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亲身经历谈同理心的养成

纯银的产品讨论社区「产品犬校」里,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微信 当你作的产品与自身的品味、生活格调、兴趣爱好都差别极大时,你如何代入产品的使用场景,去理解用户,捕捉需求?app 把本身的回答整理成文,以下。设计 产品品味和 PM 本身的品味存在差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举两个长期观察的例子。视频 第一个例子,一般是创始人的品味就能决定产品的品味。 北京的懒投资,作互联网金融商业保理方向的,创始人是张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