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1
MyEclipse介绍javascript
1 debug断点调试
设置断点;
测试跳入(F5);
测试跳过(F6);
测试跳出(F7);
添加断点;
测试进入下一断点;
测试返回当前方法栈的头部(Drop To Frame);
清除断点;
清除表达式;
注意,中止程序!css
2 经常使用快捷键
必须的:
Alt + /(内容助理):补全;
Ctrl + 1(快速定位):出错时定位错误,与点击“红X”效果同样;
Ctrl + Shift + O:导包;
Ctrl + Shift + F:格式化代码块;java
不是必须的(本身读,不讲):
Ctrl + Shift + T:查看源代码;
Ctrl + 点击源代码:查看源代码;
F3:查看选中类的源代码;
Alt + 左键:查看源代码时的“原路返回”;
Ctrl + Shift + X:把小写修改成大写;
Ctrl + Shift + Y:把小写修改成小写;
Ctrl + Alt + 下键:复制当前行;
Ctrl + /:添加或撤销行注释;
Ctrl + Shift + /:对选中代码添加段注释;
Ctrl + Shift + :撤销当前段注释;
Alt + 上键:向上移动当前行;
Alt + 下键:向上移动当前行;
Ctrl + D:删除当前行;数组
JUnit
1 JUnit的概述
当咱们写完了一个类后,老是要执行一下类中的方法,查看是否符合咱们的意图,这就是单元测试了。而Junit就是单元测试工具。
导包:导入Junit4或以上版本;
编写一个类:Person,它就是要被测试的类;
编写测试类:PersonTest,给出测试方法,在测试方法上使用@Test注解;
执行测试方法。缓存
Person
package cn.itcast;安全
public class Person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run");
}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eat");
}
}markdown
包资源管理器选中Person类右键newJUnit TestCase修改包名为junit.test下一步选中要测试的方法。框架
PersonTest
package junit.test;async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cn.itcast.Person;ide
public class Person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Run ()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run();
}
@Test
public void testEat ()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eat();
}
}
选中某个测试方法,鼠标右键Run asJunit Test,即执行测试方法。
@Test注解的做用是指定方法为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必须是public、void、无参的!!!
2 @Before和@After(了解)
若是你须要某个方法在每一个测试方法以前先执行,那么你须要写一个方法,而后使用@Before来标记这个方法。例如在testRun()和testEat()方法以前须要建立一个Person对象。
PersonTest
package junit.test;
import org.junit.Before;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cn.itcast.Person;
public class PersonTest {
private Person person;
@Before
public void setUp () {
person = new Person();
}
@Test
public void testRun() {
person.run();
}
@Test
public void testEat() {
person.eat();
}
}
@After注解标记的方法会在每一个执行方法以后执行
@Before和@After标记的方法必须是public、void、无参。
JDK5.0新特性
1 自动拆装箱
自动拆装箱是JDK5.0的新特性之一,这一特性可使基本类型,与之对应的包装器类型之间直接转换,例如int的包装器类型是Integer!在JDK5.0以后,你甚至能够把int看成成Integer来使用,把Integer当成int来使用。固然,这不是100%的!
1.1 自动拆装箱概述
在JDK5.0以后,Java容许把基本类型与其对应的包装器类型之间自动相互转换。
自动装箱:Integer i = 100,把int类型直接赋值给Integer类型;
自动拆装:int a = new Integer(100),把Integer类型直接赋值给int类型。
1.2 自动拆装箱原理
其实自动拆装箱是由编译器完成的!咱们写的代码,再由编译器“二次加工”,而后再编译成.class文件!那么编译器是怎么“二次加工”的呢?
Integer i = 100:编译器加工为:Integer i = Integer.valueOf(100);
int a = i:编译器加载为:int a = i.intValue();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JVM并不知道什么是自动拆装箱,JVM仍是原来的JVM(JDK1.4以前),只是编译器在JDK5.0时“强大”了!
1.3 自动拆装箱演变
你们来看看下面代码:
Integer i = 100;//这是自动装箱
Object o = i;//这是身上转型
上面代码是没有问题的,咱们是否能够修改上面代码为:
Object o = 100;
ok,这是能够的!经过编译器的处理后上面代码为:
Object o = Integer.valueOf(100);
在来看下面代码:
Object o = Integer.valueOf(100);
int a = o;//编译失败!
