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定时器的使用

一、android中一般是使用AlarmManager来定时启动一个单次或重复屡次操做的。具体的说就是咱们经过AlarmManager设定一个时间和注册一个intent到系统中,而后在该时间到来时,系统为咱们发送一个广播,即执行咱们设定的Intent(要执行的操做),一般咱们使用 PendingIntent来实现“要执行的操做”,PendingIntent能够理解为Intent的封装包,简单的说就是未来要执行的Intent操做。他们的区别是:在使用Intent的时候,咱们还须要在执行startActivity、startService或sendBroadcast才能使Intent有用,而PendingIntent的话就是将这个动做包含在内,能够直接执行。html

定义一个PendingIntent对象。android

        // 启动service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instance, RecommendService.class);//新建一个能够执行当前context操做的Intent
        intent.putExtra("userInfoBody", userInfoBody); intent.putExtra("isDynamic", true); intent.putExtra("content", comment); if (!TextUtils.isEmpty(sayhiOrCollect)) { intent.putExtra("sayhiOrCollect", sayhiOrCollect); } PendingIntent sender = PendingIntent.getService(instance, 1, intent, PendingIntent.FLAG_UPDATE_CURRENT);//第一个参数是context,第二个参数是区分不一样intent的区别码,第三个参数是intent,第四个是发送了两个相同的
      //PendingIntent时如何处理数据和intent,具体见下面的参数介绍
        long firstTime = SystemClock.elapsedRealtime();
        firstTime += 1 * 1000; // Schedule the alarm! 16 * 60 * 1000 AlarmManager am = (AlarmManager) getSystemService(ALARM_SERVICE); am.setRepeating(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_WAKEUP, firstTime, 10 * 60 * 1000, sender);//AlarmManager参数含义见下面的说明

 

注意:两个PendingIntent相同是指它们的operation同样, 且其它们的Intent的action, data, categories, components和flags都同样。可是它们的Intent的Extra能够不同。所以会出现intent携带的内容没法更新的问题,解决途径是设置 PendingIntent.FLAG_UPDATE_CURRENTide

 

代码中getService()方法最后一个参数的主要常量有:

 

FLAG_CANCEL_CURRENT:若是当前系统中已经存在一个相同的PendingIntent对象,那么就将先将已有的PendingIntent取消,而后从新生成一个PendingIntent对象。
FLAG_NO_CREATE:若是当前系统中不存在相同的PendingIntent对象,系统将不会建立该PendingIntent对象而是直接返回null。
FLAG_ONE_SHOT:该PendingIntent只做用一次。在该PendingIntent对象经过send()方法触发事后,PendingIntent将自动调用cancel()进行销毁,那么若是你再调用send()方法的话,系统将会返回一个SendIntentException。
FLAG_UPDATE_CURRENT:若是系统中有一个和你描述的PendingIntent对等的PendingInent,那么系统将使用该PendingIntent对象,可是会使用新的Intent来更新以前PendingIntent中的Intent对象数据,例如更新Intent中的Extras。

 

二、AlarmManager的经常使用方法有三个:spa

(1)set(int type,long startTime,PendingIntent pi);线程

该方法用于设置一次性闹钟,第一个参数表示闹钟类型,第二个参数表示闹钟执行时间,第三个参数表示闹钟响应动做。code

(2)setRepeating(int type,long startTime,long intervalTime,PendingIntent pi);component

该方法用于设置重复闹钟,第一个参数表示闹钟类型,第二个参数表示闹钟首次执行时间,第三个参数表示闹钟两次执行的间隔时间,第三个参数表示闹钟响应动做。htm

(3)setInexactRepeating(int type,long startTime,long intervalTime,PendingIntent pi);对象

该方法也用于设置重复闹钟,与第二个方法类似,不过其两个闹钟执行的间隔时间不是固定的而已。blog

三、三个方法各个参数详悉:

(1)int type: 闹钟的类型,经常使用的有5个值: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 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_WAKEUP、AlarmManager.RTC、 AlarmManager.RTC_WAKEUP、AlarmManager.POWER_OFF_WAKEUP。

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表示闹钟在手机睡眠状态下不可用,该状态下闹钟使用相对时间(相对于系统启动开始),状态值为3;

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_WAKEUP表示闹钟在睡眠状态下会唤醒系统并执行提示功能,该状态下闹钟也使用相对时间,状态值为2;

AlarmManager.RTC表示闹钟在睡眠状态下不可用,该状态下闹钟使用绝对时间,即当前系统时间,状态值为1;

AlarmManager.RTC_WAKEUP表示闹钟在睡眠状态下会唤醒系统并执行提示功能,该状态下闹钟使用绝对时间,状态值为0;

AlarmManager.POWER_OFF_WAKEUP表示闹钟在手机关机状态下也能正常进行提示功能,因此是5个状态中用的最多的状态之一,该状态下闹钟也是用绝对时间,状态值为4;不过本状态好像受SDK版本影响,某些版本并不支持;

(2)long startTime: 闹钟的第一次执行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能够自定义时间,不过通常使用当前时间。须要注意的是,本属性与第一个属性(type)密切相关,若是第一个参数对 应的闹钟使用的是相对时间(ELAPSED_REALTIME和ELAPSED_REALTIME_WAKEUP),那么本属性就得使用相对时间(相对于 系统启动时间来讲),好比当前时间就表示为:SystemClock.elapsedRealtime();若是第一个参数对应的闹钟使用的是绝对时间 (RTC、RTC_WAKEUP、POWER_OFF_WAKEUP),那么本属性就得使用绝对时间,好比当前时间就表示 为:System.currentTimeMillis()。

(3)long intervalTime:对于后两个方法来讲,存在本属性,表示两次闹钟执行的间隔时间,也是以毫秒为单位。

(4)PendingIntent pi: 绑定了闹钟的执行动做,好比发送一个广播、给出提示等等。PendingIntent是Intent的封装类。须要注意的是,若是是经过启动服务来实现闹钟提 示的话,PendingIntent对象的获取就应该采用Pending.getService(Context c,int i,Intent intent,int j)方法;若是是经过广播来实现闹钟提示的话,PendingIntent对象的获取就应该采用 PendingIntent.getBroadcast(Context c,int i,Intent intent,int j)方法;若是是采用Activity的方式来实现闹钟提示的话,PendingIntent对象的获取就应该采用 PendingIntent.getActivity(Context c,int i,Intent intent,int j)方法。若是这三种方法错用了的话,虽然不会报错,可是看不到闹钟提示效果。

4.上面代码中

 RecommendService.class
类的具体内容:
public class RecommendService extends IntentServic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HandleIntent(Intent intent) { } } 

该intentService的优点在于会按顺序执行被定时器屡次启动的发送过来的intent的操做,而且耗时的intent操做不用在新建子线程,由于intentSevice已经为每一个intent创建workThread。

 

 

参考文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0/23/11991_259460170.shtml

    http://1028826685.iteye.com/blog/1485800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