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下 SpringCloud (一)-- 从单体架构到微服务架构、代码拆分(maven 聚合)

1、架构演变

一、系统架构、集群、分布式系统 简单理解

(1)什么是系统架构?html

【什么是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 描述了 在应用程序内部,如何根据 业务、技术、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 等因素,将系统划分红不一样的部分并使这些部分相互分工、协做,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
    
【简单的理解:】
    系统架构是 程序运行 的基石、其决定了程序是否能正确、有效的构建 以及 稳定的运行。

 

(2)集群前端

【什么是集群?】
    计算机集群简称集群,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经过一组松散集成的计算机软件或硬件链接起来、高度紧密地协做完成计算工做。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能够被看做是一台计算机。
    集群系统中的单个计算机一般称为节点,一般经过局域网链接(或者其它的链接方式)。
    集群计算机一般用来改进单个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或可靠性。

【简单的理解:】
    经过多台计算机完成同一个工做,达到更高的效率。
    两机或多机内容、工做过程等彻底同样。若是一台死机,另外一台能够起做用。
    同一个业务,部署在多个服务器上(不一样的服务器运行一样的代码,干同一件事)。

 

(3)分布式系统java

【什么是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组计算机,经过网络相互链接,传递消息与通讯后,协调它们的行为而造成的系统。
    组件之间彼此进行交互从而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简单的理解:】
    经过多台计算机相互做用完成一个工做,每一个计算机负责一个功能模块,将多个计算机组合起来从而完成一个大任务。
    一个业务拆分为多个子业务,部署在不一样的服务器上(不一样的服务器,运行不一样的代码,为了同一个目的)。
注:
    分布式与集群不冲突,能够存在分布式集群,即将一个项目拆分为不一样的功能模块后,对各个不一样的功能模块实现集群。

 

(4)架构演变
  Dubbo 官网将系统架构分为 单体架构、垂直架构、分布式服务架构、流计算架构。
  可参考:http://dubbo.apache.org/docs/v2.7/user/preface/background/
注:
  下面的 系统演变过程 以此为 基础 进行展开,有不对的地方还望不吝赐教。mysql

 

 

 

二、系统架构须要考虑的因素(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

(1)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web

【高可用性:】
    高可用性 指的是 尽可能缩短 维护操做(计划内)以及 系统故障(非计划内)而致使的停机时间,从而保证 系统 正常运行。
    高可用性 具备高度 的容错性、恢复性。
注:
    容错性 指的是 软件发生故障时 仍能正常运行的 能力。
    恢复性 指的是 软件发生故障时 恢复到故障以前状态的 能力。

 

(2)高并发(High Concurrency)redis

【高并发性:】
    高并发性 指的是 保证系统可以同时并行处理 不少请求。
    经过 水平拓展 或者 垂直拓展的方式 能够提升系统高并发能力。
 
【垂直拓展:】
    垂直拓展,提升当前系统的能力 以适应 需求。
又可分为两种:
    1、提高硬件能力,强化 服务器硬件,好比:机械硬盘 更换为 固态硬盘,增长 CPU 核数、拓展系统内存 等。
    二、提高软件能力,优化 软件性能,好比:使用缓存 减小磁盘 I/O 次数,优化代码使用的数据结构 从而减小响应时间等。
注:
    单机性能提高仍是有限的,成本充足状况下,增长服务器的使用仍是比较合适的。
 
【水平拓展:】
    水平拓展,也即 横向拓展,增长系统个数 以适应 需求,只须要增长服务器 的数量,就能够线性的增长系统的并发能力。
    固然也不能一直增长服务器,服务器数量增多,维护、成本的压力也就上来了。
              
【高并发相关指标:】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指的是 系统对 用户输入或者请求 进行处理并响应请求的时间。
    吞吐量(Throughput):指的是 系统单位时间内 处理请求的数量(吞吐量通常与响应时间成反比,即吞吐量越大,响应时间越短)。
    每秒查询率(Query Per Second,QPS):指的是 系统 每秒响应的请求数。
    并发用户数:指的是 系统 某时刻支持 正常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3)高性能(High Performance)spring

【高性能:】
    高性能 指的是 程序处理速度快、占用内存少、CPU 占用率低。
    也即系统性能强悍、运算能力强、响应时间短。

 

三、架构演变 -- 单体应用架构(传统架构、三层架构、集群)

(1)传统架构sql

【背景:】
    互联网开发早期,全部的 业务、功能模块 代码都写在一个项目中,而后 编译、打包并部署到容器(好比:Tomcat)中运行。
    此时称为 All in One,即 全部模块代码均写在一块儿(好比:Servlet、JSP 等代码)、技术上不分层。

【优势:】
    全部功能均在同一个应用程序中,因此只须要部署 一个应用程序便可,减小了 部署节点、以及成本。

【缺点(出现的问题):】
    代码可维护性差(全部代码均写在一个项目中,没有层次,相互调用复杂,不易修改)。
    容错性差(代码写在 JSP 中,发生错误时 服务器可能直接宕机 且 用户能够直接看到 错误信息)。
    并发量小。

 

 

 

(2)三层架构数据库

【背景:】
    为了解决 传统架构 可维护性差、容错性差、并发量小 等问题,引入了 分层的概念。
    分层 即 将代码 划分出 几个层级,每一个层级 干不一样的事,从而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

