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又响亮:Uber,您的专属司机。

Uber,您的专属司机。这是Uber的slogan,俗称的宣传语,口号。算法

Uber安全

  其实我是本来是喜欢用神州的,缘由很简单:1: trade in- 某次在朋友家玩的时候,一位朋友极力推荐(和神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纯粹是他以为的确好用):网络

  • 叫车速度反应很快(1分钟以内基本都能叫到,司机会立刻联系你,以后好几回用滴滴打车或者Uber叫不到车,用神州能够,更加坚决了我这个认知)工具

  • 新人首单优惠30元,+正在作的买100送100的活动,让别克商务车的价格比打的士还要便宜。字体

  2: retention:google

  • 服务好:标准用语,迎接客人的流程(欢迎语,下车帮忙开车门,放行李,提示车上可使用纸巾,水以及wifi)会给人一种很安心的感受。spa

    • 车内环境好:干净整洁宽敞,不是私家车能够相比的。设计

    •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产品只要能解决问题,不出纰漏,就懒的再去换了。orm

  然而最近,我开始尝试Uber。缘由也很简单:朋友强烈推荐,并让我免费坐了一次:极快的速度叫到了车并获得司机回复,比打了折的神州还要便宜的价格,比的士好的车型,以及有趣好玩的APP,让我对它的好感度飙升。get

  碎碎念完了,按照我惯常对一个产品的分析流程来看看Uber:

  目标用户-痛点,功能-使用场景,交互-设计

  1、目标用户

  计程车没法知足的用户:

  1)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时间比金钱宝贵。

  2)温馨度和虚荣感:体验比金钱重要。即便在手机打车软件的用户中,这也是一群更young,更潮流,更自个人人。

  2、核心痛点和关键功能

  1)快而稳定的响应速度是第一位的-用户倾向于用一个工具解决一个问题,在尝试了全部同类工具后,最终他们将只保留或者经常使用某一个,而放弃其余。所以谁能最终造成最大的车的网络效应,在国内外各个地方快速创建起最大规模的服务车队,谁最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胜利。从这点来看,过渡完前期的冷启动以后,Uber终将打败全部其余自主建车队的公司,成为最后赢家通吃这片市场。所以,它在早期经过疯狂的补贴来招纳社会车辆,快速创建起本身的合做用车网络是很是明智的作法。

  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全部的私家车都成为Uber的合做车的时候,在某个用车高峰点,它能够经过溢价机制调动起全部社会车辆,用这个社会的私家车来知足需求-这个数量,是任何其余自建车队的公司都作不到的。而当你急需用车的时候,让你印象深入的绝对是用谁能打到车,而不是谁更便宜。

  2)值得称道的用车体验硬件要求:车型,使用寿命这些都成为了Uber对于用车体验的硬件要求。软件要求:用户评分,接单效率。隐形的软件:许多豪车主人变成了Uber司机,在Uber上聊到投资,聊到另外一半等等的故事层出不穷,这也成为了Uber不可复制的一个优点。

  然而,不管是专车仍是计程车,都须要知足的一点是: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这是目前Uber比较被诟病的地方。毕竟社会车辆,私家车司机不如专业司机,常常在路上,对全部地点都很熟悉。另外,私家车司机与Uber也没有契约来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由近期老是被曝出的Uber司机骚扰乘客事项可见一斑。

  关键功能

  综合核心痛点来看,Uber的关键功能就是让用户快速打到车,而后费用是能够接受的。后台最核心的部分是溢价算法和匹配算法,这两点已经在Uber的致胜关键是什么?中分析过。接下来咱们只看从APP产品的角度,它作的如何:

  用户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本身可以快速打到车,意味着:1:对用户的快速精准定位:

  • 不可以是错误的定位:某次用神州,由于定位错误而我又没有仔细检查(你都已经用GPS定位了为何用户还要检查呢),致使司机在离我差很少500多米的地方等了好久,我也在原地等了好久,实在是很是不愉快的体验。

  • 不用用户再次输入本身的地址(须要先弄清楚本身在什么路上多少号,而后再输入进去,简直是一件可让人放弃软件,直接在路边打车的事情)

