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在互联网上人们不只知道你是一只狗

在互联网的早期,有这么一句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安全

可是在当下大数据的背景下,这句话彻底错了。人们不只知道你是一条狗,还能够知道你是一条什么样的狗,什么毛色,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生活规律。服务器

好比最近支付宝晒单的《芝麻服务协议》,在被各类软件训练成“不一样意,就不让装”的用户来看,默默的点赞成协议彷佛是在正常不过的,可是你的赞成就意味着你的信息甚至包括第三方软件信息都会被搜集,而且会有可能分享给其余机构。微信

image.png

还有各类基于位置服务的APP,一样掌握着大量用户的位置信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服务器后台都多少会有记录。ide


再如微信运动,对我的而言,你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的步数状况,可是若是是一个有心人,或者掌握了长期数据积累的人,不只可以知道你的步数,还可以了解到你的生活做息规律,了解到天天什么时间段积累的步数。好比最近一对比较暧昧的男女,在你的朋友圈排名很靠前,步数相差无几,并且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那么你颇有可能推测他们可能一块儿去约会了。大数据


以前一段时间还使用过运动手环监测睡眠,天天什么时间睡觉,多长时间深睡眠,多长时间浅睡眠,中间有没有苏醒,几点起床都能被监测到。刚开始还以为挺新鲜,挺有意思,可是时间长了,细思极恐。你的睡眠数据会被APP提供商记录,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做息,若是在加上位置信息,哪天夜不归宿的你的一举一动或许都在被监视之下。3d


更可恶的是,不少状况下,这些软件提供商并不会把全部数据提供给你,你看到的只是可视化的有丰富色彩的图表。以微信运动为例,只能看到最近两周的运动步数。我曾尝试把以前全部运动数据以最原始的形式导出,可是软件并不会提供给你这个接口。换句话说,你只是辛辛苦苦为别人创造数据,只是一个一个像机器同样的木偶,或者叫作“肉鸡”。前段时间看到有篇文章标题叫作“你天天心心念念的步数,被科学家用来发了篇nature“,你创造的数据对软件提供者来讲是他们的一笔财富,他们只须要浅尝则止般的给你一点小小的反馈,便会驱使你继续为他们创造财富。blog


image.png

(图片来自《经济学人》)接口


固然,或许你以为危言耸听了。是的,只不过不少时候咱们的数据被匿名化了,像流行病中分析病例或者调查数据那样,使得我的信息安全再也不那么危言耸听。并且目前不少数据还只是分散在不一样的应用商手里,没有实现把平台信息综合分析的地步。固然,更主要的是,不少时候他们对你的私人生活并不感兴趣,只是向你定向推送一下广告。
事件


还有一例,对于不少没有尝试过微信公众号的人来讲,或许并不知道公众号后台是什么样的。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后台时,深感震惊,它对公众号数据的分析到了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地步。且不说最基本的新关注人数、取消关注人数、净增人数、传达人数、阅读人数、分享人数等等这些基本的信息,竟然还有阅读人数的地区分布、性别比例、一次传播仍是二次传播、是经过什么方式阅读的(朋友圈、好友转发、查看历史……),甚至连你使用什么手机阅读都会被统计在内。
图片


image.png

因此你每次与互联网接触都会遗留下信息。


如今欧洲有一些国家,或者一些人,他们拒绝使用电子支付,是现金的坚决拥护者。由于他们看来,只有使用现金才是真正的自由,由于使用现金不会留下你的交易信息,没人知道你哪儿来的钱,也没人知道你在哪儿花的,买了什么。这种逆势而行的行为彷佛有些愚昧,可是从我的信息安全的角度看,确实保障了我的隐私。


回到文章开头的支付宝事件,若是真的全部的应用信息都被整合在一块儿,你在互联网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被默默的记录了下来,几点起床,早餐吃了什么,去了哪儿,怎么去的,呆了多久,买了什么东西,在哪儿买的,见了什么人,何时回家,几点睡觉等等。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不过没有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想一想你使用了多少个APP,填写过多少次本身的邮箱、手机号、身份证号、收件地址,使用过多少次电子支付?容许过多少APP使用位置服务?或许本身都记不清楚了吧。


固然,写这些并非表明拒绝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缩影。只是咱们不能在尽享科技成果的时候,忘记了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正如《黑镜》(Black Mirror)中一次次所讽刺的那样。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