那么如何分层呢?分几层呢?
    在开发早期,全部的逻辑代码没有明显的区分,代码间相互调用、职责不清,页面逻辑、业务逻辑、数据库访问逻辑 等混合在一块儿,即一层架构,此时的代码维护、迭代工做确定无比麻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库访问逻辑 被逐步的划分出来,但页面逻辑、业务逻辑 仍然混合在一块儿,即二层架构,此时简化了数据访问的操做,提升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继续发展,从功能、代码组织的角度进行划分,将三种逻辑分开,也即三层架构出现。

【三层架构(MVC):】
从功能、代码组织的角度出发,按系统不一样职责进行划分红三个层次:
    表示层:关注 数据显示 以及 用户交互。
    业务逻辑层:关注 业务逻辑处理。
    数据访问层:关注 数据的存储与访问。   
注:
    此处的三层架构并不是 物理分层,而是逻辑上的分层(全部代码仍然在一个项目中进行 开发、编译、部署,还是单体架构)。

【优势:】
    提升了可维护性。每一层的功能具体化,解决了系统间 相互调用复杂、职责不清的问题,有效下降了层与层间的依赖关系,下降了维护、迭代的成本。
    MVC 分层开发,提升了系统的容错性。
    服务器分离部署。数据库 以及 应用程序 能够部署在 不一样的服务器 上。 
   
【缺点(出现的问题):】
    并发量仍然不高(随着用户访问量增长,单台应用服务器没法知足需求)。

 

 

 

(3)集群express

【背景:】
    为了解决 三层架构 的并发量问题,引入了 集群的概念。
    单台服务器不能知足需求,那么就使用 多台 服务器构成 集群 提供服务。
    
【优势:】
    使用 多台服务器 构成集群 同时提供服务,提升了并发量。
    提升了容错性(一台服务器挂了,还有其余服务器能够提供服务,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缺点(出现的问题):】
    用户的请求 发送给 哪台服务器?
    如何保证请求能够 平均的发送给 各个服务器?
    数据如何进行共享、缓存?
    数据须要模糊查询时,如何提升数据库查询效率?
    数据库访问压力如何解决?
    数据量过大时,应该如何存储?
    
【解决:】
    能够经过 Nginx 解决 请求的发送 以及 分发(负载均衡) 问题。
    能够经过 Redis 解决 数据共享 以及 缓存 问题。
    能够经过 ElacticSearch 解决 数据搜索 问题。
    能够经过 MyCat 使用主从复制、读写分离,减轻数据库压力,经过分库分表 的方式,按照指定的方式存储数据。

 

 

 

(4)解决集群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
    用户 登陆并访问 服务器时,会产生一个 session,且伴随着用户访问的全过程 直至 用户关闭浏览器结束这次访问。
    当一个服务器忽然宕机,若不对 session 进行处理,那么其 session 一定丢失,也即 用户须要从新 进行登陆等 一系列操做,用户体验感将极差。
    
    那么 session 如何共享?也即 数据共享问题?    

【解决:】
方式一:
    使用 Tomcat 广播 session,从而实现 session 共享。
    每一个 tomcat 会在局域网中广播本身的 session 信息并监听其余 tomcat 广播的 session 信息,一旦 session 发生变化,其余的 tomcat 就能监听并同步 session。
注:
    此方式只适用于 并发量小的 小项目。
    并发量大时,好比用户量为 1000 万,那每一个服务器都须要广播、维护 session,那么将会致使服务器大量资源都用来处理 session,这样确定不适合大型项目。
    
方式二:
    使用 Redis 存储 session,从而实现 session 共享。
    使用 Redis 存储 session,当服务器须要使用 session 时,直接从 Redis 中获取,这样只须要关心 Redis 的维护便可,减轻了 服务器的压力。
    同时,Redis 还能够用来进行 数据缓存,减小数据库访问次数(提升响应时间)。 
注:
    此方式适合于 大型的项目。
    SpringBoot 整合 Redis 可参考:https://www.cnblogs.com/l-y-h/p/13163653.html#_label0

 

 

 

【问题二:】
    使用集群,即存在多个服务器,一个用户请求 确定会被某一个服务器进行处理,此时就须要考虑 服务器 处理请求的问题了。
    
    那么 用户的请求 发送给 哪台服务器处理?如何保证请求能够 平均的发送给 集群中的各个服务器?
    
【解决:】
    能够经过 Nginx 解决 请求的发送 以及 分发(负载均衡) 问题。
注:
    Nginx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等基本概念可参考:https://www.cnblogs.com/l-y-h/p/12844824.html#_label0

 

 

 

【问题三:】
    经过上面介绍的 Nginx + Redis 的方式,提升了应用层的性能。
    应用层问题解决了,数据库的访问压力怎么解决?如何提升数据库的负载能力?数据库数据量大时如何存储?
    