  实际上,用户常常在移动,更好的作法是在地图上显示所在点,但不用文字展现具体地址。司机接到订单后,尽快与用户电话确认一个地点,而后以这个地点为准。而不用在地图上展现一个错误的位置,让用户不得不先纠正这个错误的位置,以后还须要和司机再确认一次。Uber即是这样作的,神州因为常常在地图上展现错误地址,已经让我对它的地图精准性很是不满意了。

  神州如今用的高德地图,Uber默认的是内嵌Google地图,为了解决国内google地图不是很精准的问题,目前也已和百度地图合做。我的感受Uber在这点作得更好。更长远而言,有新闻称,Uber已经收购微软必应地图团队,要本身来作地图。极为正确的选择。

  2:对于本身多长时间能够打到车有个明确预期-所以也更愿意等待这一点我以为神州作的比Uber 好,发布打车需求以后,首页就展现倒数计时,让用户愿意等到倒数完成为止。而Uber仅仅只是在显示正在叫车,看不到信息派给了多少人(好比滴滴打车,会不断显示信息传给了多少司机),也不知道我还要等多久(好比神州),用户职能凭本身的感受来判断还要不要等下去。在不知道结果时,一个用户为了等待APP刷新的忍耐时间有多长?不超过15秒吧。

  这里有个颇有意思的问题:用户其实更关心的是,多长时间会有人来回应本身,而不是等待多长时间本身能上车。

  15秒以内可以获得回应,须要等10分钟,能够接受。60秒内才获得回应,其实只须要等3分钟?用户早就取消订单了。

  费用的可接受性,Uber提供了从高级轿车,到人民优步4档常规用车,通常状况下,能够找到比神州专车更便宜,但其温馨度又能够接受的报价。

  场景和交互

  《Don't make me think》里面有个观点我很是赞同,能不要让用户去想,就尽可能不要让用户去想:选择,判断这些都是想法,若是从流程上能够消除,那么即便须要多走几个步骤也会让用户更爽。

  咱们来看看Uber和神州的打车流程对比:

Uber及神州打车流程.png

  • Uber选择判断分支比神州少2个

  • Uber可能须要输入的地方比神州少1个

  • Uber步骤比神州少4步

  • Uber 是否放弃的判断在第4,6步;神州是否放弃的判断在第8步,第10步。意味着若是最终要放弃,Uber的用户须要浪费的时间会更少。

  所以从使用体验上来讲,Uber APP 的设计会流畅不少,更值得欣赏。

  另外Uber还有两个交互的细节很精彩:

  1:车型选择的滑动感很流畅,选择了不一样车型后,对应地图上的车辆图标也会变化。2: 地图上的车标在缓缓移动,给人很是“即时”的感觉。上海大雨的时候,神州的车标甚至变成了船,这又给人带来了很多乐趣。

Uber打船

  设计

  做为功能性很强的APP,设计很容易变成不被重视的事情,神州,滴滴等都是如此。

神州

Uber

  Uber的设计在如下几个地方我更欣赏:

  1:颜色的选择:白色为底,黑色展现关键信息。带来的是视觉上的轻松简洁感,与目标受众:比较潮的都市白领很吻合。

  2: 地址和搜索栏合一,放在顶部,不遮挡所在地的地图视线。

  3: 顶栏,底栏尽可能节省空间,更多展现有效信息-地图,车型选择。(神州那个“当即叫车”巨大的圆形按钮简直是浪费空间。。。)

  4: 底栏显示车型选择,让用户在首页便能完成查看目标车型是否有车的步骤。

  5: 图钉所在位置是用户视线集中处,让用户在这里同时了解:是否可用车/大概须要多长时间/发布用车需求的几个关键信息和功能,进一步节省了用户的精力。

  6: 字体和字号的选择:Uber地图上的字号(非关键信息),与关键信息的字号对比明显更小,且让地址名称都嵌入到了对应的道路内,主次分明。反观神州,字号过大,且有很是多没必要要信息展现,有喧宾夺主之感。

  整体从APP设计上而言,Uber给人的感受的确更从用户体验出发,也更好用。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