,反而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集成声卡类型!另外,咱们常见的AC'97与HD Audio并非一种声卡的型号,而是一种音频电路系统标准与规范!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是一个由Intel、Yamaha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如今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的,而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所以不少的主板产品,无论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都笼统的称为AC'97声卡;而HD Audio则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Dolby(杜比)公司协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主流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AC'97的加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链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相似,HD Audio一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备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能够通用等特色!     集成网卡是指主板内集成网络芯片,能在不须要安装独立网卡的基础上,为系统提供网络链接的功能。随着宽带上网愈来愈普及,集成网卡也成了主板的基本功能之一了。在使用相同网络芯片的状况下,集成网卡与独立网卡在性能上并无什么差异,并且相对于独立网卡,集成网卡反而具备某些独特的优点:1.下降了整机成本;2.节约系统扩展资源,不会占用PCI插槽或USB接口等;3.具备更好的兼容性与稳定性,不容易出现独立网卡与主板兼容很差或与其它设备资源相冲突的问题。目前常见的集成网卡以速度来分主要有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和千兆网卡两种。另外,部分高档家用主板、服务器主板还会提供内置双网卡!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进步,系统的集成度愈来愈高,性能也愈来愈好!即便是集成显卡的性能也已远远超过当年天价的3D游戏显卡,集成的声卡也能播放优美的歌曲,集成的网卡也能高速上网(汗~)!如今想购买不集成声卡与网卡的主板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咱们有必要特地去选择多声道的HD声卡,高速的千兆网卡吗?我以为对于通常用户来讲,都是没有这个必要的!虽然目前不少主板都支持多声道输出,但咱们用得上吗?通常用户使用的还只是2.1的音箱,多声道意义不大;而集成HD声卡虽然音质的确较AC'97好,但在通常主板上很少见,对音质无特别要求的用户也无需特别强求(相信有要求的都用独立声卡了);另外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已经足够咱们的“宽带”使用了,即便是多机相连,千兆网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讲也无多大意义,反而容易存在与低速网络间的兼容性问题!对于集成显卡,就要看我的须要了,如今通常带集成显卡的主板都会带PCI-E 16X或8X,可自行扩展独立显卡!其实如非大型3D游戏玩家、3D设计用户,通常的家庭使用者可选择集成显卡的主板,以节省购买独立显卡的资金!固然,若是不计较资金,使用独立显卡为系统带来的3D性能提高,也不是集成显卡所能比拟的! 6.对硬盘、光存储设备的支持!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链接部件,做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一样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链接速度。从大致上看,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如无特别注明,基于USB或其余扩展型设备的存储设备皆除外),其中SCSI和光纤通道通常只应用于服务器与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而咱们常见的硬盘接口类型就只有IDE与SATA了!因为目前大多数的光存储设备也是使用IDE和SATA接口,故这里提到的硬盘接口,也是指相应的光存储设备接口!另外,IDE接口(俗称并口)与SATA接口(俗称串口)是彻底不兼容的,二者所使用的链接线不一样,接口类型、形状不一样,支持的传输速度与技术也是不一样的!须要补充一点的是,虽然软驱基本上已经遭淘汰,但基于某些缘由,软驱所使用的FDD接口却依然存在于目前全部主板上!