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详细看了下运放自激震荡的资料,网上也查看了相关,做了一点总结以下:网络
1.运放振荡两个条件函数
一、环路增益大于1(|AF|>1)设计
二、反馈先后信号的相位差在360度以上,附加相位180以上(因为负反馈接反向端)。原理
A(开环增益) = Xo/Xi 方法
F(反馈系数)=Xf/Xoim
2. 运放震荡判断方法:总结
经常使用的是相位裕度,即20lg|AF|=0时,相位偏移是否超过180img
什么是穿越频率? fc
G(S)*H(S)对应的增益为1(即幅值不变)的频率即为穿越频率。换算为dB单位:20log1=0dB。360
3. 消除自激的方法:手册
由自激震荡条件可知,消除震荡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减小环路增益(但该方法增长了运放增益偏差)
对运放来讲,就是减小反馈系数F,换句话说,F越大,产生自激震荡的可能性越大。对于电阻反馈网络,F的最大值是1,F=1的典型电路就是电压跟随电路。这就是电压跟随运放易震荡缘由(这也是咱们经常会看到运放手册标有单位增益稳定说明的缘由,但电压跟随的增益偏差较小)。
这也是对于电压反馈来讲,容性负载驱动能力随闭环增益成比例增长。因此,若是闭环增益为1时,VFA可稳定驱动100pF容性负载,那么闭环增益为10时,便能驱动1000pF容性负载
但因为设计缘由,闭环增益的大小一般不是可以随便改变的,故该方法适用性不强。
(二 )增大相位裕度
要求在穿越频率点上,开环传递函数G(S)*H(S)的相移应该与180°保持足够的裕量。这个裕量选取多少比较合适呢?目前在工程应用上一般选取45°,即要求传递函数G(S)*H(S)的相移应该小于135°
相位补偿:
按补偿原理分滞后补偿、超前补偿及滞后一超前补偿
滞后补偿:凡是使相移滞后的补偿即被称为滞后补偿。滞后补偿使主极点频率下降,即放大器频带变窄。(相似RC低通滤波)----------曲线②
超前补偿:凡是使相移超前的补偿即被称为超前补偿,超前补偿使幅频特性曲线出现零点,即放大器频带变宽 (相似RC高通滤波)-----曲线③
对于负载存在的容性(CL),环路增益在输出电阻和CL的做用降低低。同时,相位和增益之间再也不有比例关系,相位滞后成为决定性因素。
1. 环路外补偿--超前补偿(适用小容性负载<1500pf或负载阻抗必定 )
在运放的输出端和负载电容之间串入一个电阻RX,通常而言它的阻值为10-100欧姆。
2. 环路内补偿--超前补偿(适用大容性负载>1500pf或负载阻抗不定 )
Rx在运放反馈环路之内,同时在反馈电阻上并联一个反馈电容(该电容可消除运放输入电容及杂散电容造成极点),通常而言:Rx=50~200Ω,Cf约为3~10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