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实录,Rancher CEO梁胜博士主持,邀华为、上汽、金风、云宏共同畅聊对Kubernetes、Service Mesh等新技术的走向预判,容器与虚拟机之间的竞合,还有制造业龙头企业碰见的IT挑战和转型策略。架构
峰会中,Rancher Labs联合创始人及CEO梁胜、华为Cloud BU容器服务域高级产品经理汪洋、云宏副总裁赵参、上汽集团帆一尚行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龚瀚申、金风慧能首席架构师张利共同参与了圆桌讨论,以Cloud 2.0时代的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为核心展开了的探讨。如下为圆桌论坛实录,部份内容已作删减编辑处理:框架
主持人 Rancher 梁胜运维
华为是一家在国内和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公司,是咱们中国的骄傲。同时,华为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先在中国拥抱容器技术的技术厂商之一。在刚才的演讲中,方璞(华为CloudBU容器服务域产品总监)提到华为在一年多之前就已经看准了下一波热门的容器技术会是Istio,是Service Mesh。我想请教一下汪洋,如今华为内部在容器技术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K8S、Istio、Service Mesh往下发展,有哪些技术是大家以为比较有前途的呢?分布式
华为 汪洋微服务
华为在K8S的投入确实比较早,在2014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表明公司去参加容器方面开源的一些工做,最先的时候也是我和一些同事一块儿把这项技术引入到公司来。转到这个产品以后,咱们发如今中国的容器市场当中,K8S已经被不少的企业包括咱们的客户承认了。工具
那么,对于容器技术将来的发展,从社区和市场来看,咱们会把整个容器的全栈分为三个维度:优化
第一,基础设置层,指的是容器底层有一个基础设施层,包括K8S、Docker等;3d
第二,应用层,这层更多的是解决咱们的应用问题,如何快速地部署,提高智能治理的能力,包括Service Mesh等;blog
第三,业务层,从华为目前接触的客户来看,最外面的一层须要更加贴近于用户去进行行业领域的创新,为客户带来更多深刻的价值。资源
从将来整个容器的全栈来看,它正在逐渐地往上走,不一样层级的技术实际上也在进行快速的迭代和演进。上午方璞也提到,Service Mesh并非彻底地针对微服务的,它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应用而存在的,包括如何在企业网格里面进行智能化的治理,包括企业快速分发和更新发布的能力,都是每一个企业现阶段所需求的,我认为这部分的创新在近两年会处于一个很是活跃的状态。
可是,前两个维度都只是在技术面的创新,第三个维度才是面向客户的创新。在每一个领域里面都须要产生相应的容器解决方案,经过工具或者平台解决这一行业领域特有的问题,这就是华为从去年到今年,后续还会持续和客户进行创新的点。
主持人 Rancher 梁胜
谢谢,从刚才汪洋的回答上看,不只仅是技术创新,面向业务的创新,从技术设施到Istio平台上面向应用的这些服务,华为也会作更大的投入和进一步的开发。下一个问题我想问云宏的赵参,我先前了解的是云宏的商业模式可能和VMWare比较相似,最近VMWare收购了容器领域的一家公司叫作Heptio,但VMWare先前并无作太多容器方面的东西。我想请问赵总,第一,你以为容器会不会替代虚拟机?第二,容器技术,K8S技术、Service Mesh技术对云宏来讲是威胁仍是机会呢?
云宏 赵参
梁博士提问的这两个问题,也是咱们从一开始到如今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
当云宏发展到今天,咱们再回过头去看,会发现不论是原来的虚拟化仍是云平台,IaaS和容器更多的是一些结合。不排除容器可能会冲击一部分市场,好比说VMWare虚拟化的市场,可是从本质上来讲,它们解决的问题仍是不同的,关注的层次也不同。VM虚拟化解决的更可能是资源的问题,它会解决虚拟化、资源利用率和调度的问题。咱们如今的容器应用,客户更多的是考虑我应该怎么样去进行应用的支撑?怎么去作服务的解耦?我应该怎样去作改造?怎么去选型微服务架构?