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原本意思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块儿的硬盘驱动器,IDE原本只是表明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也渐渐的用IDE来称呼IDE硬盘所使用的接口了,其实咱们常说的IDE接口,原本的名字应该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件)接口!ATA接口从出生开始,约经历了6代的变化,1-3代的ATA还比较原始,而咱们所熟悉的可以支持UDMA与支持光驱等存储设备的ATA标准就是ATA-4(ATAPI-4)了,而因为其最大传输率可达33.3MB/s,因此也被称为UltraDMA/33。自从ATA-4推出后,硬盘的容量,速度都有了很是大的提高,ATA-5,ATA-6的规格也跟着被推出了!ATA-5最大的特色是80针数据线的引入(只有使用80针数据线才能支持彻底ATA-4,若是使用40针线就只能使用ATA-3的速度),并提高接口速度达66.6MB/s。而ATA-6则不仅是提高接口速度达100MB/S(也须要使用80针线),更提供对137G以上容量硬盘的支持!ATA-6规格是ATA接口的最终规格,也是目前大多数主板上的ATA接口所使用的规格,这个规格的制定标志着ATA技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标志着传统的ATA技术已经走到尽头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ATA-6规格以后,迈拓公司提出了本身的“UltraDMA/133”规格。该规格在ATA-6的基础上提高接口速度达133MB/S。不过因为当时硬盘的最高传输速度并无达到该水平,并且在该速度下ATA链接线的数据干扰也很是严重,即便在测试中,“UltraDMA/133”也没有带来任何的性能提高!所以该规格并无获得其余硬盘生产商的响应,除了迈拓本身生产的硬盘以外,其余生产商只是生产了少许的产品!而这个“UltraDMA/133”标准也就没有成为行业规范了!     当ATA技术走到尽头以后,为硬盘提供更高的接口速度,更高的链接安全性,更高的技术规格,先进的新接口SATA被提出来了!SATA英文名为Serial ATA,意思就是串行ATA,SATA 1.0规范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确立,并于2002年确立了2.0规范!SATA采用串行链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有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IDE接口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只仅是数据)进行检查,若是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备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势!串行ATA是一种彻底不一样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讲,SATA具备不少的优点:首先,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小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链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其次,S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规范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就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所能达到133MB/s(理论)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并且在Serial ATA 2.0规范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就已达到300MB/s。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进一步提升到了3Gbps(300MB/s),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能够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前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一样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不是全部的SATA硬盘均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自己要支持 NCQ以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之前的主板一般都会带两个IDE接口,而一个IDE接口可接2个IDE设备,由IDE数据线链接,所以一块普通的主板最多只能安装使用4个IDE设备!因为每一个IDE接口均可接两个设备,所以将设备接在接口中是有主从之分的!在硬盘或光驱后面可设置跳线来定主从盘,若是设置不当,会形成主板识别不了硬件的!在SATA接口已经取代IDE成为硬盘主流接口的今天,不少主板都将IDE接口削减到1个或彻底取消了,而SATA接口却不断增长,不少主板都会提供4个或6个的SATA接口(SATA接口一个只能接一个设备)!人们购买硬盘时也大多会选择SATA的硬盘,在SATA接口的光存储设备也加入市场以后,IDE如今也只剩下一个历史过渡的职能而已了!     