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CMMB调研报告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欢迎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题目:通信系统CMMB调研报告。

摘要:
2006 年10月24 日 , 国家广播电影电 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 简称 C M M B )广播信道行业标准 《G Y / T20 . 1一 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 1 部分 : 广播信道帧结构 、信道编码和调制》 , 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 媒体广播传输技术标准 (该技术标准简 称 STiMi )。 同年 11 月 29 日 , 广电总局发出了 《广电总局关于发布<移动多媒体广播第 2 部 分 : 复用> 一项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的通知》的通知 , 通知推荐了行业标准 : G Y / T20 . 2一 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 2 部分 : 复用》。上述标准的及时出台 , 对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相关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
移动多媒体广播 ( CMMB )是在国家广电总局 的领导下 , 由广电总局广科院牵头 , 会 同多家企 业 、 高校和研究机构 , 共同研发的一套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标准体系 。 最终要 建立 天地一体 、 星网结合 、 统一标准 、全国漫游的移动数字 多媒体 广播网络 , 满足现代社会 ”信息无处不在 的需求。移动多媒体广播 ( CMMB ) 俗称手机电视 , 但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概念 比手机电视要广泛 , 首先 其广播内容不仅限 于电视节 目 , 广播 、 数据信息 ( 包括天 气预 报 、股市行情等 ) 都可以接收 , 其次 接收方式也不 仅仅限于用 手机接收 , 各种便携终端如 : MP4 、GPS 、PDA 笔记本都可以接收 。 所以CMMB 应该定义为面 向多种移动便携终端 ( 手机 、PDA 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等 ) 无线移动接收广播 、电视 、数据广播的一 种新的广播电视业务形态 。
CMMB 技术体系即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是利用大功率 S 波段卫星信号覆盖全国,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同频同 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从而 组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相结合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
关键词:CMMB STiMi 通信

既然提到通信系统,那我们就来先谈谈什么是通信呢?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采用任意方法,任意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地传送到另方。简单来说,通信的最终目的 是在一定的距离内传递信息。那怎么进行通信呢,近距离和远距离的通信方式是一样的么?实际上,虽然基带数字信号可以在传输距离相对较近的情况下直接传送,但如果要远距离传输时,特别是在无线或光纤信道上传输时,则必须经过调制将信号频谱搬移到高频处才能在信道中传输。当然,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系统。通信系统是指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输信息的系统,也称电信系统。系统通常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单元组成的、完成统一目标的有机整体。最简便的通信系统供两点的用户彼此发送和接收信息。在一般通信系统内,用户可通过交换设备与系统内的其他用户进行通信。
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传输的信息的物理特征,可以分为电话、电报、传真通信系统,广播电视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
(2)按信道传输的信号传送类型,可以分为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
(3)按传输媒介(信道)的物理特征,可以分为
有线通信系统—利用导线传送信息;
无线通信系统—利用电磁波传送信息;
光纤通信系统—利用光导纤维传送信息。
在无线模拟通信系统中,信道便是指自由空间。

通信系统大体有三部分组成:发送端(信源和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宿和接收设备)、噪声源。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其作用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即基带信号。发送设备的功能是对基带信号进行各种变换和处理,比如放大和调制等。信道就是传输信号的传输介质。信宿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信源相对应。接收设备的功能 与发送设备的功能相反,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变换。噪声源就是信道中的噪声以及分散在通信系统其他各处的噪声的集中表现。

1 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及噪声源组成。

模拟通信的优点是直观且容易实现,但保密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由于模拟通信在信道传输的信号频谱比较窄,因此可通过多路复用使信道的利用率提高。

2 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是指在信道上把数字信号从信源传送到信宿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与模拟通信相比,其优点为:抗干扰能力强,没有噪声积累;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并能保证质量;能适应各种通信业务要求,便于实现综合处理;传输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能直接被计算机接收和处理;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通信设备利于集成化;容易进行加密处理,安全性更容易得到保证。

