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自发地写各式各样的总结。上个月,也就是 2018 年的最后一个月,园子里各处散落着无数篇年终总结贴。看过一些篇章,都写得挺好的。
转眼 2019 年已经运行了大半个月了,突然意识到,彷佛没人晒出本身的新年计划。可能零星有几篇,但和上个月蔚然成风的总结热比起来,九牛一毛了。
有人会说,我的计划有隐私之嫌,不合适晒出来,因此就算有,也是 " display: none ".
不错,但回想以前铺天盖地的总结文章,不少人都是足够赤诚地把本身过去一年扒了个精光、敞开心扉地晒,既然舍得把本身的过去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那天然也能够取其同等密级的将来作个猜测吧。若是这样的计划也不便透露的话,那为何愿意晒总结呢?
固然了,却有不便透露的信息:好比来年跳槽的打算、删库跑路的方案、换个小三的想法、破坏某人家庭的预谋,等等…… 这些就本身捂好了。
有时间和精力对过去总结,甚至写出很好的文字并热心分享,却没有关于将来的计划,至少没有独立可见的文字篇幅。这是一个广泛现象,不只仅只存在于园子里,推广到别处也都差很少。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难免胡思乱想了一通。算法
我的觉得,计划其实比总结更具备建设性。
计划是主动的,总结是被动的。计划首先意味著你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决心和动力。人们经常讲求方法与效率的重要性,当然不错,但在方法以前,是方向。“对于盲目航行的帆船,什么风都是逆风。”
打个比方,以理财中的储蓄为例——不少人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若是每月给本身设定一个固定储蓄目标,每次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目标金额先存好,一年下来,你确确实实会有笔存款。而若是没有设定固定储蓄目标,只是设想等到月底将当月剩下来的钱进行储蓄,那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月光。待年终总结,储蓄失败。
花钱也同样,不少人都有记帐的习惯,但若是但愿管控本身的消费行为,预算的做用比记帐大多了。那些只记流水帐,却不作预算的人,每每会周而复始地感慨“这个月又花了好多钱,下个月再不能这样了。”而若是你认真作了预算,你就心中有数,在每次消费时,会犹豫本次消费是否“合理”,这多出来的一点犹豫,就起了管控的做用。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更况且那些亡了羊却补不牢的时候了。编程
由上面的,联想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现象,有些人会在年终总结的末尾,用大约10%的篇幅罗列出明年的愿望清单,而后就当作是计划了。
把目标当作计划,这是误区。less
比方说,一次军事行动,要摧毁敌方的司令部,这是目标。若是你把这看成行动计划,就带兵去打,那你的兵死得有点冤。再好比,立了一个Flag,来年要把前台MM追到手,这只是愿望。具体怎么追?才是计划。
作计划其实是对过程管理,当你有了目标并对此作出了计划,意味著你至少是有过思考的,这就走心了。而仅仅只有目标,那就只能走肾上腺素了。
思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思考的过程当中,会强化目标的概念,加深对目标的理解,通过思考,你会确认目标,收获决心和动力。这里不必定非得彻底靠本身左思右想,彻底能够借助他人的智慧辅助分析。思考的结果会对行为产生指导,一般,你会获悉完成目标所需的步骤。
步骤,就是算法,就是解决方案。
从这点来看,相比写总结,作计划的技术难度要大。这可能也是 “多总结、少计划” 这个现象的缘由之一。写总结是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只要记忆没问题,平铺直叙都能成文,尤为是流水帐通常的总结,根本不用动脑子。而作计划,包含了对将来的预测,这就难多了。但所谓的建设性,也就体如今这里,正是由于要克服困难,才使得产出有了价值。工具
我很喜欢一句英格兰的谚语:“ Where there's muck, there's brass. ” 一直作容易的事情,是不可能有进步的,要想管理人生和将来,怎能不舍得下工夫。
阻碍人们认真作计划的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经常听到的 “ 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个在 IT 界,简直是屡见不鲜,今天作的计划明天就得改,因而计划就显得没什么做用了。 布局
但我的觉得,越是“赶不上”变化,越须要有计划。
怎么说呢,两点体会,权当胡诌。
第一点,当你没有计划的时候,乱七八糟的事情会特别多,但当你有了计划以后,不少意外的事情会减小。听上去有点玄学的味道,但也不是彻底没道理。
拿我本身来讲,我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当我有了一个目标但没有制定计划时,我十有八九会拖延,一边拖延,一边作了不少其它不相干的事情,这些其它的事情可能就会给我带来额外的麻烦,对我实现本来的目标产生干扰。但若是我作了计划,分解目标,制定时间表,我就能有效地治疗“拖延症”,由于我时刻都处在本身构建的过程管控中,每一步的衔接都有安排,这样个人注意力就容易保持集中,甚至全程高能。而我发现,精力涣散最容易发生在当你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吗时。
第二点,确实存在变数不少的客观场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你更应该加倍地作计划,改计划。一方面,这是惟一让你在风云变化中能有所依靠、有所参照的资本。就比如,需求的变动是没法避免的,但咱们能够作好需求管理,至少知晓变动的发生,这一样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另外一方面,在迭代计划的过程当中,熟能生巧这个规律会让你逐渐驾轻就熟地面对变化,除非你是傻子死不开窍另当别论。永远不要低估积累的力量,你努力应对变化,慢慢地,你就能驾驭变化,变化就不会成为干扰。能力就这样成长了。学习