在SATA成为主流硬盘接口的今天,咱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陈旧的IDE接口硬盘(除非旧主板不支持SATA),而目前生产的主板,大多也已能提供对SATA II的支持了!虽然更高的SATA规格未必能带来更快的磁盘读写速度,但其新接口的优越性也能在其余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于光存储设备,因为在DOS下对SATA光驱的兼容性不太好,不少时候使用起来会不太方便,并且SATA接口的光驱与刻录机在性能上也与IDE没什么分别!除非有特殊缘由(如新主板没有IDE接口),照目前状况来看,仍是不太建议购买如今还不太成熟的SATA光驱和刻录机产品!固然,随着SATA彻底取代IDE的时代步伐,全部的IDE设备都将逐渐谈出市场! 7.对插槽类扩充设备的支持     除了CPU插槽、内存插槽、软驱硬盘接口外,主板上一般还会带有一些针对扩充设备的其余接口!从大致上看,插槽类主要有AMR,CNR,ACR,ISA,PCI,AGP,PCI-E等几种!其中AMR,CNR,ACR,ISA,AGP基本上已经遭淘汰,如今的主板已经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而目前大多主板只会使用PCI与PCI-E的接口!     AMR(Audio Modem Riser,声音和调制解调器插卡)规范,它是1998年英特尔公司发起并号召其它相关厂商共同制定的一套开放工业标准,旨在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电路单独作在一块电路卡上。AMR插槽的位置通常在主板上PCI插槽(白色)的附近,比较短(大约只有5厘米),外观呈棕色,可插接AMR声卡或AMR Modem卡,但因为众多弊端,不被市场所接受,发布不久就被彻底淘汰了。     为顺应宽带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弥补AMR规范设计上的不足,英特尔适时推出了CNR(CommunicATIon Network Riser,通信网络插卡)标准。从外观上看,CNR插槽与AMR插槽比较类似(也呈棕色),但前者要略长一点,并且二者的针脚数也不相同,因此AMR插槽与CNR插槽没法兼容。与AMR规范相比,新的CNR标准应用范围更加普遍,可以支持Audio CNR、Modem CNR、USB Hub CNR、Home PNA CNR、LAN CNR等众多插卡类型。但市场对CNR的支持度不够,相应的产品不多,因此大多数主板上的CNR插槽也就成为无用的摆设了。     ACR是Advanced CommuniATIon Riser(高级通信插卡)的缩写,它是VIA(威盛)公司为了与Intel的AMR相抗衡而联合AMD、3Com、Lucent(朗讯)、Motorola(摩托罗拉)、NVIDIA、Texas Instruments等世界著名厂商于2001年6月推出的一项开放性行业技术标准,其目的也是为了拓展AMR在网络通信方面的功能。ACR不但可以与AMR规范彻底兼容,并且定义了一个很是完善的网络与通信的标准接口。ACR插槽通常位于PCI插槽的下面,原来ISA插槽的位置,外貌与PCI插槽相相似(只是方向相反),ACR插卡能够提供诸如Modem、LAN(局域网)、Home PNA、宽带网(ADSL、Cable Modem)、无线网络和多声道音效处理等功能。于CNR的命运相相似,ACR也没有获得市场的支持,最终也是郁郁而终了!     ISA插槽是基于ISA总线(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的扩展插槽,其颜色通常为黑色,比PCI插槽要长些,位于主板的最下端。ISA插槽可插接ISA接口的显卡,声卡,网卡以及所谓的多功能接口卡等扩展插卡。ISA插槽有很明显的缺点:CPU资源占用过高,数据传输带宽过小。早已经被PCI彻底取代,成为历史产物了!     PCI插槽是基于PCI局部总线(Pedpherd Component Interconnect,周边元件扩展接口)的扩展插槽,其颜色通常为乳白色(也有其余颜色的),位于主板上AGP/PCI-E插槽的下方(通常有2-6条左右)。其位宽为32位或64位,工做频率为33MHz,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33MB/sec(32位)和266MB/sec(64位)。可插接显卡、声卡、网卡、内置Modem、内置ADSL Modem、USB2.0卡、IEEE1394卡、IDE接口卡、RAID卡、电视卡、视频采集卡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扩展卡。PCI插槽是目前主板的主要扩展插槽,经过插接不一样的扩展卡能够使电脑系统得到能实现的几乎全部外接功能。另外,Mini PCI插槽是在PC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如今也有少数台式机配备了Mini PCI插槽。Mini PCI的定义与PCI基本上一致,只是在外型上进行了微缩。目前使用Mini PCI插槽的主要有内置的无线网卡、Modem+网卡、电视卡以及一些多功能扩展卡等硬件设备。     AGP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图形加速端口)的缩写,是显示卡的专用扩展插槽,它是在PCI图形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GP规范是英特尔公司为解决电脑处理(主要是显示)3D图形能力差的问题而出台的。AGP并非一种总线,而是一种接口方式。