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 RESTful,查到的资料不少都讲得不清楚,看完了都不知道说的是啥,致使不少人对 RESTful 不甚了解。来看一下常见的解释:java
(1)神同样的描述 REST 并非“休息”的意思,而是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 的简称,即 表现层状态转移。web
“表现层状态转移”是什么鬼?api
(2)云里雾里的描述缓存
这能看懂一点了,但仍是云里雾里的。bash
(3)大神的总结 再看知乎大神 Ivony 的一句话精辟归纳:服务器
用 URL 定位资源,用 HTTP 动词(GET,POST,DELETE,PUT)描述操做。网络
RESTful 是一种 web 服务设计风格,风格意思就是你们默认的但不是强制的。架构
REST 的主体是资源,所谓“资源”,就是网络上的一个具体信息,例如: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种服务。总之就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而 URL 就是用来指向这个资源的。spa
例如:.net
https://api.example.com/users
复制代码
这个 URL 一看就知道是对 user 资源的操做。URL 中只使用名词来指定资源,不包含操做。为何呢?
若是要包含操做,那至少有增删改查四种,那么上例中的一个接口至少要变成四个:
https://api.example.com/add_user
https://api.example.com/delete_user
https://api.example.com/update_use
https://api.example.com/get_user
复制代码
太多了,不够简洁。
那怎么描述操做呢?答案就是用 HTTP 动词。
HTTP 动词,可能不少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有点蒙,不知道是啥,其实就是咱们请求网页时用的 GET、POST 等操做。咱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就是 GET 和 POST(例如写爬虫的时候,基本都是这两种),经常使用的还有 PUT、PATCH、DELETE 。
对资源的操做,无外乎 CRUD(增删改查),RESTful 中,每一个 HTTP 动词对应一个 CRUD 操做。
通常说到 HTTP 动词对应 CRUD 的时候,PUT 都是对应 Update 操做的。但其实,PUT 也能够作 Create 操做。两者的区别在于:
POST /api/users
。 PUT 的 URL 须要指定到具体的个体,例如 PUT /api/users/1
,若是 1
这个 user 存在,则 Update,不然 Create。这个很好理解,POST 肯定是新增,insert 的时候是不须要 where 条件的;PUT 则不行,update 的时候不加 where,干过的小伙伴请举手。另外,PUT 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个 user 就要建一个接口的,这里须要用到的就是路由,通常是写成 PUT /api/users/{id}
,这样就具备通常性了。路由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PATCH 是 2010 后成为的正式 http 方法,它是对 PUT 的补充。在没有 PATCH 以前,都是用 PUT 进行更新操做,这时候咱们的接口中一般会有一个逻辑规则,如:若是对象的一个属性值为null
,那么就不更新该属性(字段)值,经过这种方式来避免所有覆盖的操做。如今有了 PATCH 就解决了这种判断,在 PUT 操做中无论属性是否是 null
,都进行更新,在 PATCH 接口中就对非 null
的进行更新。另外,PATCH 是非幂等的。
按照 REST 建议,查询操做要使用 GET 方法,可是实际状况中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如:报表统计查询,须要传递的参数不少,若是采用 GET 方法,那么接口接收的参数很是多,接口很难看,一般会封装为 java 对象,但 GET 方法又不支持对象传参,因此很蛋疼;
对于这种状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为 POST 方式,并且不少公司都是这么干的。可见 REST 只是建议,并不是强制约束。
幂等(Idempotence)原本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定义就不说了,看了头晕。
后来拓展到计算机领域,描述为:
一个操做、方法或者服务,其任意屡次执行所产生的影响均与一次执行的影响相同。
一个幂等的方法,使用一样的参数,对它进行屡次调用和一次调用,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同样的。因此,对于幂等的方法,不用担忧重复执行会对系统形成任何改变。
举个例子,用户 X 的手机话费余额为 2 元,他用支付宝给手机充了 100 元话费,若是将这个操做描述为“给 X 的帐户余额增长 100 元”那就是非幂等的,重复操做几回运营商就亏大了。可是,若是将这个操做描述为“将 X 的帐户余额设置为 102 元”,那这个操做就是幂等的。简单来讲:
注意:这里的幂等性的例子并不严谨,本文主要不是讲幂等性的,因此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作深刻探讨。
_
或 -
线链接。例如我在上面给出的例子 :
https://api.example.com/add_user
复制代码
之因此不用驼峰命名法,是由于早期的 URI 通常都是表示服务器上的文件路径,而不一样服务器对大小写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为了兼容不一样服务器因此才规定不能混用大小写字母。
一种方法是在 URL 中添加版本号,例如:
https://api.example.com/v1/users
复制代码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版本号加在 HTTP 请求头信息的 Accept 字段中,例如:
Accept: version=1.0
复制代码
虽然有不少博客里推荐里说是推荐在 header 里添加版本信息,由于不一样的版本表示的资源依然是同一个,因此不该该用不一样的 URL。可是以我目前了解到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将版本号放在 URL 中的,而且推荐这么作,简单直观。
网上能找到的版本号加在 URL 中的例子,都是如我上例所示的写法。可是 Jack_Zeng 指出,这样写容易有歧义,会让人误觉得 v1
也是资源的一部分,通常都是这么写:
https://api.example.com/users?api-version=1
复制代码
知乎上另外一大神对 RESTful 的解释,相比于 Ivony 多了一句话,他用了三句话来描述:
前两句和 Ivony 的是一个意思。这第三句我以为总结得也很经典。
http 状态码有 100 多种,咱们并不须要所有用到,只须要了解其中经常使用的就能够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