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监测能力亟待提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了解更多。web


【前言】连续写了两期气象业务系统“服务化”的问题,一期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反响平平。其实这是一个系列,后面还有一些新基建与气象业务相关话题。服务化的讨论还未完成,本想继续把剩下的几个问题写完,但想了想仍是先学习理解以后再完成吧。读者们不感兴趣,究其缘由是由于我对要讨论的技术以及服务化的理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只说到一些表面,没有把真正核心的东西分享出来。所以我决定仍是先进行自我学习提高以后再继续完成后几个问题的分享。今天换个话题,简单讨论一下生态气象监测!微信

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推了一篇《生态气象,或许会成为下一个气象服务热点!》,反响较好,参与讨论的人也比较多。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十八大以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一方面,天气气候也是决定生态系统的最直接条件。咱们气象领域都知道生态气象的重要性,但目前的建设状况却仍在起步阶段。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和同事们聊起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气象等边界也不清晰,更不知道咱们的气象服务该指向哪里。我以为,当务之急先规划设计生态气象的监测能力才是关键。网络

监测是生态气象服务保障业务的基础。不管是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气象服务保障都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监测。面上咱们通常采用卫星遥感监测,点上采用生态气象观测站。可是因为生态气象业务的开展比较晚,目前尚未造成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特别是有关草原、森林、荒漠、湿地、湖泊等生态系统的气象地面观测站很是稀少,现有的观测站自动化程度也比较低,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都没法知足现代化的监测要求,形成咱们不知道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所以十四五期间有一项重点任务应该是创建基于卫星遥感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卫星遥感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具备独特的优点,使其成为不一样空间尺度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数据来源。另外,还能够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综合评估气象条件对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系统重要指标的影响,可以为宜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编辑器



卫星遥感监测是当前对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最有利的监测手段,但针对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大气、土壤等多种形式的地面监测也必不可少,所以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网络是一项浩大工程,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以及科技支撑能力,是须要打一场持久战的。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监测的范围极大,如何开展多部门合做与共享的监测模式是个难题。好比和咱们气象部门相关度较高的环保部门(目前已改名为生态环保部),对大气、水体、植被等也在大规模建站观测;还有森防、园林、地质、旅游等等不少部门,其实也都在不一样程度的开展本部门的监测业务,这些都属于大生态的一部分,但因为业务交叉比较少,合做共享其实也捉襟见肘。从国家层面若是有一个机构可以专门进行生态监测资源的统筹管理与规划设计,我想建设成本应该能够获得极大的下降。学习

总之,当前的生态气象监测水平较低,要更好的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亟待提高的就是生态气象监测能力。flex

扫码联系做者可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关注“编外气象人”url

一块儿畅聊气象人生!spa

若是您以为这篇文章有用或者对你有所启发,欢迎转发。此外,为了和读者朋友深刻交流,我组建了“编外气象人”读者交流群,有兴趣能够扫码做者微信,加入读者交流群一块儿畅聊气象。先到先得,群满为止!.net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编外气象人(OutWeatherMan)。
若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块儿分享。设计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