AGP是一种与PCI总线迥然不一样的图形接口,它彻底独立于PCI总线以外,直接把显卡与主板控制芯片联在一块儿,使得3D图形数据省略了越过PCI总线的过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低带宽PCI接口形成的系统瓶颈问题,AGP代替PCI成为新的图形接口是技术发展的必然。AGP标准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 1X和AGP 2X),AGP2.0(AGP 4X),AGP3.0(AGP 8X)三代!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增长了4x模式,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获得加强了;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并增长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加,能较好的知足当时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虽然AGP标准发布频繁,但3D显示卡的发展速度更快,面对性能强劲的3D显示卡,即便是AGP 8X也开始力不从心了!当AGP像IDE接口同样走到极限的时候,为符合新一代显卡的高带宽要求,新的接口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就是后面要介绍的PCI-E接口!须要再补充一下的是,与AGP2.0同时发布的还有AGP Pro,这是一种为了知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色是比AGP2.0略长一些,但彻底兼容AGP2.0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能够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加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一样,能够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但这种接口大多只应用于当时的高端主板,而在通常主板上不多见!     PCI-E全称为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表明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更名为“PCI-Express”。它的主要优点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并且还有至关大的发展潜力。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链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一个设备都有本身的专用链接,不须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并且能够把数据传输率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一样而有所差别,包括X一、X二、X四、X8以及X16,其中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链接到32条通道链接,有很是强的伸缩性,以知足不一样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一样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能够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可以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E 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能够知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可是远远没法知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所以,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可以提供5GB/s的带宽,即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可以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是AGP 8X的2.1GB/s的带宽的2倍。尽管PCI-E技术规格容许实现X1,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可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除了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以外,PCI-E由于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因此PCI-E接口每一个针脚能够得到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能够下降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PCI-E 16X目前已全面取代AGP成为显卡插槽的标准接口,但PCI接口产品众多,并且也尚未出现瓶颈,PCI-E要全面取代PCI,估计还须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了!