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池的发展历史安全
电池的发展史由1836年丹尼尔电池的诞生到1859年铅酸电池的发明,至1883年发明了氧化银电池,1888年实ui
现了电池的商品化,1899年发明了镍-镉电池,1901年发明了镍-铁电池,进入20世纪后,电池理论和技术处于一度spa
停滞时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池技术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首先是为了适应重负荷用途的须要,发展了对象
碱性锌锰电池,1951年实现了镍-镉电池的密封化。1958年Harris提出了采用有机电解液做为锂一次电池的电解质,接口
20世纪70年代初期便实现了军用和民用。随后基于环保考虑,研究重点转向蓄电池。镍-镉电池在20世纪初实现商it
品化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效率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长,铅、镉等有毒金属的使用日益受到限制,所以须要寻找新的可代替传统铅酸电基础
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天然成为有力的候选者之一。1990年先后发明了锂离子电池。1991年锂兼容性
离子电池实现商品化。1995年发明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采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为隔膜和电解质)1999年开始商原理
品化 。
2、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1. 优势
a. 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的重量是相同容量的镍镉或镍氢电池的一半,体积是镍镉的20-30%,镍氢的35-50%。
b. 高电压
一个锂离子电池单体的工做电压为3.7V(平均值),至关于三个串联的镍镉或镍氢电池循环寿命高
c. 循环寿命高
在正常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周期可超过500次,磷酸亚铁锂(如下称磷铁)则能够达到2000次。
d. 无记忆效应
记忆效应是指镍镉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当中,电池的容量减小的现象。锂离子电池不存在这种效应。
e. 高低温适应性强
能够在-20℃--60℃的环境下使用,通过工艺上的处理,能够在-45℃环境下使用
2. 缺点
a. 锂原电池均存在安全性差,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高电压
b. 钴酸锂的锂离子电池不能大电流放电,价格昂贵,安全性较差
c. 锂离子电池均需保护线路,防止电池被过充过放电
d. 生产要求条件高,成本高
e. 使用条件有限制,高低温使用危险大
3、锂电池的充电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涓流充电(低压预充)、恒流充电、恒压充电。
锂电池的充电方式是限压恒流,都是由IC芯片控制的,典型的充电方式是:先检测待充电电池的电压,若是电
压低于3V,要先进行预充电,充电电流为设定电流的1/10,电压升到3V后,进入标准充电过程。标准充电过程为:
以设定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电池电压升到4.20V时,改成恒压充电,保持充电电压为 4.20V。此时,充电电流逐渐下
降,当电流降低至设定充电电流的1/10时,充电结束。
下图为充电曲线:
下图为锂电池充电的三个阶段:
阶段1:涓流充电
涓流充电用来先对彻底放电的电池单元进行预充(恢复性充电)。在电池电压低于3V左右时采用涓流充电,
涓流充电电流是恒流充电电流的十分之一即0.1c(以恒定充电电流为1A举例,则涓流充电电流为100mA)
阶段2:恒流充电
当电池电压上升到涓流充电阈值以上时,提升充电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恒流充电的电流在0.2C至 1.0C之
间。电池电压随着恒流充电过程逐步升高,通常单节电池设定的此电压为3.0-4.2V.
阶段3:恒压充电
当电池电压上升到4.2V时,恒流充电结束,开始恒压充电阶段。电流根据电芯的饱和程度,随着充电过程
的继续充电电流由最大值慢慢减小,当减少到0.01C时,认为充电终止。(C是以电池标称容量对照电流的一种
表示方法,如电池是1000mAh的容量,1C就是充电电流1000mA。)
4、锂电池的快速充电技术
► BC1.2规范颁布以前
在2007年第一个电池充电规范颁布以前,尝试为电池充电本质上是一种冒险——结果很是难以预测。当2000年
出现USB 2.0时,外设默认吸取100mA电流,除非明确协商将电流增大至最高500mA。若是总线上通过一段延迟后
没有数据活动,总线将进入“挂起”模式,将容许吸取电流限制到2.5mA。若是便携设备的电池彻底耗尽,尝试利
用标准端口进行充电时,则只能可靠吸取2.5mA电流!