【解决:】
    采用读写分离、主从复制的方式,提升数据库负载能力。
    采用 master-slave 方式,master 负责 进行增删改 等写操做,slave 进行 读操做,并经过主从复制的方式 将 master 数据同步到 slave 中。
    设置多个 slave,从而提升数据库查询、负载能力。
    
    采用分库分表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
注:
    垂直拆分数据表:根据经常使用字段 以及 不经常使用字段 将数据表划分为多个表,从而减小单个表的数据大小。
    水平拆分数据表:根据时间、地区 或者 业务逻辑进行拆分。
    垂直拆分仍有局限性,水平拆分便于业务拓展。

 

 

 

【问题四:】
    虽然进行了读写分离,数据量过大时,执行 模糊查询 的效率低。对于大型的网站(电商等),搜索是其核心模块,若一个查询执行半天才能返回结果,那么用户体验将是极差的。
    
    那么如何提升查询的效率?
    
【解决:】
    使用 搜索引擎技术,好比:ElacticSearch、solr。

 

 

 

(5)单体架构总结

【单体架构:】
    单体架构,就是将全部 业务、功能模块 都写在一个项目中,编译、打包并部署到容器(好比:Tomcat)中运行。
    应用程序、数据库 能够分开部署,能够经过部署 应用程序集群、数据库集群 的方式提升系统性能。
    能简化 增删改查 工做的 数据访问框架(ORM) 也是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
注:
    随着业务扩大、需求增长,单体架构将会变得臃肿、耦合性高,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灵活性都在逐步下降,
    难以知足业务快速迭代的需求,且成本不断攀升,单体架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优势:】
    开发、测试、部署简单,维护成本低。适用于 用户、数据 规模小的 项目。
    经过拓展集群的方式 能够保证 高并发、高可用。

【缺点:】
    可维护性、可拓展性差。(随着业务增长、功能迭代,代码会变得臃肿、耦合)
    技术栈受限,且只能经过 拓展集群 的方式提升系统性能(维护成本高)。
    协同开发不方便(存在修改相同业务代码的状况、致使冲突)。

 

四、架构演变 -- 垂直应用架构(水平拆分、垂直拆分)

(1)背景

  上面介绍的 单体架构 已不能知足实际场景(拓展能力有限、代码臃肿),那么须要进行代码重构,对单体架构代码 进行拆分,那么如何进行拆分 能保证 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 呢?
  前面也提到了 高并发 能够经过 垂直拓展、水平拓展 来实现,此处不妨也对单体架构的代码 进行 水平拆分 以及 垂直拆分。

注:
  拓展 与 拆分 是两种概念。拓展是对外部改造,拆分是对内部改造。

    垂直拓展:增长服务器硬件性能,提升服务器执行应用的能力。
    水平拓展:增长服务器数量,多节点部署应用。

    垂直拆分:根据业务 对 系统进行划分。
    水平拆分:根据逻辑分层 对 系统进行划分(好比:先后端分离、MVC 分层)。

(2)水平拆分
  水平拆分 根据 逻辑分层 对系统进行划分,将一个大的 单体应用程序 拆分红 多个小应用程序,每一个小应用程序 做为 单独的 jar 包,须要使用时,引入相关 jar 包便可。

【单体应用举例:】
    现有一个 SSM 单体应用,如何进行水平拆分?
    
【水平拆分思路:】
    按照逻辑分层对代码进行拆分,将 controller、service、dao 层分别抽取出来,并打成 jar 包,须要使用时 直接引入 jar 包便可。
    
【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能够演示:】
Step1:构建一个 ssm_parent 工程(父工程,聚合下面的子工程,pom)
Step2:构建一个 ssm_bean 工程(子工程,存放 实体类,jar)
Step3:构建一个 ssm_mapper 工程(子工程,存放持久层类以及接口,jar)
Step4:构建一个 ssm_service 工程(子工程,存放 业务逻辑层类以及接口,jar)
Step5:构建一个 ssm_controller 工程(子工程,存放 控制层类,war)

也即目录结构以下:
ssm_parent(pom)
    ssm_bean(jar)  或者 ssm_pojo  名称随意取,见名知意 便可。
    ssm_mapper(jar) 或者 ssm_dao
    ssm_service(jar)
    ssm_controller(war) 或者 ssm_web
注:
    ssm_mapper 须要引入 ssm_bean.jar。
    ssm_service 须要引入 ssm_mapper.jar。
    ssm_controller 须要引入 ssm_service.jar。
    能够经过 ssm_controller 或者 ssm_parent 启动项目。
    
【水平拆分优势:】
    模块能够复用,减小代码冗余度。
    代码分离部署,能够根据实际状况,增长 或者 减小 某些业务层的部署量。(好比:dao 层访问量过大,能够多部署几个 dao 服务减轻压力。单体应用则是总体部署,增大了服务器部署容量。)
    
【水平拆分缺点:】
    各个模块业务仍然交互在一块儿,修改某个模块业务时,整个 jar 包(非修改模块)须要从新 测试 、部署,增长了 测试 与 维护 的压力。

 

 

 

(3)垂直拆分:
  垂直拆分 是 根据 业务 对系统进行划分,将一个大的 单体应用程序 拆分红 若干个 互不相干的小应用程序(也即 垂直应用架构)。

  每一个小应用程序 就是一个单独的 web 项目。

【单体应用举例:】
    现有一个 SSM 单体应用,如何进行垂直拆分?
    