不管如何,PCI-E始终是一个优秀的新接口类型,就像当年PCI取代ISA同样,PCI-E也将全面取代PCI,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     因为目前大多数主板都集成了经常使用的声卡、网卡,甚至是显卡,须要使用扩展插槽的设备也变的稀少了!虽然目前通常主板至少都会带1个的PCI-E X1六、1个PCI-E X一、2个PCI接口,但实际上除了用来安装显卡的PCI-E X16接口,其余接口都不多用到。如非特殊状况,咱们购买电脑的时候也就没必要太在乎支持的扩展插槽类型,数量了! 8.对外部扩展接口类设备的支持     当机箱彻底关起来的时候,咱们一般是看不到主板和主板内安装的各类设备与接线的,咱们只能在机箱后面看到一个个各类各样的外部扩展接口,这些接口就是外部设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通信的主要接口,用于链接各类外部设备!在这里,咱们先不讨论由扩展卡或主板集成功能所提供的扩展接口,而只讨论由主板直接提供的常规扩展接口!从大致上看,目前常见的扩展接口主要有PS/二、COM、LPT、USB、IEEE 1394等几种。     PS/2是鼠标和键盘的专用接口,是一种6针的圆型接口,因为最先出如今IBM的PS/2机子上,所以而得名。PS/2接口的传输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并且是ATX主板的标准接口,是目前最多见的鼠标键盘接口类型。虽然PS/2鼠标和键盘的接口彻底同样,可是按照PC'99颜色规范,鼠标一般使用浅绿色接口,键盘使用紫色接口。虽然两者的工做原理相同,但这两个接口仍是不能混插,这是由它们在电脑内部不一样的信号定义所决定的。对于键盘来讲,PS/2接口(俗称小口)一出现就取代了老式的AT接口(俗称大口)成为键盘的主接口类型,直到如今仍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对于鼠标来讲,PS/2接口与当时的COM接口鼠标共存了一段时间后也逐渐成为主流了,但随着高端鼠标性能的日益提高,PS/2接口仍然不能使高档鼠标彻底发挥其性能,并且也有不支持热插拔的缺点。随着USB设备的逐渐普及,新的BTX架构也已彻底取消对PS/2接口的支持。即便如此,因为PS/2的普及度已很是之高,并且没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在ATX还有至关生命力的今天,相信PS/2接口也不易遭到彻底淘汰!     COM口的正式名称为串行接口(Serial Port),简称串口(非硬盘的串口),是采用串行通讯协议的扩展接口。串口的出现是在1980年先后,数据传输率是115kbps~230kbps,串口通常用来链接鼠标和外置Modem以及老式摄像头和写字板等设备。因为传输速度慢,不支持热插拔等缺点,随着USB设备的日益普及,COM口设备基本上已彻底消失了。旧式主板一般会提供2个COM口,而目前大多数主板只提供一个,部分新主板已彻底取消COM口了!另外,跟PS/2同样,BTX架构的主板中是不存在COM口的!     LPT接口的正式名称为并行接口(Parallel Port),简称并口(非硬盘的并口),是采用并行通讯协议的扩展接口。并口的数据传输率比串口快8倍,标准并口的数据传输率为1Mbps,通常用来链接打印机、扫描仪等,因此并口又被称为打印口。跟串口同样,因为众多缺点,并且不支持热插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USB所取代。虽然如今大多数主板都还会带一个并口,但有很多新出的主板都已彻底取消该接口了!另外,BTX架构的主板中也是不存在并口的!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不是一种新的总线标准,而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是在1994年末由Intel、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USB目前有两个版本,USB1.1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2Mbps(1.5MB/s),USB2.0则提升到480Mbps(60MB/s),两者的物理接口彻底一致,数据传输率上的差异彻底由PC的USB host控制器以及USB设备决定。目前主板中主要是采用USB2.0,各USB版本间都能很好的兼容。另外,USB能够经过链接线为设备提供最高5V,500mA的电力(所以衍生出USB风扇,USB充电器等设备)。能够这样说,USB已经不单是数据传输接口,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电力供应的标准接口类型了!通常的USB用一个4针扁平插头做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能够把全部的外设链接起来,最多能够链接127个外部设备,而且不会损失带宽。USB须要主板、操做系统和外设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工做。