说到计划,天然要说到“时间表”这个概念,作计划的方法不少,无一例外会涉及到时间表。脱离时间的计划是伪计划,由于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不少事情是有时效性的。
这就须要估时。
也是个棘手的技术活,绝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性难题。因此若是你老是估不许,彻底不用自卑,全世界都同样。固然,办法仍是有的,事实上,根据不一样的计划范围,咱们并不必定须要很精确的估时,过日子又不是开火车。
大约 20 年前,大名鼎鼎的 Joel Spolsky(稍等,也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但我100%确定你用过他的产品 - Stack Overflow, 若是你不幸没用过这个网站,那我200%确定你用过他的产品 - Excel)总之,这位大人物在 2000 年写过一篇博文 "Painless Software Schedules ", 介绍了一套他本身的“软件开发时程”方法论。虽然有些久远了,甚至做者本身都修改了文章的开头,提醒读者他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但这并不影响该方法的价值,而我本身在学习了他这套“过期的”解决方案以后,一直将其用于本身的工做、生活中。网站
归纳来讲,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有两点:目标分解 & 估时修正。
目标分解是作计划的基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事化小是全部干大事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强迫你认真作目标分析的手段,合理的分解只可能创建在对目标的充分认识以后。
分解的颗粒度要足够细。由于原文讲的是软件开发,因此做者明确提出,在编程中,任务要按“小时”来评估,而不是按“天”。这个单位的变化很重要,单位大了,偏差就大。按照做者的经验,超过 16 小时的任务都应该进一步拆分,由于在这个时长之上,意味着你并无真的想清楚要作的步骤是怎样的。说得直接点,就是在糊弄人。
固然,咱们在作我的整年计划时,没必要生搬硬套拿小时作单位。这里的要点在于计划要足够细才有意义,至于说具体细到什么程度,这个其实须要根据自身经验去琢磨。非要说有什么窍门的话,也许拿大众的广泛标准再进一步就能够了,好比你们都按天算,你就试着按小时计,你们都按月算,你就试着按周来计。群众的眼睛也许是雪亮的,但群众的作法一般是平庸的,所谓脱颖而出,每每就是在所处环境的平均水准之上再进一步,你就先进了。
在计划初期,你会有一个初步估时,随着进度的发展,好比到了中间阶段,可能发现以前预估的时间不对,这时你须要写下第二次估时,最后当完成任务时,再记录下实际耗时。最终,你会获得 3 个时长:第一次估时、第二次估时、实际耗时。
一开始,你可能(几乎确定)这三个时长看上去牛头不对马嘴,随着不断地纠错、修正,从过去错误的估计中总结经验。第二次估时会和实际耗时愈来愈接近,再后来,第一次估时和第二次估时也会愈来愈接近。到那时,你对于估时的判断力就练成了。
简单的手法,坚持作,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就是这个道理。(语出《中庸》) 职业规划
该方法让我很喜欢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是,做者用来实施这套方法论的工具很亲民——电子表格。易用的产品才会有市场,易实践的理论才容易推广。再则,一份 Excel 文件,很易于交流。若干次项目中,当我把充满详实数据的 " Schedule.xlsx " 发送出去,会从老板和客户那收到信任的回复。
管理要出活,量化是关键。当别人在定性分析阶段时,你定量解构出工做包,水平就跃然纸上了。尤为是对于许多没学过真正管理学的一线码农转型作管理的人来讲,量化是入门管理的捷径,其它的门道水太深,也学不来。spa
关于 Painless Software Schedules 完整的介绍能够参见原文连接。3d
说到使用 Excel,顺带说说另外一个“喜闻乐见”的概念——甘特图(Gantt )。
但凡提到计划,几乎必有甘特。尤为是在 PPT 当中,敢情不拉一张甘特图,你这项目管理的专业度都要打折扣。制做甘特图有不少专业工具,好比 Microsoft Project, 以及那些须要投入必定学习成本的资深产品。做为一名半路管理工做者,我在绝大多数的状况下,就用“Excel手绘”,简单明了,方便快捷,重点是学习成本为零。
要说Excel能完成的工做,比想象中多
我曾经就这个玩意和个人一个好基友聊过“这破图除了好看有啥卵用?”而后被教育道:“你不当老板因此这图没用。对于大领导来讲,人家天天日理万机、分分钟多少万进出的,想最快地了解项目计划,甘特图就是最直观地工具了。”
因此,说到底,格局啊……
顺带说一句,我这位基友最近刚刚拒了微软,入了阿里。我不由问他,举国上下不都在裁人吗,你怎么还跳得这么任性?他说,企业只要发展,有裁人就会有纳贤,对于企业来讲,只是结构调整罢了。跳槽的人,通常都不会大声嚷嚷,而裁人更容易制造舆论效应,因此你要是每天盯着媒体看就以为这世界活不下去了,但其实优胜略汰一直都存在。
随着去年末的一波裁人潮,几乎整个冬天都弥漫着一股名叫“中年”的危机。说到“中年危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网红词汇,这话题要展开来讲能够无穷无尽。
其实,不是年轻没有危机,只是中年没了借口。
不管中年、青年仍是未成年,危机一直都在。只不过年轻能够挥霍,能够犯错,甚至一错再错,但犯错终究要受到惩罚的,到了中年,周遭的客观环境突然间都不给你退路了,就危机了。
潮来时肆意妄为,当潮水褪去,才发现本身在裸奔,因而怪大海无情,但有水的时候为何不早穿裤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不思危,不裁你裁谁?
不是我故意要把话说得难听,由于现实就有这么难看。
危机的背后,是能自主选择的选项愈来愈少,路越走越窄了。若是在年轻的时候早作打算,虽不必定就能掌握行业方向,看清产业布局,但你会保持职业规划的敏锐度,发现机会的几率就大。生机大了,危机天然就小了。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
何止是出名,哪怕只是为了不失败,都要趁早准备。
咱们都是笨鸟,不过是谁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