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样诞生: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这是腾讯的内部复盘,真正的超级干货。做者深刻微信团队,围绕微信产品诞生与继续完善,从产品开发、团队工做、品牌推广、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研究。带你了解真实的微信。程序员

微信是怎样诞生的: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世界是新的。”——张小龙 Allen Zhang,腾讯副总裁、广州研发部总经理web

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让用户数从零增加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此时,在广州南方通讯大厦的10层,微信团队的成员们正在为庆祝用户数破亿的特别活动而紧张忙碌地工做着。安全

2012年3月31日上午10点钟,特别活动准时上线。只要登录weixin.qq.com,用户就能够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二维码。用本身的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用户就能够知道本身是第几个注册微信的人。对一名普通用户而言,整个活动的体验过程显得“有些神奇”,微信产品总监Lake将其形容为“隔空取物”。活动方案是微信团队成员们在凌晨三、4点钟吃宵夜时想出来的,在凌晨讨论产品构想对这个团队而言并不稀奇。他们不想用抽奖发iPad的方式来庆祝,他们想“折腾”出一些新东西。微信

此时距微信项目构想的提出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引发业内关注。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信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架构

一天晚上,他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未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极可能会对QQ形成很大威胁。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作这一块的东西。Pony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Allen随后向Pony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怎么样,”Allen回忆说,“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忽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工具

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动画

2005年3月,腾讯收购了国内知名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及其研发团队20 余人在不久后进入腾讯。2005年4月腾讯广州研究院(后改称广州研发部,如下简称为“广研”)成立,主要负责邮件相关业务的研发和运营。通过三年打磨,QQ邮箱以其简洁易用、安全稳定的特色得到用户欢迎,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产品。在这一过程当中,广研团队经历了从作客户端产品到作web产品的艰难转型,在他们看来,“少便是多”的设计理念,对用户体验的极端重视,团队磨合和梯队建设,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敏捷开发的经验,都是团队在QQ邮箱开发过程当中的收获。spa

张小龙则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不断与邮箱用户互动的过程当中,他对于产品和用户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不断提升QQ邮箱易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他将邮箱平台做为产品理念的试验田,作出了阅读空间、QQ漂流瓶等产品。阅读空间提供了简单人际互动的功能,是他对“用户社区”和“社交类产品”的最初探索。漂流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和新奇有趣的体验,大幅提升了邮箱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这一产品形态后也被移植到微信中。操作系统

2011年中旬,广研分设“邮箱产品中心”和“微信产品中心”,开始独立运做QQ邮箱和微信两款产品。张小龙既是广研的总经理,也是微信产品团队的第一负责人。设计

微信是怎样诞生的: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上图为腾讯广州研发部组织架构图)

(二)微信的开发历程

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广研的QQ邮箱团队,开发人员没有什么作手机客户端的经验,惟一作过的手机产品是在S60平台上作的“手中邮”。微信iPhone终端开发组组长Lyle对当时的开发场景仍记忆犹新:

咱们开发就在这么大(10人大小)的会议室里进行,这边两个是iPhone开发,这边是三个安卓的,UI坐这边,Justin和Lake坐这边,这里坐塞班的同事,那里还有两个后台同事,很挤的。咱们iPhone组还得两台电脑,Mac和普通的。1.0版本的开发基本就在这里度过……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的iOS版上线。微信对于广研是个全新的领域,不少人一开始都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从2月份到4月份,用户的增加并不快,全部平台加起来天天也就增加几千人。此时,先于微信1个月推出的米聊已进入用户数快速增加的阶段,媒体的关注度也高于微信;而移动互联网IM工具市场因为开心“飞豆”、盛大“有你”、奇虎“口信”等功能相似产品的加入而呈现出复杂的竞争格局。这段时间团队内部许多成员对于微信的发展都抱有着一种很是不肯定的心态。Allen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数据很差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总是跟我说,“咱们作这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咱们全部作的事情手机QQ均可以作,而且手机QQ有更强的渠道、更多的用户覆盖量,而咱们是没有渠道的。咱们没有任何优点……咱们作微信没有前途……”

对于这些质疑,Allen有他的想法。在他看来,产品并非功能的集合,每一个产品都存在其精神的部分。广研助理总经理Harvey谈到本身当初的想法时说:

开始的时候你们都认为不太有戏,我也以为有很大可能这个项目要挂掉的,只有小龙认为有戏……但我愿意尝试,作失败了没什么,我认为更多的是承担一种义务去阻击腾讯潜在的对手。微信对我来讲是新产品、新体验,个人技术能力也会提高。我不会由于没有但愿就保留精力,我会拼尽全力作,也愿意这样鼓励个人同事。

一、语音版——让微信活了下来

4月份,Talkbox忽然火爆起来,Allen敏锐地认为这个地方必定有很好的机会,当机立断决定在微信中加入语音功能。微信1.0版本不少的点是纯粹的短信的交互,产品比较成熟;2.0版本则跨度比较大,对团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从语音版开始就不同了,咱们常常到凌晨几点,”Lyle说,“原本是在五一前就一度想发出去了,但发现不少东西没作好,就五一后才发。”5月10日,微信2.0版本发布。而在此以前,米聊已先行一步推出语音对讲功能,用户反响强烈;而Talkbox英文版也在国内拥有一批“高端粉丝”。

发布以前,团队成员们内心很忐忑,不知道语音版到底能带来什么。微信2.0的iOS版发布以后,用户增加量开始有必定的攀升,但并非很大。团队成员内心也在打鼓,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选对方向。Android版发布之后,用户量开始快速增加。“其实语音在最终的消息数量中占的并非特别大,”Harvey说,“可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少用户是为了语音才尝试,一尝试以后造成了关系链,就开始一直使用了。”

为了使用户在更多场景下都能较好地使用语音功能,微信团队对产品作了许多改进。当距离感应器无感应,语音对讲会默认为扬声器播放;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立刻就改成听筒模式,方便用户在开会或不方便扬声的时候接听。“咱们会仔细思考用户使用的场景,”微信终端开发组总监Justin说,“怎么样的时间、怎么样的地点、怎么样的人在用到微信的哪一项功能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思考这个很重要。”

语音版使微信成为了一个有必定影响力的产品,也使微信在竞争中占据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咱们确实仍是把握住了这个方向。若是5月份此次机会没有把握住,”Harvey回忆说,“微信项目应该撑不过10月份,极可能8月份就没戏了。”

二、附近的人和“摇一摇”——附近的人成微信最大增长点

2011年8月3日,微信2.5版本发布,支持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使用户能够查看到附近微信用户的头像、昵称、签名及距离,以便用户之间产生进一步的交流。这一功能使微信从熟人之间的沟通走向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

“对于微信而言,有三个重要的增长点,”Allen说,“语音是一个,附近的人是最大的一个增长点,摇一摇也是一个增长点。”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来以后,微信新增好友数和用户数第一次迎来爆发性增加。

2011年10月1日,微信发布3.0版本,支持“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可让用户寻找到同一时刻一块儿在摇晃手机的人;漂流瓶则秉承了QQ邮箱漂流瓶的理念。“摇一摇”一推出就迅速成为许多微信用户很是喜好的一个功能,如今“摇一摇”的日启动量已经超过1亿次。在2011年首届腾讯微创新奖中,“摇一摇”也榜上有名。提到“摇一摇”的创意过程,Allen说:

我记得当时有一天我和Harvey、Justin在吃饭,我提起咱们下个版本到底作什么还没肯定,挺痛苦的。我就说经过摇手机来找人这个需求一直都有。好比说咱们两我的想交换名片,互相碰一下手机,这个bump以前作过。这个咱们不太愿意作,由于这个东西过小众了。若是咱们的场景不能作到每一个用户都能使用的话,就不是咱们的目标,不能引发很大影响。吃饭时聊到为何不能直接摇一下手机,干脆不要停留在熟人,陌生人也能够摇到呢,那不就每一个人均可以使用了么。若是(只能摇到)熟人的话,使用产品就缩小不少了。当时想到这个点,就有了这个方向,以为挺好。