【垂直拆分思路:】
    按照业务对代码进行拆分,好比:如今 SSM 中存在 后台管理业务、用户业务、菜单业务 等。
    则将 这些业务 分别抽取出来,各自构成 web 工程。
    
【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能够演示:】
Step1:构建一个 ssm_parent 工程(父工程,聚合下面的子模块,pom)
Step2:构建一个 ssm_admin 模块(子模块,后台管理模块)
Step3:构建一个 ssm_user 模块(子模块,用户模块)
Step4:构建一个 ssm_menu 模块(子模块,菜单模块) 

也即目录结构以下:
ssm_parent(pom)
    ssm_admin 
    ssm_user 
    ssm_menu 

【垂直拆分优势:】
    提升了可维护性(需求变动时,修改对应的模块便可)。
    提升了可拓展性(拓展业务时,增长新的模块便可,能够针对访问量 增大、减小 某个模块的部署量)。
    提升了协同开发能力(不一样的团队能够开发 不一样的模块)。
    
【垂直拆分缺点:】
    某个模块修改时(好比:页面频繁更换),须要对整个模块进行从新部署,增大了维护的难度。
    随着业务模块增长,各模块间必然须要进行业务交互,模块交互问题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4)垂直应用架构总结

【垂直应用架构:】
    垂直应用架构,按照业务将原来的 大单体应用 拆分红 若干个互不想干的 小单体应用。
    用于加速前端页面开发的 web 框架(MVC)也是提升开发效率的关键。
    
【优势:】
    系统间相互独立,极大地解决了 耦合问题。
    能够针对不一样的业务进行 优化、能够针对不一样的业务搭建集群。

【缺点:】
    使用集群时,负载均衡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且拓展成本高、有瓶颈。
    随着功能增长,模块随之增多,一些通用的服务、模块也会增多,代码冗余。
    随着业务增长,应用之间不免会进行 数据交互,若某个应用端口、IP 变动,须要手动进行代码更改(增长维护成本)。

 

五、架构演变 -- 分布式服务架构、SOA 架构、微服务架构

(1)分布式服务架构
  随着 垂直应用架构 模块增多,模块之间的交互不可避免,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引出了 分布式服务架构,将 核心业务 抽取出来并独立部署,各服务之间经过 远程调用框架(PRC)进行通讯。

【分布式服务架构:】
    分布式服务架构,按照业务 拆分红不一样的子业务,并独立部署在不一样的服务器上。

【垂直应用架构问题一:】
    客户对页面要求变化大,每次修改后,都须要对应用从新部署,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解决:】
    采用 先后端分离开发,将 界面 与 业务逻辑分开(水平拆分),此时只需关心界面的修改便可。
    
【垂直应用架构问题二:】
    随着业务模块增长,各个模块必然会进行交互,如何交互?业务部署在不一样服务器上,该如何交互?
    
【解决:】
   采用 RPC/HTTP/HttpClient 框架进行远程服务调用。
   
【分布式架构问题:】
    新架构的改变必然带来新的技术问题。好比: 分布式事务、分布式锁、分布式日志管理 等。
    随之而来的就是 分布式服务治理中间件: Dubbo(RPC) 以及 SpringCloud(HTTP)。

 

 

 

(2)SOA 架构
  随着 服务的 增多,若不对 服务进行管理,那么容易致使 服务资源浪费(好比:用户模块访问量大 只部署了 10 台服务器,而 菜单模块访问量小,却部署了 20 台服务器)、且服务间调用混乱(100 个服务相互调用若没有条理,那将是一件很是头疼的事情)。
  为了提升 机器利用率 并 对服务进行管理,引出了 SOA 的概念。

注:

  此处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下概念,详情请自行 谷歌、百度 了解(有时间再详细研究研究)。

【SOA:】
    SOA 是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的简写,即 面向服务架构。
    指的是 根据实际业务,将系统拆分红合适的、独立部署的服务,各服务相互独立,经过 调用中心 完成 各服务之间的 调用 以及 管理。

【缺点:】
    依赖于 中心化服务发现机制。
    SOA 采用 SOAP 协议(HTTP + XML),而 XML 报文存在大量冗余数据,影响传输效率。

 

 

 

(3)微服务
  微服务是 基于 SOA 架构演变而来,去除了 SOA 架构中 ESB 消息总线,采用 HTTP + JSON(RESTful )进行传输。其划分粒度比 SOA 更精细。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 指的是 将单个应用程序 划分为 若干个互不相干的小应用,每一个小应用都是一个服务,服务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每一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之间一般采用 轻量级的通讯机制(一般是基于 HTTP 的 RESTful API),每一个服务均是基于 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能够独立的 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本质:】
    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将功能分散到各个服务中,下降系统耦合度),实现敏捷开发 与 部署。
    微服务关键点在于 系统要提供一套基础的架构,使得微服务能够独立部署、运行、升级,且各个服务 在结构 上松耦合,在功能上为一个统一的总体。
注:
    统一指的是:统一的安全策略、统一的权限管理、统一的日志处理 等。
    
【优势:】
    微服务每一个模块就等同于一个独立的项目,可使用不一样的开发技术,使开发模式更灵活。
    每一个模块都有独立的数据库,能够选择不一样的存储方式。好比:redis、mysql。
    微服务的拆分粒度 比 SOA 更精细,复用性更强(提升开发效率)。

【缺点:】
    微服务过多,服务的管理成本将随之提升。
    技术要求变高(分布式事务、分布式锁、分布式日志、SpringCloud、Dubbo 等一系列知识都须要学习)。    

 

六、什么是 SpringCloud?