实际上,许多电子设备制造商并不严格遵照USB 2.0规范,在其提供的USB端口中不采用这些电流限值。有些
(大多数)USB端口不管枚举仍是持续活动都容许100mA电流;有些端口甚至提供500mA电流,而不考虑必要的功
率协商。有些便携设备的应用要求超过100mA的电流,并错误假设USB端口老是可以提供500mA电流。
► BC1.2规范的推出
电池充电并非USB的原始特性,所以,在BC1.2颁布以前,官方并未就为关断设备的电池充电作出任何规
定。经过创建清晰的USB端口供电能力沟通方法,BC1.2规范改进了其中许多问题。
BC1.2规范简要规定了三种不一样类型的USB端口和两种关键对象。“充电”端口是可提供500mA以上电流的端
口;“下行”端口按照USB 2.0规范传输数据。BC1.2规范也肯定了每一个端口应如何向终端设备枚举,以及识别应用
端口类型的协议。
三种USB BC1.2端口类型为SDP、DCP和CDP 。
► BC1.2的三种端口
● 标准下行端口(SDP)
这种端口的D+和D-线上具备15kΩ下拉电阻。限流值如上讨论:挂起时为2.5mA,链接时为100mA,链接并配置
为较高功率时为500mA。
● 专用充电端口(DCP)
这种端口不支持任何数据传输,但可以提供1.5A以上的电流。端口的D+和D-线之间短路。这种类型的端口支持
较高充电能力的墙上充电器和车载充电器,无需枚举。
● 充电下行端口(CDP)
这种端口既支持大电流充电,也支持彻底兼容USB 2.0的数据传输。端口具备D+和D-通讯所必需的15kΩ下拉电
阻,也具备充电器检测阶段切换的内部电路。内部电路容许便携设备将CDP与其它类型端口区分开来。
► 充电过程剖析
从物理计算公式上来讲,功率(P)=电压(U)x电流(I),在电池电量必定的状况,功率标志着充电速度,咱们能够通
过下列三种方式来缩短充电时间。
1. 高电压恒定电流模式:
通常手机的充电过程是,先将220V电压降至5V充电器电压,5V充电器电压再降到4.2V电池电压。整个充
电过程当中,若是增大电压,产生热能,因此充电时,充电器会发热,手机也会发热。并且这样功耗越大,对电
池损害也是越大的。
2. 低电压高电流模式:
在电压必定的状况下,增长电流,可使用并联电路的方式进行分流,恒定电压下,进行并联分流以后每
个电路所分担的压力越小,在手机中也进行一样处理的话,这个每条电路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小。
3. 高电压高电流模式:
这种方式同时增大电流与电压,这样由以前的公式P=UI, 咱们能够知道的是,这种方式是增大功率最好的
办法,但增大电压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热能,这样其中所消耗的能量也是越多,而且电压与电流不是无限制的
随意增大。
► VOOC闪充
1. 什么是VOOC闪充?