3 有线系统
用于长距离电话通信的载波通信系统,是按频率分割进行多路复用的通信系统。它由载波电话终端设备、增音机、传输线路和附属设备等组成。其中载波电话终端设备是把话频信号或其他群信号搬移到线路频谱或将对方传输来的线路频谱加以反变换、并能适应线路传输要求的设备;增音机能补偿线路传输衰耗及其变化,沿线路每隔一定距离装设一部。

4 多路系统
为了充分利用通信信道、扩大通信容量和降低通信费用,很多通信系统采用多路复用方式,即在同一传输途径上同时传输多个信息。多路复用分为频率分割、时间分割和码分割多路复用。在模拟通信系统中,将划分的可用频段分配给各个信息而共用一个共同传输媒质,称为频分多路复用。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分配给每个信息一个时隙(短暂的时间段),各路依次轮流占用时隙,称为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则是在发信端使各路输入信号分别与正交码波形发生器产生的某个码列波形相乘,然后相加而得到多路信号。完成多路复用功能的设备称为多路复用终端设备,简称终端设备。多路通信系统由末端设备、终端设备、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传输媒介等组成。

5 微波系统
长距离大容量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因传输信号占用频带宽,一般工作于微波或超短波波段。在这些波段,一般仅在视距范围内具有稳定的传输特性,因而在进行长距离通信时须采用接力(也称中继)通信方式,即在信号由一个终端站传输到另一个终端站所经的路由上,设立若干个邻接的、转送信号的微波接力站(又称中继站),各站间的空间距离约为20~50公里。接力站又可分为中间站和分转站。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终端站所传信号在基带上可与模拟频分多路终端设备或与数字时分多路终端设备相连接。前者称为模拟接力通信系统;后者称为数字接力通信系统。由于具有便于加密和传输质量好等优点,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除上述视距接力通信系统外,利用对流层散射传播的超视距散射通信系统,也可通过接力方式作为长距离中容量的通信系统。

6 卫星系统
在微波通信系统中,若以位于对地静止轨道上的通信卫星为中继转发器,转发各地球站的信号,则构成一个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是覆盖面积很大,在卫星天线波束覆盖的大面积范围内可根据需要灵活地组织通信联络,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变换功能,故已成为国际通信的主要手段,也是许多国家国内通信的重要手段。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通信卫星、地球站、测控系统和相应的终端设备组成。卫星通信系统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通信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海上、空中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专用通信网),又可与陆地的通信系统结合、相互补充,构成更完善的传输系统。
用上述载波、微波接力、卫星等通信系统作传输分系统,与交换分系统相结合,可构成传送各种通信业务的通信系统。

7 电话系统
电话通信的特点是通话双方要求实时对话,因而要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在双方之间临时接通一条通路,故电话通信系统应具有传输和交换两种功能。这种系统通常由用户线路、交换中心、局间中继线和干线等组成。电话通信网的交换设备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由接续网络(又称交换网络)和控制部分组成。话路接续网络可根据需要临时向用户接通通话用的通路,控制部分是用来完成用户通话建立全过程中的信号处理并控制接续网络。在设计电话通信系统时,主要以接收话音的响度来评定通话质量,在规定发送、接收和全程参考当量后即可进行传输衰耗的分配。另一方面根据话务量和规定的服务等级(即用户未被接通的概率──呼损率)来确定所需机、线设备的能力。
由于移动通信业务的需要日益增长,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移动通信系统由车载无线电台、无线电中心(又称基地台)和无线交换中心等组成。车载电台通过固定配置的无线电中心进入无线电交换中心,可完成各移动用户间的通信联络;还可由无线电交换中心与固定电话通信系统中的交换中心(一般为市内电话局)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通话。

8 电报系统
为使电报用户之间互通电报而建立的通信系统。它主要利用电话通路传输电报信号。公众电报通信系统中的电报交换设备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又称电文交换),即将收到的报文先存入缓冲存储器中,然后转发到去向路由,这样可以提高电路和交换设备的利用率。在设计电报通信系统时,服务质量是以通过系统传输一份报文所用的平均时延来衡量的。对于用户电报通信业务则仍采用电路交换方式,即将双方间的电路接通,而后由用户双方直接通报。