(1)相关地址:

【SpringCloud 官网地址:】
    https://spring.io/projects/spring-cloud

【SpringCloud 中文文档:】
    https://www.bookstack.cn/read/spring-cloud-docs/docs-index.md

 

(2)基本认识
  Spring Cloud 是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是各个微服务架构技术实现的集合体。
注:
  Spring Boot 能够快速构建单个微服务。
  Spring Cloud 将多个 Spring Boot 构建的微服务整合并管理起来,并提供一系列处理(好比:服务发现、配置管理、消息总线、负载均衡、断路器、数据监控等)。

 

七、微服务问题 以及 技术实现

(1)背景
  SpringCloud 是解决 微服务架构 而存在的,其针对 微服务架构 一系列技术问题 都作出了相关实现,固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些技术已经中止更新、维护了,逐步被新技术替代(学无止境)。
  此处从总体上了解一下 SpringCloud 有哪些技术,后续再逐步深刻。

 

(2)微服务问题

【微服务相关问题:】
    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配置中心
    服务调用、服务负载均衡
    服务网关
    服务熔断、服务降级
    服务总线
    ...

 

(3)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
    服务注册与发现:
        Eureka     中止维护了,不推荐使用。
        ZooKeeper
        Consul
        Nacos      阿里开源的产品,推荐使用
        
    服务配置中心:
        Config
        Nacos      推荐使用
        
    服务调用、负载均衡:
         Ribbon        中止更新了(维护状态),不推荐使用。
        Loadbalancer  做为 Ribbon 的替代产品。
        Feign          中止更新了(维护状态),不推荐使用
        OpenFeign      Spring 推出的 Feign 的替代产品(推荐使用)。

    服务网关:
        Zuul          中止维护了,不推荐使用。
        Zuul2         还没出来(已经凉凉了)。
        Gateway       Spring 推出的替代产品(推荐使用)。 
        
    服务降级:
        Hystrix       中止维护了,不推荐使用。
        Resilience4j  替代产品,国外使用多。
        Sentienl      替代产品,国内使用多(推荐使用)。
        
    服务总线:
        Bus
        Nacos          推荐使用。
    
注:
    Nacos 功能仍是比较强大的(能够替换多个组件),重点关注。
    各个组件具体功能后续介绍,此处暂时略过。。。

 

(4)SpringCloud 版本选择
  进入官网,能够查看到当前最新版本的 SpringCloud。

 

 

 

  SpringCloud 是基于 SpringBoot 开发的,其历史版本与 SpringBoot 对应版本以下。

 

 

 

固然,仍是须要进入不一样版本的 SpringCloud (Reference Doc.)查看官方推荐配置。

 

 

 

 

 2、代码拆分演示(maven 聚合)

一、构建普通的 web 项目

(1)基本说明

【项目基本说明:】
    此项目仅供参考,不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建立 ControllerA、ServiceA 表示业务 A。
    建立 ControllerB、ServiceB 表示业务 B。   

使用 IDEA 利用 maven 构建 SSM 项目 可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l-y-h/p/12030104.html
    或者 https://www.cnblogs.com/l-y-h/p/14010034.html#_label0_3  

 

(2)使用 IDEA 利用 maven 构建一个普通的 web 工程
  可参考:http://www.javashuo.com/article/p-cxxckeyi-nx.html
Step1:建立一个 web 工程(选择 maven-archetype-webapp 模板,会自动生成 webapp 文件夹)

 

 

 

Step2:引入 依赖(Spring MVC)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groupId>
  <artifactId>spring-webmvc</artifactId>
  <version>5.2.8.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pom.xml(注意:<packaging>war</packaging> 是 war、非 pom)】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ssm</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war</packaging>

  <name>ssm Maven Webapp</name>

  <properties>
    <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UTF-8</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
    <maven.compiler.source>1.7</maven.compiler.source>
    <maven.compiler.target>1.7</maven.compiler.target>
  </properties>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groupId>
      <artifactId>spring-webmvc</artifactId>
      <version>5.2.8.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junit</groupId>
      <artifactId>junit</artifactId>
      <version>4.11</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Step3:配置基本 web 环境(Spring、SpringMVC)

【web.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xmlns="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web-app_3_1.xsd"
         version="3.1">

