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分焦虑,上层不玩高考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现在,“一毕业就失业””“学好数理化,不若有个好爸爸”等口号却戏谑地调侃了教育,这个曾是渴望向上流动的人们赖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许多使人困惑的状况出现了——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已然变味。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升,即便付出很大成本,获得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升我的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再也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我的考上大学,一个家族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现在就业压力不断增长,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一样能够得到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并未受太高层次的教育,但有着可观的金钱和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种种现象彷佛代表,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没必要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再也不像过去那么使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一样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大相径庭的差异。 **  一.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一位两个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好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之前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目光短浅,瞧不起我,如今,他们好多人反过来求着我,让我儿子帮他们的孩子找工做。念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做。但是如今,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如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因而可知,认为“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结论并不正确。中高层从未说过读书无用,相反,他们更加疯狂。 二.疯狂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分重视 **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该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类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之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   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企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即可一窥全貌。   而一条新的道路愈来愈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那就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欢迎的缘由,与该校针对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关系。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但愿本身的孩子能够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类辅导班,学习各类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若是作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转而拥抱阶层固化,但愿孩子至少能够继承本身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他们不惜搁置本身的价值观,他们会坚决地反对异地高考,将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贬称为“菜场小学”,避之不及。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心里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熊易寒: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文化纵横》2016年8月)   这些现象都带给人们极大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底层的上升通道关闭了吗?教育与社会流动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 只是,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   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   你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   努力是你惟一的宿命。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可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的途径。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提供了最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这些出身背景类似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只和一样社会地位的孩子社交,造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   底层社会放弃高等教育这个中产阶级的孵化器,将世代都是蓝领我的。而中产阶级家庭多数孩子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将成为低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 整个社会的马太效应会愈来愈严重。 ** 凡是少的,就连他全部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面试

本文属于转载。不能做为商业应用原文做者:余秀兰。安全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