9 数据系统
数据通信是伴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系统由分布在各点的数据终端和数据传输设备、数据交换设备和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称为计算机网络,这样可使广大用户共享资源。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多采用分组交换(或称包交换)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电文交换方式,在发信端把数据分割成若干长度较短的分组(或称包)然后进行传输,在收信端再加以合并。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时延和充分利用传输信道

10 4G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从2G到3G的发展实现了从单纯的语音通信向数据通信的跨越,但因为前面所述的种种原因,3G对无线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能力及质量将注定不够理想,并且网络的智能化仍有待提高,再加之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一切无疑推动了业界对下一代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2000年10月6日国际电信联盟(ITU)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成立了“IMT 2000 and Beyond”工作组,欧洲、日本、韩国对4G的研究也陆续展开,我国在2002年3月也正式宣布启动对4G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在2002年5月ITU 召开的“IMT 2000 and Systems Beyond”研讨会上,MITF系统子委员会主席Watanabe先生将未来的通信系统描述为具备以下特征的系统。

  (1)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不受限的接入网络中来;

  (2)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

  (3)用户可以自由的选择业务、应用和网络;

  (4)可以实现非常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

  (5)新的技术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引入到系统和业务中来。

对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概况,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介绍CMMB。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主要有 CMMB 标准 和 TMMB 标准 。广电总局推出了 CMMB 标准 ,而 工信部则力挺 TMMB 标准, 两者的互搏之处在于: 广电总局的 CMMB 终端难于获得工信部的移动终端入网许可 , 而 TMMB 终端又得不到广电总局的 视频内容转播许可 。工信部认为手机电视是电信的增值业务 ;而广电总局则认为, 手机电视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 5 种媒体形式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广电主导的、地道的广播电视类业务, 不是 电信增值业务 。事实上 , 对电信来说手机电视与手 机上网类似 ,应该是一种承载业务。毫无疑问, 标准和内容应由广电总局提供。 TM MB 标准是一个广播系统 , 一个单向网络系统。 TMMB 系统通过时域复用 、子信道等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基于 DAB 发射端的多标准(DAB TDMB 和 DAB-IP)信号输出, TMMB 能全面兼容国际多媒体广播标准(DMB)和国际上两大手机电视标准 DAB -IP 和 TDMB 标准 。并且具有完整的自主知 识产权体系, 目前已申请 22 项专利 DAB 是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的英文缩写, 它是继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新一 代广播技术。韩国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 业务 ,发展成为现在的 DMB 技术。 TMMB 在 DAB 的框架下发展, 几乎是 DAB 系列标准技术上发展的 极致 ,并且一度遭到“绕不开韩国专利陷阱”的质疑 。 TMMB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在 DAB 信道传输技术的 基础上将信道传输容量扩大一倍 , 并兼容韩国 TDMB 和英国 DAP -IP 手机电视标准 。 TMMB 继 承并发展了 DAB 的帧结构 ,发射机支持的频率范围 为 30M Hz 到 3000M Hz, 可以在 1 .7MHz 和 8MHz 两种带宽模式下工作 。由于 TMM B 采用了正交频 分复用(OFDM)传输技术 , TM MB 的 8M Hz 与 1 . 7MHz 带宽系统都可以使用 1 .7MHz 带宽方式接 收,这意味着只用一个基带芯片就可以接收 1 . 7MHz 和 8MHz 两种带宽系统的节目 ,从而在全球 首次实现 1 .7M Hz 带宽系统和 8MHz 带宽系统的接 收兼容 。 TM MB 采用单一的 LDPC 纠错码, 不仅支 持 DQPSK 调 制, 而 且 增 加 了 对 8DPSK 和 16DAPSK 等高阶调制方式的支持。 CMMB 标准 2006 年 10 月 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对外颁 布了 CMMB 手机标准, 该标准采用卫星与地面传输 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 , 是面向手机、PDA 、MP3 、 M P4 、数码相机 、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的小屏幕 、 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的系统 。该系统利用 S 波段 (2 .633 -2 .660GHz)卫星信号与 U 波段(470 - 798MHz)地面信号实现” 天地” 一体覆盖、全国漫游,并支持 25 套电视节目和 30 套广播节目。 CMMB 系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 广播传输技术 STiM i(Satellite -Terrestrial Interactive M ulti -service Infrastructure),该技术是CMM B 体系架构中的核心[ 2] 。它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 广播业务的特点 ,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 , 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 采用了最先进的信道纠 错编码(LDPC 码)技术和 OFDM 调制技术, 提高了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并且采用了时隙(time slot)节 能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 提高终端续航能力。 STiMi 系统可工作于 30 M Hz -3000 MHz 的频 率范围内, 物理带宽支持 8 MHz 和 2 MHz 两种工 作模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