  <!-- step1: 配置全局的参数,启动Spring容器 -->
  <contex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 若没有提供值,默认会去找/WEB-INF/applicationContext.xml。 -->
    <param-value>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xml</param-value>
  </context-param>
  <listener>
    <listen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ContextLoader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 step2: 配置SpringMVC的前端控制器,用于拦截全部的请求  -->
  <servlet>
    <servlet-name>springmvcDispatcherServlet</servlet-name>
    <servlet-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servlet-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 若没有提供值,默认会去找WEB-INF/*-servlet.xml。 -->
      <param-value>classpath:dispatcher-servlet.xml</param-value>
    </init-param>
    <!-- 启动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大 -->
    <load-on-startup>1</load-on-startup>
  </servlet>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springmvcDispatcherServlet</servlet-name>
    <!-- 将DispatcherServlet请求映射配置为"/",则Spring MVC将捕获Web容器全部的请求,包括静态资源的请求 -->
    <url-pattern>/</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 step3: characterEncodingFilter字符编码过滤器,放在全部过滤器的前面 -->
  <filter>
    <filter-name>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class>
    <init-param>
      <!--要使用的字符集,通常咱们使用UTF-8(保险起见UTF-8最好)-->
      <param-name>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UTF-8</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是否强制设置request的编码为encoding,默认false,不建议更改-->
      <param-name>forceRequest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false</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是否强制设置response的编码为encoding,建议设置为true-->
      <param-name>forceResponse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true</param-value>
    </init-param>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name>
    <!--这里不能留空或者直接写 ' / ' ,不然可能不起做用-->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 step4: 配置过滤器,将post请求转为delete,put -->
  <filter>
    <filter-name>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web-app>

【applicationContex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p="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p"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util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util/spring-util-4.0.xsd">

    <!-- step1: 配置包扫描方式。扫描全部包,可是排除Controller层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lyh.ssm">
        <context:exclude-filter type="annotation" expression="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
    </context:component-scan>
</beans>

【dispatcher-servle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mvc="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spring-mvc.xsd">

    <!-- step1: 配置Controller扫描方式 -->
    <!-- 使用组件扫描的方式能够一次扫描多个Controller,只需指定包路径便可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lyh.ssm" use-default-filters="false">
        <!-- 通常在SpringMVC的配置里,只扫描Controller层,Spring配置中扫描全部包,可是排除Controller层。
        context:include-filter要注意,若是base-package扫描的不是最终包,那么其余包仍是会扫描、加载,若是在SpringMVC的配置中这么作,会致使Spring不能处理事务,
        因此此时须要在<context:component-scan>标签上,增长use-default-filters="false",就是真的只扫描context:include-filter包括的内容-->
        <context:include-filter type="annotation" expression="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 />
    </context:component-scan>

    <!-- step2: 配置视图解析器 -->
    <bean id="defaultViewResolv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property name="prefix" value="/WEB-INF/"/><!--设置JSP文件的目录位置-->
        <property name="suffix" value=".jsp"/>
    </bean>

    <!-- step3: 标准配置 -->
    <!-- 将springmvc不能处理的请求交给 spring 容器处理 -->
    <mvc:default-servlet-handler/>
    <!-- 简化注解配置,并提供更高级的功能 -->
    <mvc:annotation-driven />
</beans>

 

 

 

Step4:编写 基本 业务代码。

【ControllerA】
package com.lyh.ssm.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service.Service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A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A serviceA;

    @GetMapping("/testA")
    public String testContollerA() {
        return serviceA.testA();
    }
}

【ControllerB】
package com.lyh.ssm.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service.ServiceB;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B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B serviceB;

    @GetMapping("/testB")
    public String testControllerB() {
        return serviceB.testB();
    }
}

【ServiceA】
package com.lyh.ssm.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A {
    public String testA() {
        return "test serviceA";
    }
}

【ServiceB】
package com.lyh.ssm.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B {
    public String testB() {
        return "test serviceB";
    }
}

 

 

 

Step5:配置、启动 tomcat。

 

 

 

 

 

 

Step6:访问 testA()、testB()。正常访问 也即基本 web 工程已搭建完成。

 

 

 

 

 

 

 

二、水平拆分 web 项目

(1)基本说明

【水平拆分说明:】
    将上面简单的 web 工程 作水平拆分,按照逻辑分层对代码进行拆分,
    将 controller、service 层分别抽取出来,并作成 war 包或者 jar 包,须要时引入依赖便可。
    
【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能够演示:】
Step1:构建一个 ssm_parent 工程(父工程,聚合下面的子工程,pom)
Step2:构建一个 ssm_service 工程(子工程,存放 业务逻辑层类以及接口,jar)
Step3:构建一个 ssm_controller 工程(子工程,存放 控制层类,war)

也即目录结构以下:
ssm_parent(pom)
    ssm_service(jar)
    ssm_controller(war)

 

(2)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进行水平拆分
Step1:使用 maven 建立一个父工程(maven-archetype-site-simple)。
  删除 src 文件夹(无用文件夹),选择 maven-archetype-site-simple 目的是使 pom.xml 中 packaging 为 <packaging>pom</packaging>。
注:
  模板随意选择,选择 maven-archetype-quickstart 亦可,保证 <packaging>pom</packaging>。

 

 

 

 

Step2:在 ssm_parent 上 右键 选择 建立 Module。
  并使用 maven 模板(maven-archetype-quickstart)建立一个模块(ssm_service)。

 

 

 

 

Step3:将 普通 web 工程中 service 代码 抽取出来,并放入 ssm_service 中。

【ServiceA】
package com.lyh.ssm.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A {
    public String testA() {
        return "test serviceA";
    }
}

【ServiceB】
package com.lyh.ssm.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B {
    public String testB() {
        return "test serviceB";
    }
}

 

 

