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档都是一些操做相关的,对于具体的原理出现的仍是比较少,要想往更高的方向去的话,必需要懂得其原理,出现问题,才能快速找到问题所在。算法
分享一个经典对话:后端
问:你是怎么处理网络故障的?
答:有经验走经验,没经验走原理
问:若是走原理仍是解决不了呢?
答:由于你对原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_^
今天分享一个LVS的原理:服务器
LVS 有三种负载均衡的模式,分别是VS/NAT(nat 模式) VS/DR(路由模式) VS/TUN(隧道模式)网络
LVS 有十种调度算法:并发
1.轮询调度
2.加权轮询调度
3.最小链接调度
4.加权最小链接调度
5.基于局部的最少链接
6.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
7.目标地址散列调度
8.源地址散列调度U
9.最短的指望的延迟
10.最少队列调度负载均衡
1、NAT模式(VS-NAT)spa
原理:就是把客户端发来的数据包的IP头的目的地址,在负载均衡器上换成其中一台RS的IP地址操作系统
并发至此RS来处理,RS处理完后把数据交给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再把数据包原IP地址改成本身的IPcode
将目的地址改成客户端IP地址便可期间,不管是进来的流量,仍是出去的流量,都必须通过负载均衡器blog
优势:集群中的物理服务器可使用任何支持TCP/IP操做系统,只有负载均衡器须要一个合法的IP地址
缺点:扩展性有限。当服务器节点(普通PC服务器)增加过多时,负载均衡器将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
由于全部的请求包和应答包的流向都通过负载均衡器。当服务器节点过多时
大量的数据包都交汇在负载均衡器那,速度就会变慢!
2、IP隧道模式(VS-TUN)
原理:首先要知道,互联网上的大多Internet服务的请求包很短小,而应答包一般很大
那么隧道模式就是,把客户端发来的数据包,封装一个新的IP头标记(仅目的IP)发给RS
RS收到后,先把数据包的头解开,还原数据包,处理后,直接返回给客户端,不须要再通过
负载均衡器。注意,因为RS须要对负载均衡器发过来的数据包进行还原,因此说必须支持
IPTUNNEL协议,因此,在RS的内核中,必须编译支持IPTUNNEL这个选项
优势:负载均衡器只负责将请求包分发给后端节点服务器,而RS将应答包直接发给用户
因此,减小了负载均衡器的大量数据流动,负载均衡器再也不是系统的瓶颈,就能处理很巨大的请求量
这种方式,一台负载均衡器可以为不少RS进行分发。并且跑在公网上就能进行不一样地域的分发。
缺点:隧道模式的RS节点须要合法IP,这种方式须要全部的服务器支持”IP Tunneling”
(IP Encapsulation)协议,服务器可能只局限在部分Linux系统上
3、直接路由模式(VS-DR)
原理:负载均衡器和RS都使用同一个IP对外服务但只有DR对ARP请求进行响应
全部RS对自己这个IP的ARP请求保持静默也就是说,网关会把对这个服务IP的请求所有定向给DR
而DR收到数据包后根据调度算法,找出对应的RS,把目的MAC地址改成RS的MAC(由于IP一致)
并将请求分发给这台RS这时RS收到这个数据包,处理完成以后,因为IP一致,能够直接将数据返给客户
则等于直接从客户端收到这个数据包无异,处理后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因为负载均衡器要对二层包头进行改换,因此负载均衡器和RS之间必须在一个广播域
也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在同一台交换机上
优势:和TUN(隧道模式)同样,负载均衡器也只是分发请求,应答包经过单独的路由方法返回给客户端
与VS-TUN相比,VS-DR这种实现方式不须要隧道结构,所以可使用大多数操做系统作为物理服务器。
缺点:(不能说缺点,只能说是不足)要求负载均衡器的网卡必须与物理网卡在一个物理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