目前的主板大多都能支持USB2.0,而比较旧的主板就只支持USB1.1,主板上一般也安装有2个以上的USB接口插座(如今的主板一般会带4个或6个),并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以外,主板上还预留有USB插针,能够经过连线接到机箱前面做为前置USB接口,以方便用户使用(一般可支持2个USB接口,另外,若是USB接线错误有可能会烧毁主板或USB设备,须要特别注意)。并且USB接口还能够经过专门的USB连机线实现双机互连,并能够经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USB具备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支持即插即用,链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势,能够链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蓝牙设备、WiFi无线网卡、游戏手柄、甚至是USB声卡、音箱等,几乎全部的外部设备都能使用USB接口!另外,USB接口有三种,分别为:Type A,通常用于PC;Type B,通常用于USB设备;Mini-USB,通常用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测量仪器以及移动硬盘等!因为USB拥有众多优势,当计算机各方面都能完善对USB的支持后(主要是操做系统与软件、驱动方面),USB接口获得了普遍的应用,随着各类USB设备相继推出,不久就彻底占领市场,相继淘汰串口、并口,成为计算机主流的外部接口!     IEEE 1394的前身即Firewire(火线),是1986年由苹果电脑公司针对高速数据传输所开发的一种传输介面,并于1995年得到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承认,成为正式标准。如今你们看到的IEEE139四、Firewire和i.LINK其实指的都是这个标准,一般在PC我的计算机领域将它称为IEEE 1394,而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则更多的将它称为i.LINK,而对于苹果机则仍以最先的Firewire称之。IEEE 1394也是一种高效的串行接口标准,功能强大并且性能稳定,支持热拔插和即插即用。IEEE 1394能够在一个端口上链接多达63个设备,设备间采用树形或菊花链拓扑结构。IEEE 1394标准定义了两种总线模式,即: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其中Backplane模式支持12.五、2五、50Mbps的传输速率;Cable模式支持100、200、400Mbps的传输速率。目前最新的IEEE 1394b标准能达到800Mbps的传输速率。IEEE1394是横跨PC及家电产品平台的一种通用界面,适用于大多数须要高速数据传输的产品,如高速外置式硬盘、CD-ROM、DVD-ROM、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等,另外,也是目前惟一支持数字摄录机的总线接口。IEEE 1394分为有供电功能的6针A型接口和无供电功能的4针B型接口,A型接口能够经过转接线兼容B型,可是B型转换成A型后则没有供电的能力。6针的A型接口在Apple的电脑和周边设备上使用很广,而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PC上多半都是采用的简化过的4针B型接口,须要配备单独的电源适配器。IEEE1394接口能够直接当作网卡联机,也能够经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目前因为IEEE 1394与USB2.0在功能与性能方面都比较相近,而IEEE 1394比USB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并且也缺少Intel的支持,所以在通常主板上并非常规接口,只有在苹果机和少数比较高端的主板才能发现IEEE 1394的身影。虽然如此,IEEE 1394在传输速度和与家电产品设备(主要是数码摄像机)的兼容性方面都比USB强,并且IEEE 1394既可做为外部总线,又可成为内部总线使用,其特有的一些优势,能够弥补USB的不足。虽然通常主板上很少见IEEE 1394,但咱们也能够经过插接IEEE 1394扩展卡的方式得到对此接口的支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成网卡的主板会提供RJ-45网络接口,用于链接网线;而集成声卡的主板会根据对多声道的支持状况,提供3个或以上的音频输入输出接口,用于链接音箱与麦克风等;而对于集成显卡的主板也会提供一个用于链接显示器的VGA接口(有些比较特殊的主板甚至会另提供多一个DVI接口!)     目前主板上的外部扩展接口种类繁多,老旧的串口、并口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了,相信不久以后将会彻底从主板上消失。PS/2接口因为普及度与兼容性比较高,并且键盘鼠标设备也是必备产品,故仍然有其生命力!USB与IEEE 1394之争的最终结果是USB在升级为2.0后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基本上统一了各类接口!而IEEE 1394也没有退出市场,在其余领域中也获得相应的发展!我认为在选购主板的时候没必要太在乎支持的接口类型,一般能提供4个或6个的USB接口也就足够了!若是拥有须要使用IEEE 1394接口的设备(如DV机等),可选择提供IEEE 1394接口的主板,但也没必要太过刻意选择,毕竟市面上有不少IEEE 1394扩展卡,也可提供支持! 9.