Step4:在 父工程(ssm_parent)或者 当前工程(ssm_service)中引入 SpringMVC 依赖包。

【SpringMVC 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groupId>
  <artifactId>spring-webmvc</artifactId>
  <version>5.2.8.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Step5:在 ssm_parent 上 右键 选择 建立 Module。
  并使用 maven 模板(maven-archetype-webapp)建立一个模块(ssm_controller)。

 

 

Step6:将普通 web 工程中 相关代码(controller、配置文件)抽取出来,放入 ssm_controller 中。

【ControllerA】
package com.lyh.ssm.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service.Service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A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A serviceA;

    @GetMapping("/testA")
    public String testContollerA() {
        return serviceA.testA();
    }
}

【ControllerB】
package com.lyh.ssm.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service.ServiceB;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B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B serviceB;

    @GetMapping("/testB")
    public String testControllerB() {
        return serviceB.testB();
    }
}

【applicationContex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p="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p"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util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util/spring-util-4.0.xsd">

    <!-- step1: 配置包扫描方式。扫描全部包,可是排除Controller层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lyh.ssm">
        <context:exclude-filter type="annotation" expression="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
    </context:component-scan>
</beans>

【dispatcher-servle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mvc="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spring-mvc.xsd">

    <!-- step1: 配置Controller扫描方式 -->
    <!-- 使用组件扫描的方式能够一次扫描多个Controller,只需指定包路径便可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lyh.ssm" use-default-filters="false">
        <!-- 通常在SpringMVC的配置里,只扫描Controller层,Spring配置中扫描全部包,可是排除Controller层。
        context:include-filter要注意,若是base-package扫描的不是最终包,那么其余包仍是会扫描、加载,若是在SpringMVC的配置中这么作,会致使Spring不能处理事务,
        因此此时须要在<context:component-scan>标签上,增长use-default-filters="false",就是真的只扫描context:include-filter包括的内容-->
        <context:include-filter type="annotation" expression="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 />
    </context:component-scan>

    <!-- step2: 配置视图解析器 -->
    <bean id="defaultViewResolv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property name="prefix" value="/WEB-INF/"/><!--设置JSP文件的目录位置-->
        <property name="suffix" value=".jsp"/>
    </bean>

    <!-- step3: 标准配置 -->
    <!-- 将springmvc不能处理的请求交给 spring 容器处理 -->
    <mvc:default-servlet-handler/>
    <!-- 简化注解配置,并提供更高级的功能 -->
    <mvc:annotation-driven />
</beans>

【web.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xmlns="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web-app_3_1.xsd"
         version="3.1">

  <!-- step1: 配置全局的参数,启动Spring容器 -->
  <contex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 若没有提供值,默认会去找/WEB-INF/applicationContext.xml。 -->
    <param-value>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xml</param-value>
  </context-param>
  <listener>
    <listen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ContextLoader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 step2: 配置SpringMVC的前端控制器,用于拦截全部的请求  -->
  <servlet>
    <servlet-name>springmvcDispatcherServlet</servlet-name>
    <servlet-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servlet-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 若没有提供值,默认会去找WEB-INF/*-servlet.xml。 -->
      <param-value>classpath:dispatcher-servlet.xml</param-value>
    </init-param>
    <!-- 启动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大 -->
    <load-on-startup>1</load-on-startup>
  </servlet>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springmvcDispatcherServlet</servlet-name>
    <!-- 将DispatcherServlet请求映射配置为"/",则Spring MVC将捕获Web容器全部的请求,包括静态资源的请求 -->
    <url-pattern>/</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 step3: characterEncodingFilter字符编码过滤器,放在全部过滤器的前面 -->
  <filter>
    <filter-name>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class>
    <init-param>
      <!--要使用的字符集,通常咱们使用UTF-8(保险起见UTF-8最好)-->
      <param-name>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UTF-8</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是否强制设置request的编码为encoding,默认false,不建议更改-->
      <param-name>forceRequest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false</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是否强制设置response的编码为encoding,建议设置为true-->
      <param-name>forceResponse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true</param-value>
    </init-param>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name>
    <!--这里不能留空或者直接写 ' / ' ,不然可能不起做用-->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 step4: 配置过滤器,将post请求转为delete,put -->
  <filter>
    <filter-name>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HiddenHttpMethod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web-app>

 

 

Step7:在 ssm_controller 中引入 ssm_service.jar 包。

<dependency>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service</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dependency>

 

 

Step8:使用 tomcat 启动 ssm_controller 工程,便可访问项目。

 

 

 

 

 

 

Step9:使用 tomcat7 插件来启动 maven 聚合工程。

【在父工程 pom.xml 中引入 tomcat7 插件】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apache.tomcat.maven</groupId>
      <artifactId>tomcat7-maven-plugin</artifactId>
      <version>2.2</version>
    </plugin>
  </plugins>
</build>

 

 

 

 

三、垂直拆分 web 项目

(1)基本说明

【垂直拆分说明:】
    将上面简单的 web 工程 作垂直拆分,按照业务对代码进行拆分,
    将 业务A、业务 B 分别抽取出来,并作成独立的 war 包。
注:
    若拆分后仍使用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项目构建,那么代码冗余将很是多。
    因此通常均使用 SpringBoot 简化开发(约定 > 配置)。
    
