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笔记]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策略模式的用意是针对一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到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

  •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把行为环境分割开来。环境类负责维持和查询行为类,各种算法则在具体策略类(ConcreteStrategy)中提供。
  • 由于算法和环境独立开来,算法的增减、修改都不会影响环境和客户端。当出翔新的促销折扣或现有的折扣政策出现变化时,只需实现新的策略类,并在客户端中登记即可。策略模式相当于“可插入式(Pluggable)的算法”。

策略模式式对算法的包装,是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

”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这个模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1. 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类的引用(上下文对象),负责和具体的策略类交互。

  2.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3. 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场景:

  • 出现同一个算法,有很多不同的实现的情况,可以使用策略模式来把这些“不同的实现”
    实现成为一个算法的类层次。
  • 出现抽象一个定义了很多行为的1类,并且式通过多个 if-else 语句来选择这些行为的情况,可以使用策略模式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优点:

  • 策略模式可以避免让客户端涉及到不必要接触到的复杂的只与算法有关的数据。
  • 避免使用难以维护的多重条件选择语句。
  • 更好的扩展。

缺点:

  • 有些时候要改变需求算法还是需要更改客户端的程序。

  •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i。

  • 增加了对象的数目。

  • 只适合扁平的算法结构

本质:分离算法,选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