研究现状

手机电视固然有很多优势,是新兴媒体.发展前景光明,但也有一些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无线接收环境恶劣,无线接收环境带来多径问题,多径又引入延迟和相位, 将导致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并引起符间干扰,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而手机 电视信号的接收将是一个移动状态中的接收,这就将产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频移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成正比,它会导致相邻载波的干扰,影响载波之间的正交 性。 手机的功耗问题:在手机系统设计中,功耗是设计者最为关心的因素之一。 对于用户来说,希望一次充电能连续观看4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但是对于手 机电池来说,仅是前端也要消耗约300–500row的功耗.所以不够经济。 商级的音视频编码标准: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在有限的带宽下提 供尽可能多的节目频道,服务提供商必须使用高级的音视频编码技术,音频编码标准AAC,它是手机电视 中最为理想的信源压缩编码标准。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差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尽管在手机电视的发展中, 会有很多技术瓶颈,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手机电视作为3G的补充,将会成为运营商一个非常重要的增值业务。技术瓶颈的解决将促进手机电视的普 及。目前,已有众多芯片厂商推出支持DVB.H、T-DMB、ISDB-T和MediaaFLO 和中国DMB-TH、CMMB等标准的移动接收芯片,一些多媒体SoC厂商推出支 持高级音视频格式的应用处理器,这将推动产业链的成熟,降低终端的成本,为 手机电视的大规模商用创造有利条件。 手机电视的研究涉及到两个部门的利益之争,需要两部门携手共赢。在国家 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将更快的推动产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 来就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包 括: 节约频谱资源:无线电频率资源对于每个国家都是宝贵的财富。国内未来二 段过渡期内将是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并存,频率资源愈发紧张。多载波技术可以 最大地提高频谱利用率,节省信号带宽。广播电视系统采用SFN,实现了各发射台在同一时刻使用同一频率发射同一套节目,发射功率低,电磁辐射小,而且 可以不断扩大覆盖区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此外,高带宽效率的调制技术可显 著节省传输带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的热点。 移动便携接收和低功耗:无论是中低速运行的汽车、慢速运动的行人,还是 时速几百km的高速列车;不管是高楼密布的城市、开阔空旷的郊区还是山地隧 道涵洞,都要求能接收到清晰稳定的多媒体数据。同时,还必须不断降低接收机 的复杂度和功耗,以满足手持终端等设备的小型化需要。 对多种标准的兼容性:由于各国各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采用的DMB体制 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做到全球数字广播标准的统一。为此需要支持多种标准的设 备和集成度更高的产品,利用同一设计推出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模”解决方 案,减少设计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从用户的角度,实现在国家、地区间漫 游时,不用更换设备就能完成网络和系统的及时切换,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提 高效率。 交互: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只有单向宽带的下行链路用来传输面向用户 终端的音视频节目。