【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能够演示:】
Step1:构建一个 ssm_parent 工程(父工程,聚合下面的子工程,pom)
Step2:构建一个 ssm_serviceA 工程(子工程,存放 业务A,war)
Step3:构建一个 ssm_serviceB 工程(子工程,存放 业务B,war)

也即目录结构以下:
ssm_parent(pom)
    ssm_serviceA(war)
    ssm_serviceB(war)

 

(2)使用 maven 聚合的方式进行垂直拆分
  此处 以 SpringBoot 做为项目构建的基础。

Step1:使用 maven 构建一个父工程 ssm_parent。

 

 

Step2:ssm_parent 项目上右键选择 New -> Module 并选择 Spirng Initializr。
  使用 SpringBoot 建立 serviceA 项目。

 

 

Step3:从普通 web 工程中 抽取出 业务A 的代码放入 ssm_serviceA 中。

【ControllerA】
 package com.lyh.ssm.aservice.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aservice.service.Service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A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A serviceA;

    @GetMapping("/testA")
    public String testContollerA() {
        return serviceA.testA();
    }
} 

【ServiceA】
package com.lyh.ssm.aservice.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A {
    public String testA() {
        return "test serviceA";
    }
}

 

Step4:修改 父工程(ssm_parent) 以及 当前工程(ssm_serviceA)pom.xml 并引入依赖。
  修改 ssm_serviceA 的 <parent>,使其指向父工程(ssm_parent)。
  在父工程中经过 <module> 管理 子工程。
  在父工程中 经过 <dependencyManagement> 声明依赖、管理版本。
  在子工程中 经过 <dependency> 引入须要的依赖。

【ssm_parent 的 pom.xml 为:】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pom</packaging>

    <modules>
        <module>ssm_serviceA</module>
    </modules>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web.version>2.4.0</web.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project>

【ssm_serviceA 的 pom.xml 为:】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parent>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artifactId>aservice</artifactId>
    <name>ssm_serviceA</name>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Step5:修改 ssm_serviceA 的配置文件(端口号、服务名等)
  修改 application.properties 或者 application.yml 文件。

【application.yml】
server:
  port: 900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ssm_serviceA

 

 

Step6:同理,建立 SpingBoot 项目 ssm_serviceB,并从 普通 web 工程中 抽取 业务B 代码放入其中。一样修改 pom.xml(指向父工程,引入 web 依赖) 以及 配置文件。

【ControllerB】
package com.lyh.ssm.bservice.controller;

import com.lyh.ssm.bservice.service.ServiceB;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trollerB {
    @Autowired
    private ServiceB serviceB;

    @GetMapping("/testB")
    public String testContollerB() {
        return serviceB.testB();
    }
}

【ServiceB】
package com.lyh.ssm.bservice.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ServiceB {
    public String testB() {
        return "test serviceB";
    }
}

【ssm_serviceB 的 pom.xml 为:】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parent>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artifactId>bservice</artifactId>
    <name>bservice</name>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application.yml】
server:
  port: 901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ssm_serviceB
    
【ssm_parent 的 pom.xml 为:】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pom</packaging>

    <modules>
        <module>ssm_serviceA</module>
        <module>ssm_serviceB</module>
    </modules>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web.version>2.4.0</web.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project>

 

 

 

 

Step7:经过两个项目的启动类 能够 分别启动两个项目。
  或者 直接 mvn install 父工程(ssm_parent),而后执行打包好的 jar 包。

 

 

 

 

 

 

四、使用 maven 聚合的注意事项

(1)父工程的 pom.xml 文件

【聚合项目 父工程:】
    使用 maven 建立聚合工程时,父工程中 使用 <packaging>pom</packaging> 指定类型为 pom。
    父工程通常 用于进行 依赖声明 以及 版本控制。
注:
    经过 <properties> 标签 以及 ${} 能够进行依赖(jar)版本的管理。
    使用 <dependencyManagement> 标签能够进行依赖声明。
    使用 <modules> 标签管理 子模块。
    
【父工程 pom.xml 举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pom</packaging>

    <modules>
        <module>ssm_serviceA</module>
        <module>ssm_serviceB</module>
    </modules>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web.version>2.4.0</web.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version>${web.version}</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project>

 

(2)子工程的 pom.xml 文件

【聚合项目 子工程:】
    使用 maven 建立子工程时,使用 <parent> 标签指定 父工程。
    使用 <dependencies> 标签按需引入依赖,若父工程使用 <dependencyManagement> 进行版本控制,则子工程引入依赖时能够不指定版本 <version>(便于统一管理)。

【子工程 pom.xml 举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parent>
        <groupId>com.lyh.ssm</groupId>
        <artifactId>ssm_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artifactId>bservice</artifactId>
    <name>bservice</name>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3)<dependencyManagement> 与 <dependencies> 区别  <dependencyManagement> 通常出如今 父工程中,用于 声明依赖 以及 版本控制,可是并无真正引入依赖。  <dependencies> 是真正的引入依赖。  父工程中 使用 <dependencyManagement> 进行了版本控制,若子工程中 <dependencies> 引入依赖时使用 <version> 指定了版本,则以子工程的版本为主。若子工程中没有使用 <version>,则以父工程定义的 version 为主。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