主板的供电回路与电源接口     电源回路是主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做用是对主机电源输送过来的电流进行电压的转换,将电压变换至CPU所能接受的内核电压值,使CPU正常工做,以及对主机电源输送过来的电流进行×××和过滤,滤除各类杂波和干扰信号以保证电脑的稳定工做。电源回路的主要部分通常都位于主板CPU插槽附近。单相供电通常能够提供最大25A的电流,而现今经常使用的CPU早已超过了这个数字,单相供电没法提供足够可靠的动力,另外,若是电路的转换效率不高,那么即便采用两相供电的电路也有可能没法知足CPU的须要,因此又出现了三相甚至更多相的供电电路。可是,这也带来了主板布线复杂化的问题,若是此时布线设计不合理,就会出现影响高频工做的稳定性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生产的主流主板产品大多都采用三相供电电路,虽然能够供给CPU足够的动力,但也容易因为电路设计的缺陷,使主板在极端状况下出现不稳定等问题。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在电路设计布线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而成本也随之上升了。电源回路采用多相供电的缘由是为了提供更平稳的电流,相越多,×××出来的准直流电越接近直流。     主板上的电源接口是用于链接供电电源,以提供充足的稳定电力给主板使用的。目前常见的电源接口类型是24PIN+4PIN,也有一些24PIN+8PIN的接口类型!早期的ATX主板只须要一个20PIN的电源接口就足够给整个系统提供足够的电流了!但随着系统性能的提高,主板对电力的须要也愈来愈高,为了使CPU能获得更稳定的纯净电流,独立给CPU提供+12V的小4PIN接口就出现了,后来发布的ATX12V 2.0标准,更给原来的20PIN电源接口增长多一个+12V的4PIN,这就是24PIN接口了,也就是所谓的双路+12V供电!咱们目前所用的24PIN+4PIN供电,就是这样得来的了!至于24PIN+8PIN中的8PIN是基于原来4PIN的基础上增长多4PIN的,这种8PIN是给高级电源使用的,能兼容原来的4PIN,实际上也只须要使用前4PIN就足够给系统供电了。另外,有些主板上会有专门给PCI-E 16X显卡提供辅助电力的标准4PIN接口,可以保证所使用的高档显卡能获得足够的电力!     电源回路对电脑的性能发挥以及工做的稳定性起着很是重要的做用,是主板的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但并非越高相就越好,还要看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咱们在选购主板时应选择主流大厂生产,设计精良,用料充足的产品。对于供电接口的类型,如今的主板使用的大多都是24PIN+4PIN的标准双路+12V供电接口,已经足够系统使用了!      10.提供的特殊功能     除了主板所必备的常规功能外,目前不少主板都会提供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RAID磁盘阵列,SLI技术,CrossFire技术,集成WiFi,蓝牙等等;还有不少品牌特有的特点功能和专利功能,如:硬件故障检测,BIOS保护,系统还原,智能超频,CPU风扇智能调速等等!特殊功能有些是经过芯片组实现的,有些是经过添加功能芯片实现的,除了硬件支持,有些还须要软件来支持实现;另外,主板品牌众多,不少品牌也有属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功能与专利功能,即便是同一类的功能,根据品牌的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实现方式。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中文意思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简称为磁盘阵列,是一种由多块硬盘构成的冗余阵列。虽然RAID包含多块硬盘,可是在操做系统下是做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的。利用RAID技术于存储系统的好处主要有如下三种:1.经过把多个磁盘组织在一块儿做为一个逻辑卷提供磁盘跨越功能;2.经过把数据分红多个数据块(Block)并行写入/读出多个磁盘以提升访问磁盘的速度;3.经过镜像或校验操做提供容错能力!相对的,以上好处并非必然的,根据RAID的实现方式不一样,能够提供相对应的功能,但也会有其相应的缺点!这里就比较常见的RAID 0、RAID 一、RAID 五、RAID 0+1做简单说明!实现RAID 0至少须要2个硬盘(如要彻底发挥RAID的优势,最好是使用性能、容量彻底相等的同一型号硬盘,这在全部RAID中都是如此),当写入数据的时候,会将数据拆开,分别写入各个硬盘中,读取数据的时候也同时从各个硬盘中读取,优势是能大大提升硬盘的读写性能,并且总容量不会损失,但缺点也很明显,阵列中只要有一个硬盘损坏,其余硬盘中的全部数据都将失效,适合对磁盘速度要求较高,而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低的玩家使用;要实现RAID 1则须要2个硬盘,与RAID 0相反,RAID 1是一种镜像方式,相同的数据同时写入2个硬盘中,硬盘中的数据都将彻底同样,只要有一个硬盘能运做,里面全部数据都不会消失,优势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但对磁盘性能没有任何提高(某种相似RAID 1的所谓RAID 1.5能同时读取数据,读取数据的时候性能有所提高),并且磁盘容量在最佳状态下也将损失一半;而要实现RAID 5则最少须要3个硬盘,RAID 5是一种基于数据校验方式的阵列,用于校验的数据分别存放与各个硬盘之中,RAID 5的优势是兼顾安全性与读取性能,但最小也会损失1/N的磁盘空间(N为硬盘数),并且写入性能不理想;RAID 0+1就是RAID 0与RAID 1相结合的阵列方式了,至少须要使用4个硬盘,性能至关于RAID 0,也具备RAID 1的安全性,缺点是会损失一半的磁盘空间!RAID通常是由南桥或独立RAID芯片所实现,虽然很常见,但却不经常使用!     