为了克服广播的单向性和用户被动接收信息的状况,在此基 础上将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窄带上行信道,用来传输少量交互命令如用户的 点播、检索等信息,形成窄带上行和宽带下行的双向信道,使用户终端得到更多 的实时交互服务,进一步推动数字移动多媒体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该通信模式因 上/下行信道带宽非对称,可以称之为“无线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该模 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通信资源,是适应需求和业务发展的新型通信模式,符 合未来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主流业务和优势应用。 具体到CMMB,它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民族标准,而STiMi技术则是面 向多媒体广播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是CMMB体系架构中的核心部分。 STi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 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最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和OFDM调制技 术,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对移动性的支持,采用时隙节电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 提高终端续航能力。STiMi技术是国家广电总局对手机电视的一个巨大贡献。目 前,关于STiMi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道编码和星座映射 STiMi采用了RS编码和高度结构化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技术。在目前 已有的编码方法中,LDPC是一种能够逼近Shannon限的性能优秀的信道纠错编 码方法,因其卓越的性能使它成为高速宽带系统应用中理想的编码方式。STiMi 技术采用了创新的LDPC构造方法和低复杂度的译码方法,不仅提高了接收灵敏 度,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编译码器硬件执行的复杂性,利于芯片实现.STiMi 可以用BPSK、QPSK和16QAM的星座映射模式,适合传输不同服务质量要求 的业务。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高效地实现大规模数据的LDPC编译码, 以及寻求在与映射方式相匹配时的最快传输速率。
(2)OFDM调制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串行数据变换成多路相对低速的并行数据并对 不同的载波进行调制。这种并行传输体制大大扩展了符号的脉冲宽度,提高了抗 多径衰落的性能。同时使各子载波上的频谱相互重叠,但这些频谱在整个符号周 期内满足正交性,从而不仅保证接收端能够不失真地复原信号的,而且大大提高 了频谱利用率。 在OFDM系统中,接收机需要进行帧同步捕获和OFDM符号同步捕获,然 后才能进行正确解调。STiMi技术创造性地使用了时间域扩频信标用于同步捕获,具有同步捕获时间短、抗载波频偏能力强、抗信道多径时延扩展能力强的特 点。这种方式大大减小用户开机到正常接收所需要的同步时间。尤其在紧急广播 环境下,可以保证用户的快速、可靠接收。 无线信道的时域和频域响应是时变的,多径引起的频域选择性衰落在不同的 子载波上也表现出衰落的不一致性,因此OFDM符号各个子载波上会出现畸变 的不均匀性。因此,必须采用信道估计的办法来估计出信道的时域和频域响应,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正和恢复。STiMi采用导频技术,不仅保证了复杂无线传 输条件下可靠的信道估计和均衡,而且降低解调模块硬件复杂度,利于芯片实现。
总结:STiMi 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STiMi 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了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LDPC 码)技术和 OFDM 调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支持高移动性,并且采用了时隙(time slot)节能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续航能力。