VOOC闪充是OPPO独立自主研发的快速充电技术,并申请16项专利,将最快充电速度提高了4倍以上,
并有无懈可击的智能全端式五级防御,是全世界最快最安全的手机充电技术。
VOOC闪充在OPPO Find 7上率先使用。做为采用3000毫安电池的OPPO Find 7,采用VOOC闪充时,充
电5分钟便可打电话2个小时,30分钟手机电量可直接充到75%。
VOOC闪充须要定制的适配器和电池搭配下使用。OPPO定制了专门的适配器、电池、数据线、电路、接
口,并首次在适配器中加入MCU智能芯片;这也就让VOOC闪充使用的适配器成为首个能够升级的智能充电
器。在此基础上,OPPO深度研发了智能全端式五级防御技术。
2. VOOC闪充的实现原理
上面提到了缩短充电时间的三种方式,OPPO选择了第二种方式。经过提升充电电流来缩短电池的充电时
间。充电时,若是电流太大,会引发电池的发热量大幅增长。为了减少电池的发热量,OPPO将一块电池分红
了几个小块的充电单元,每一个充电单元单独提供电流充电,所以其实是经过分流充电实现大电流充电的。这
种方式在须要硬件上的支持,包括电池电芯、链接线和充电器的定制。
下面这张图对实现原理有很形象的描述:
OPPO向上游供应商定制了全套的IC器件。第一次使用MCU单片微型计算机来取代传统充电电路中的降
压电路。智能的MCU管理芯片能够自动识别当前充电设备是否支持VOOC闪充。若是支持,将会分段横流的
实现阶段性电流的输出;若是检测到不支持,会自动使用稳定充电电流实现慢速充电。
专门定制电路、电芯(8触点)、7Pin接口、数据线,配以智能MCU芯片的适配器,与手机链接后便可自动
调节电流电压,输出电流高达4.5A,充电速度足足提高4倍。Find 7轻装版标配闪充电池容量为2800毫安,官
方透露,充电5分钟就能打两小时电话,30分钟可直接飙到75%。
3. VOOC闪充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 安全性
VOOC闪充有五级安全保护措施,首次将充电安全指数由PPM(百万分之一)提高至航天充电安全级别
DPM(十亿分之一)。
第一级: 适配器过载保护
第二级: VOOC快速充电条件判断
第三级: 端口过载保护
第四级: 电池过载保护
第五级: 电池熔断器保护
● 兼容性
因为VOOC闪充技术是属于OPPO独家的技术,目前只有Find 7才能使用这个技术,所以没有对其余厂家的
平台进行兼容。硬件接口定制的,链接线采用7pin,不一样于mico USB接口的4pin,没有遵循BC1.2的规范。
► Quick Charge 2.0
1. 什么是Quick Charge2.0?
前面已经讨论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移动设备充电是基于USB接口的一种通用标准(BC1.2)。5V电压,
电流上限是1.8A,那么咱们能获得的最大功率就是5V * 1.8A = 9W,那么9W折算到充电电流来说,最大极限
就是2A左右。显然,对大容量电池来讲,这个充电效率是不够的。由于USB链接线有阻抗的缘由,充电电流
不能被设置太大,所以想提升充电功率就只能提升充电电压了。
基于以上考虑,高通推出了在Quick Charge v2.0。该方案中,能够将电源适配器提到为5V、9V、12V三
种电压,经过提升电压的方式,让电源适配器可以提供更多的电量给到移动终端。
2. Quick Charge2.0的实现方式
在Quick Charge v2.0中,电源适配器5V输出到主板,主板上的充电电路获得5V电压,会对电池进行充
电,在USB D+、D-线上,会有一个BC1.2的握手,除此以外没有更多额外的控制引脚和接口,全部的控制还
是运行在USB的D+、D-信号线上的,而且它是兼容BC1.2的。
除此以外,在BC1.2的基础上,Quick Charge v2.0的电路会再判断一次,电源是否支持Quick Charge2.0。
若是电源支持,终端再请求电源适配器提供更高的电压。这一系列的握手,都是创建在BC1.2标准基础之上
的,因此v2.0也是充分向前兼容的。在终端主板端,也提供了片上和独立的switching charger方案供OEM厂商
选择。
3. Quick Charge2.0的充电优点
4. Quick Charge2.0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 安全性
高通的Quick Charge 2.0充电技术,其也是须要在充电器以及手机内部芯片上面作必定的处理,才能实
现。经过芯片电路和接口保护,在安全级别上没有VOOC快速安全系数高。
● 兼容性
随着Qualcomm在市面上全面推广Quick Charge技术,将来在市面上使用Quick Charge技术的移动终端
会愈来愈多。支持Quick Charge v2.0的移动终端,使用普通的USB 5V电源适配器,也能够工做。支持不一样
电压的v2.0的电源适配器,也能够给其余普通终端充电。采用Quick Charge技术的设备,向下的兼容性是没
有任何问题的;传统手机和电源适配器,也向下兼容Quick Charge的设备。
此外,Quick Charge2.0是兼容BC1.2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