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的主要活动有12个:架构
肯定CI的范围,属性,标识符,基准线,以及配置结构和命名规范。ide
包括用于构建、发布、验证、安装、分发、维护、恢复和移除CI的硬件和软件及相关文档(这句话感受很费解,是否翻译得有问题?)。
个人理解是,配置管理的范围是:全部CI的管理。
这些CI包括被识别为CI的硬件,软件以及相关文档。
而对这些CI的管理则包括构建,发布,验证,安装,发布,维护,删除,恢复等操做。工具
通常包括名称,编号,类别,版本号,责任人,来源,提供日期,许可证号,目前状态,父配置项关联,子配置项关联,事故号,问题号,变动请求号,变动号,备注等内容。 翻译
配置基准线(Configuration Baseline)是对某个特定时点上一组配置项的描述。
应包括的内容:设计
肯定IT基础架构的配置结构,由此识别和记录各CI关系。接口
配置管理应创建全部CI和控制形式(如RFCs)的命名规则。规则应考虑CI名称的延续性,易记性可扩展性。资源
指在正式创建配置文档后对CI变动进行控制的各类活动,包括对变动的评价、协调、批准或否决等活动。
确保CMDB中只记录那些获得批准和可识别的CI,确保CI的增长,修改,替换,删除是根据适当的控制文档进行的。文档
具体的活动有:it
针对全部受控CI的当前版本和变动记录按期制做配置状态报告。
经过状态报告,配置管理人员就能够了解CI之前,当前及计划的状态,能够跟踪基准线和发布版本之间的变更状况。io
内容:
配置管理人员对CI和CMDB进行审验,确保CMDB中的配置信息能真实反映IT基础架构中CI的存在和变动状况。
审验的时机:
提示:一些常规的配置审验操做可由审计软件完成。但审计软件即便发现不一致,也禁止自动更新CMDB,必须由有关小组调查后再更新。
为了应付灾难的发生,建议将CMDB备份到一个较偏远的地方。备份频率和保管政策需根据IT基础架构的规模和变更状况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