STiMi 关键技术
STiMi 系统可工作于 30 MHz ~ 3000 MHz 的频率范围内,物理带宽支持 8 MHz 和 2 MHz
两种工作模式。
下图 给出了 STiMi 系统的物理层信号处理流程。来自上层的多路数据流独立地分别进行 RS 编码和字节交织、LDPC 编码、比特交织和星座映射等操作,然后和离散导频以及承载传输指示信息的连续导频组合起来,形成 OFDM 频域符号,再对频域符号数据进行加扰,进行 OFDM 调制、成帧、上变频等操作,最后将信号发向空中。下面对物理层一些关键的处理技术进行介绍。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1–RS 编码和字节交织
STiMi 系统采用了 Reed-Solomon 码作为外码,字节交织器作为外交织器。RS 编码和字
节交织根据列输入列输出、行编码的方式进行处理。RS码采用了码长为240字节的RS (240,
K)截短码。该 RS 码由原始的 RS(255,M)系统码通过截短产生,其中 M=K+15。K 为
一个码字中信息序列的字节数,校验字节数为(240-K)。RS (240,K)码提供了 4 种工作
模式.

2–LDPC 编码
LDPC 码是一类可以逼近 Shannon 限的纠错编码方法,拥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STiMi系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 LDPC 码,支持 1/2 和 3/4 两种编码速率。

3– 比特交织
STiMi 系统采用了比特交织作为内交织。LDPC 编码后的比特输入到比特交织器进行交
织。比特交织器采用 Mb b × I 的块交织器, Mb 和 b I 的取值见表 2。LDPC 编码后的二进制序
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写入块交织器的每一行,直至填满整个交织器,再从左到右按列
依次读出。
这里写图片描述

4– 星座映射
STiMi 系统支持 BPSK、QPSK 和 16-QAM 三种星座映射方案,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传
输速率需求。下图给出了 QPSK 星座映射方案。

这里写图片描述

5–OFDM 调制
STiMi 系统采用 OFDM 调制。频域 OFDM 符号由数据子载波、离散导频子载波和连续导
频子载波组成。离散导频不承载任何数据信息,部分连续导频上承载了系统传输指示信息。
OFDM 符号中的有效子载波数目具体取值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6– 帧结构
1 秒共包含 40 个时隙(编号 0~39),每个时隙为 25 毫秒,由 1 个信标和 53 个 OFDM 符号(编号 0~52)组成。OFDM 符号形成分别采用 4096 点(8 MHz 带宽模式)和 1024 点(2 MHz 带宽模式)的 FFT 操作实现,循环前缀长度分别为 512 点(8 MHz 带宽模式)和 128 点(2 MHz 带宽模式)。系统采样速率分别是 10MSps(8 MHz 带宽模式)和 2.5MSps(2 MHz 带宽模式)。为了实现系统的快速捕获,STiMi 系统采用了信标技术。信标结构包括发射机标识信号(TxID)以及 2 个相同的同步信号。其中,发射机标识信号专为系统测量设备而计,不用于普通的接收终端。

7–STiMi 的系统效率
STiMi 系统的系统净荷数据率支持从 2.046 Mbps 到 16.243 Mbps 的不同速率(8 MHz带宽模式),以及从 0.409 Mbps 到 3.248 Mbps 的不同速率(2 MHz 带宽模式),相应地,系统的频谱效率可支持从0.255 bps/Hz 到 2.03 bps/Hz(8 MHz 带宽模式),以及从 0.205 bps/Hz到 1.624 bps/Hz(2 MHz 带宽模式)。

研究表明,STiMi 技术拥有高系统性能和低实现成本等一系列的优点。STiMi 技术标准的确立将促进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良性前行。

CMMB未来发展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 用高新技术提升和发展广播电视 , 是广电事业和产业发展 的必由之路 , CMMB 作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基础之一 , 更应加快发展步伐 : 技术上加快创新、覆盖上星网结合 、 运营上上下联动 , 充分发挥移动 、 可便携的特点 , 以先进、实用、适用为目标 , 为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数字化 、 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方面,CMMB应该紧紧抓住移动视频的主体、内容特色、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均发生深刻改变的市场特征,寻求开放融合从而达到共赢,从海量视频里选取更加适合移动人群收视内容,形成各自特色的节目栏目和最终新闻频道传给用户。其中,新闻、体育、娱乐是节目重要的合作方向。2010年世界杯期间,CMMB推出的互动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例子。很多人通过广播网信号同时收看世界杯一场球赛。这时,把广播网的相应数据包,与球赛有关信息通过数据包同时下发,在同一个终端上同时接收,看电视的同时可以看数据包,可以看到球员信息、比赛信息,进行竞猜、开展电子商城业务等等。通过参阅和点击,上传信息,比如发一条短信,参与购物传输给服务中心,通过广播网甚至通过通信网、无线互联网可以浏览更多的信息,真正实现了无线的“三网融合”。通过互动电视广告方面,还可以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经营,内容方面可以进行付费点播,通过通信网把数字内容通过通信网来传播,实现业务的二次增值;通过线下互动活动进行合作,打造品牌价值的共同提升。 总体来说,CMMB的发展方向体现为:终端和网络是基础,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创立新型商业模式。通过CMMB可以看到了未来电视产业的发展倪端;也有理由相信,在CMMB的推动下,整个电视行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走向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