回家之后我一直想,想到很晚就睡不着了。当我仔细的把体验过程一想,这个体验作到若是摇一下手机,就和远方一我的连线上了,这个体验若是作的很是流畅,会变成每一个人都很爱使用的一个东西。这个的影响力和层面绝对是远远超过bump(注:Bump是由Bump科技公司为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做系统创造的应用程序。智能手机用户只须要互相碰撞就能够相互交换联系信息,照片等)的,就不是一个东西了。当时还甚至想到声音的效果啊,整个体验全面的过程……而后次日跑过来跟你们说,嗯,这个东西必定会很火,我就直接和产品和UI说大家如今就给我出方案,我要一个这样的画面,而后要有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动画。有些人理解,有些人还不太理解,由于这个必须从总体来考虑,脑壳里面想象出这样一种极简天然的体验意味着什么。若是光描述,没有这种感觉,是不知道这种体验会引发多么大的一个潮流,就会想象不出来。不少同事就将信将疑说,这么摇一下真的那么厉害嘛?这不必定好想象。次日就花了半天时间,跟你们把这个细节肯定了一下,好比说这个摇的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是这样摇仍是那样摇(笑),肯定了一些这样的细节,而后你们就开始作了。

如今相似这样的功能不少人作,以前没有不少人作哈。他们以为咱们总不能和微信作的如出一辙吧,总要有一些变化吧,而后就作出各式各样的变体,可是没有一个超过咱们的体验。……他们没有抓住核心要点,核心要点是最简单天然的动做,这个去知足用户一种最本能的行为习惯,而后达到一个能够和别人链接的目的。当时我记得pony发邮件说,这个东西看起来挺火,很是好,可是大家要不要再细化一下,再细化一下把能想到的细化的扩充都想到了作上去,省得竞争对手会作一样的功能,而后加了一个细化点,又创新了。我当时就回了一个邮件,颇有自信,说咱们已经作到了最简化,他加任何东西都是减分的,咱们也作到了最天然化,最符合天然本性的一个体验,因此不可能超过咱们了,我说竞争对手没法超越咱们,由于一变化就要增长东西,加东西就是不对的了。

2011年12月20日,微信推出3.5版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入了二维码,方便用户经过扫描或在其余平台上发布二维码名片,拓展微信好友。同时,微信也推出了名为WeChat的英文版。2012年4月25 日微信在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均登上社交类的榜首。2012年6月5日,微信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地也登上App Store社交类的榜首。

三、朋友圈——社交化平台尝试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的iOS版发布,其中“朋友圈”功能引发业界颇多注意,有评论认为这是微信“社交平台化”的一种尝试。” 微信4.0版本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微信通信录里的朋友看到并评论;同时,微信还开放了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信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等。

提到“朋友圈”功能的推出,微信团队的成员都会提起朋友圈背后的“几十个版本的方案”。“朋友圈其实咱们作了三四个月,有二十多个版本,UI稿从A到Z都不够用,后来就开始用 、 ……”Lyle说,“以前咱们考虑过在过年前发一个版本,一些小功能,QQ mail、群发等一些小功能发上去,但朋友圈不发。可是最终咱们达成一个协议就是说,宁愿出一个让业界震撼的版本,而不肯给一个小小的出去,你们都没什么反馈的,对咱们就没什么价值。”

微信高级产品经理Genie提到作朋友圈时的状态,说:“作iOS4.0朋友圈的时候很纠结,由于没有借鉴的对象,这个产品作了三四个月,有时很兴奋想到一点以为会颇有用的就会彻夜聊这个事情,有时很迷茫感受抓不住重点,和写paper感受差很少。想不到的时候每天想很苦恼心情不好,想到了就会很兴奋。”

 

“这个产品还彻底没有达到成熟。”Harvey说,“第一,用户还在激增,才一亿,若是到了两亿、三亿会不会有质变,由于用户数到必定程度会有一个质的变化。第二点,咱们如今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由于微信是移动互联网全新的产品,对腾讯也是全新的平台,咱们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平台上作出更多的商务方向的东西,包括说更多的生活推广,好比媒体,媒体也在介入这个平台,因此这个上面是有不少可作的。”

【声明】本案例是由郑小平和许家馨在杨斌教授的指导下编写的,仅用于课堂讨论。本案例中的状况描述不反映编者的观点,也不做为正式文件、基本数据来源以及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的证实。案例版权归腾讯公司全部。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