SLI的全称是Scalable Link Interface(可升级链接界面),是nVIDIA公司独有专利的一种经过特殊的接口链接方式,在一块支持SLI技术的主板上,同时使用两块支持SLI而且同型号的nVIDIA PCI-E显卡,以加强系统图形处理能力的技术。SLI技术在理论上能把图形处理能力提升一倍,但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少数的测试以外,在实际游戏中的图形性能提升并非很大,某些状况下甚至没有获得任何的提升,并且目前能良好支持SLI的游戏还很少。SLI技术在目前来讲还不太成熟,不但硬件支持很差,驱动,软件上也没有获得很好的支持,固然,随着各方面技术的逐步完善,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都能逐步获得解决。     AMD(AMD与ATI已经合并了)的CrossFire技术是为了对付nVIDIA的SLI技术而推出的,也就是所谓的“交叉火力”简称“交火”。CrossFire与SLI虽然都是双显卡技术,并且目的都是为提升显卡性能,但在实现方式上是彻底不一样的!与SLI的状况相似,CrossFire技术目前还不很成熟,不管是在硬件、驱动、软件的支持上都不太完善,并且支持的主板也很少!     WiFi与蓝牙都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即便主板不集成,也有不少产品可供选择。除此以外,不一样的主板也可能会集成其余更多,更丰富的功能,高端主板也常会使用一些比较新的技术成果!对于品牌自身的专利与特点技术,不少都是大同小异,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通常来讲,大品牌具备较高的研发能力,产品特点功能也会比较丰富,针对不一样的产品市场,也会推出不一样的产品!     使用RAID阵列与双显卡技术须要较高的电脑知识,并且产品大多针对特殊群体、玩家等,并不适合通常用户使用,主板上带有的特殊功能也只针对特殊的群体,并且不少都能另购扩展产品,并没有必要过度追求!对于主板自身品牌的特点功能,虽然未必都有很大做用,但无能否认,有些功能的确能为咱们带来不少方便,选购主板的时候可根据自身要求进行选择! 11.主板的可超频性     在CPU篇中介绍了一些对超频有必定影响的CPU特性,但要实行超频,主板的可超频性支持也很重要!前面已经讲过,对CPU的超频实际上就是对主板外频的超频,而要提升主板外频,就须要主板提供相应的功能了!目前不少主板都能提供必定的超频特性,例如比较常见的线性外频超频特性,容许以1MHz为步伐提升或下降外频;智能BIOS复原或智能超频特性,容许BIOS在因超频引发出错的时候自动重置BIOS或下降运行频率;甚至有些主板可经过附带的软件,达到能在系统中自动调节运行频率的功能等等!除了调节外频,某些主板还能提供提高或下降CPU供电电压的功能,以令CPU能在更高的频率下运行!其实除了能对CPU进行超频以外,也有能对内存,AGP,PCI-E进行超频的主板。这些主板可能拥有对内存的运行频率,延迟属性,工做电压等的调节功能,也可能拥有对AGP等显卡插槽的频率、电压等进行调节的功能,以提升系统的总体性能!主板的可超频性有时候并不所有体如今主板所提供的超频功能上,主板自己的作工,供电方式,布线设计等都有可能会对超频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超频,在CPU篇中也已经提过了,通常家庭使用者选购主板是无必要太强调这点的,而即便是高级用户,重点也是适可而止,不能盲目! 12.主板品牌     相信你们都很清楚,购买主板最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主板芯片组,二是主板品牌!对于主板芯片组,这里虽然没有根据不一样芯片组做详细介绍(太多了,无办法,也无必要),但实际上芯片组所包含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已经讲过了,你们知道其意思,也就能明白主板与芯片组参数的意义了!而对因而否应该对主板品牌做详细的介绍,我也考虑了好久,发现有几大难题:1.主板品牌众多,只能选其中几个大品牌做介绍,但这样会致使偏重,对其余品牌不公平;2.品牌主板通常有必定的忠实支持者,并且对同一品牌也有多种见解,不容易统一;3.会比较容易带有我我的的选择倾向,意见偏一!有鉴于此,也就不对品牌做太详细的介绍!选购主板的时候,必定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再自我分析,这样才能选购到适合本身的主板!     做为主板品牌,这里并不提供任何意见,什么一线二线的划分都是由电脑玩家们本身总结出来的经验体现而已,实际上各生产商之间并无这个说法(谁敢说本身是一线,别人是二线?)!而什么是品牌主板,什么是杂牌主板,懂行的人不用看品牌,只看主板的作工就基本能够判定了!至于主板的保修期,目前大多品牌主板都能提供3年质保,选购主板的时候也就应该尽可能选择能提供3年以上质保的产品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