上面代码是不行的,由于o不是Integer类型,不能自动拆箱,你须要先把o转换成Integer类型后,才能赋值给int类型。
Object o = Integer.valueOf(100);
int a = (Integer)o;
1.4 变态小题目
来看下面代码:
Integer i1 = 100;
Integer i2 = 100;
boolean b1 = i1 == i2;//结果为true
Integer i3 = 200;
Integer i4 = 200;
boolean b2 = i3 == i4;//结果为false
你可能对上面代码的结果感到费解,那么咱们来打开这个疑团。第一步,咱们先把上面代码经过编译器的“二次加工”处理一下:
Integer i1 = Integer.valueOf(100);
Integer i2 = Integer.valueOf(100);
boolean b1 = i1 == i2;//结果为true
Integer i3 = Integer.valueOf(200);
Integer i4 = Integer.valueOf(200);
boolean b2 = i3 == i4;//结果为false
这时你应该能够看到,疑团在Integer.valueOf()方法身上。传递给这个方法100时,它返回的Integer对象是同一个对象,而传递给这个方法200时,返回的倒是不一样的对象。这是咱们须要打开Integer的源码(这里就不粘贴Integer的源代码了),查看它的valueOf()方法内容。
Integer类的内部缓存了-128~127之间的256个Integer对象,若是valueOf()方法须要把这个范围以内的整数转换成Integer对象时,valueOf()方法不会去new对象,而是从缓存中直接获取,这就会致使valueOf(100)两次,都是从缓存中获取的同一个Integer对象!若是valueOf()方法收到的参数不在缓存范围以内,那么valueOf()方法会new一个新对象!这就是为何Integer.valueOf(200)两次返回的对象不一样的缘由了。
2 可变参数
可变参数就是一个方法能够接收任意多个参数!例如:fun()、fun(1)、fun(1,1)、fun(1,1,1)。你可能认为这是方法重载,但这不是重载,你想一想重载能重载多少个方法,而fun()方法是能够传递任何个数的参数,你能重载这么多个方法么?
2.1 定义可变参数方法
public void fun(int… arr) {}
上面方法fun()的参数类型为int…,其中“…”不是省略号,而是定义参数类型的方式。参数arr就是可变参数类型。你能够把上面代码理解为:public void fun(int[] arr)。
public int sum1(int[] arr) {
int sum = 0;
for(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sum += arr[i];
}
return sum;
}
public int sum2(int... arr) {
int sum = 0;
for(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sum += arr[i];
}
return sum;
}
你可能会想,“int[]”和“int…”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int…”是一种新的定义数组形参的方式罢了。那么我应该恭喜你了!没错,这么理解就对了!但要注意,只有在方法的形参中可使用int…来代替int[]。
2.2 调用带有可变参数的方法
sum1()和sum2()两个方法的调用:
sum1(new int[]{1,2,3});
sum2(new int[]{1,2,3});
这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可是对于sum2还有另外一种调用方式:
sum2();
sum2(1);
sum2(1,2);
sum2(1,2,3);
这看起来好像是使用任意多个参数来调用sum2()方法,这就是调用带有可变参数方法的好处了。
2.3 编译器“二次加工”
编译器对sum2方法定义的“二次加工”结果为:
public int sum2(int[] arr) {
int sum = 0;
for(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sum += arr[i];
}
return sum;
}
即把“int…”修改成“int[]”类型。
编译器对sum2方法调用的二次加载结果为:
sum2(new int[0]);
sum2(new int[] {1});
sum2(new int[] {1, 2});
sum2(new int[] {1, 2, 3});
结论:可变参数其实就是数组类型,只不过在调用方法时方便一些,由编译器帮咱们把多个实参放到一个数组中传递给形参。
2.4 可变参数方法的限制
一个方法最多只能有一个可变参数;
可变参数必须是方法的最后一个参数。
3 加强for循环
加强for循环是for的一种新用法!用来循环遍历数组和集合。
3.1 加强for的语法
for(元素类型 e : 数组或集合对象) {
}
例如:
int[] arr = {1,2,3};
for(int i : arr) {
System.out.println(i);
}
加强for的冒号左边是定义变量,右边必须是数组或集合类型。例如上例中循环遍历的主浊arr这个int数组,加强for内部会依次把arr中的元素赋给变量i。
3.2 加强for的优缺点
只能从头至尾的遍历数组或集合,而不能只遍历部分;
在遍历List或数组时,不能获取当前元素下标;
加强for使用便简单,这是它惟一的优势了;
加强for比使用迭代器方便一点!
3.3 加强for原理
其实加强for内部是使用迭代器完成的!也就是说,任何实现了Iterable接口的对象均可以被加强for循环遍历!这也是为何加强for能够循环遍历集合的缘由(Collection是Iterable的子接口)。
但要注意,Map并无实现Iterable接口,因此你不能直接使用加强for来遍历它!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String>();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for(String key : map.keySet() ) { String value = map.get(key); System.out.println(key + "=" + value); }
泛型
1 泛型概述
泛型是JDK5.0新特性,它主要应用在集合类上。有了泛型以后,集合类与数组就愈来愈像了。例如:Object[] objs = new Object[10],能够用来存储任何类型的对象。String[] strs = new String[10]只能用来存储String类型的对象。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能够用来存储任何类型的对象。ArrayList
1.1 理解泛型类
泛型类具备一到多个泛型变量,在建立泛型类对象时,须要为泛型变量指定值。泛型变量只能赋值为引用类型,而不能是基本类型。例如ArrayList类中有一个泛型变量E,在建立ArrayList类的对象时须要为E这个泛型变量指定值。
list
其中String就是给List的泛型变量E赋值了。查阅ArrayList的API你会知道,泛型变量E出如今不少方法中:
boolean add(E e)
E get(int index)
由于咱们在建立list对象时给泛型类型赋值为String,因此对于list对象而言,全部API中的E都会被String替换。
boolean add(String e)
String get(int index)
也就是说,在使用list.add()时,只能传递String类型的参数,而list.get()方法返回的必定是String类型。
list.add(“hello”);
String s = list.get(0);
1.2 使用泛型对象
建立泛型对象时,引用和new两端的泛型类型须要一致,例如上面的引用是List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