最终客户通过一些建设的路径以后,咱们发现,在合适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框架,对于客户来讲收益才是最大的。只有把咱们的客户通过验证的产品打包成一个总体,更多地聚焦在业务的创新,最终才能成就客户、成就咱们本身。因此咱们认为,这些技术不是威胁,它们能帮助云宏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去为某一行业的客户提供总体的解决方案。
在容器技术领域,咱们本身也作了一些探索,云宏自己也有一些软件产品,咱们本身进行了容器化改造。客户更多时候关心的是我这个服务怎么拆,不少时候只有客户本身才会懂得怎样才能去作好一些业务层面的事情。对于容器,你选择了这个产品或者选择了解决方案,这并非最后一步,在这里面最关键的应用业务包括是服务的拆分,只有这些事情是客户最熟悉的,咱们要作的是让客户释放时间精力去聚焦在这一块。
主持人 Rancher 梁胜
谢谢,我以为从VMWare最近加大对K8S的投入,能够看出他们必定以为容器对于他们来讲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咱们今天圆桌论坛的主题和智能制造相关,由于上汽和金风都属于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因此我想问下龚总和张利,从大家的角度出发,制造业的IT到底受到了一些什么挑战?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大家接触容器,而且考虑容器?
上汽集团帆一尚行 龚瀚申
你们好,我是来自上汽的龚瀚申,帆一尚行是一家上汽全资的服务平台公司,我在本身的企业里面承担的是乙方的角色。
目前从个人角度上看,企业转型的需求特别多,主要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关联。上汽集团制定的三智能方向包括智能出行、智能制造和智能驾驶,这些都是在汽车行业里面比较火热的内容。
基于这三点,它能孵化出不少具体的业务方向,好比我在刚刚演讲中介绍的AI平台,还有近几天发布的享道出行,而这些业务对技术的需求或者说是对业务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他们每每会要求在短时间内有比较大的产出。可是做为服务方来讲,当咱们没有深刻了解这个业务的时候,咱们但愿在短时间内理解它而且为它提供技术支持是一件很是困难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咱们也但愿有一些通用的、共性的技术,能帮助这些业务更快地进行互联网转型。
以前咱们使用的是OpenStack,从云平台的角度来看,咱们能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源。可是从集团的战略角度出发,咱们不该该只承担这么简单的一个角色,腾讯、阿里等公有云厂商都有行业能力,一样的咱们也但愿将咱们的能力抽象成汽车行业的能力,因此咱们但愿融入到业务当中,去抽象一些共性的业务技术的功能或者是一些通用的技术功能,相似刚才华为的汪洋介绍的像Istio这样的框架,可否融入到咱们的业务框架当中,打形成一个新的框架。做为云平台服务商,咱们但愿尽可能去标准化一些东西、标准化一些产品提供给用户去使用,这是我对制造业IT以及容器技术的理解。
主持人 Rancher 梁胜
好,谢谢。接下来咱们看看金风的张利有什么想法?
金风慧能 张利
我这边的业务通常来讲是生产压力比较大的业务,不是互联网化的业务,也不是部署在云端的业务,基本上都属于客户私有部署的业务,好比省级的数据中心,或者是电厂的数据中心等等,这些数据中心大概得有十年历史了,已经十分完善或者很是稳定了,然而当客户须要增长一些新的需求的时候,这些软件修改起来会比较麻烦。
有些业务但愿将数据上云,作一个集中式管理的系统,这时候它的挑战就出现了。它应该怎样改?改了以后生产业务的压力会有多大?一旦它更新了系统以后,现场几百个、几千个私有的部署怎么升级改造?并且这些数据中心都是在隔离区里面的,是很难去升级的。
其次就是,运维人员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运维人员,他们根本不懂Docker,更不用说K8S、Istio这些技术了,这些技术管理起来是至关复杂的,他们能看懂的就是你跑一个单机版单体应用。我先前作了一版更新,发现有50多个服务模块都快崩掉了,运维人员根本没法维护,这对他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本行业制造业的环境,整个架构优化成微服务化的分布式系统,怎么样在生产环境中去升级管理,这是一件很具备挑战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