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位深度。位深度也叫采样位深,音频的位深度决定动态范围。
咱们常见的16Bit(16比特),能够记录大概96分贝的动态范围。那么,您能够大概知道,每个比特大约能够记录6分贝的声音。同理,20Bit可记录的动态范围大概就是120dB;24Bit就大概是144dB。
假如,咱们定义0dB为峰值,那么声音振幅以向下延伸计算,那么,CD音频可的动态范围就是"-96dB~0dB。",依次类推,24Bit的HD-Audio高清音频的的动态范围就是"-144dB~0dB。"。因而可知,位深度较高时,有更大的动态范围可利用,能够记录更低电平的细节。
44分贝 - 属于人类能够接受的程度
55分贝 - 开始感受到烦
60分贝 - 开始没有睡意
70分贝 - 使人精神紧张
85分贝 - 长时间让人没法接受而捂住耳朵
100分贝 - 可以让你你的耳朵暂时失去听觉
120分贝 - 能够瞬间刺穿你的耳膜
160分贝 - 碎玻璃
200分贝 - 人类死亡
(二)关于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最直观的影响是什么?是影响声音的频率范围表现力,采样频率越高,能表现的频率范围就越大。44.1KHz采样频率,能够表现的频率范围是0Hz-22050Hz;48KHz采样频率能够表现的频率范围就是0Hz-24000Hz;96KHz采样频率能够表现的频率范围是0Hz-48000Hz。人耳能听到的平均频率范围,大概是20Hz-20000Hz。
综合以上两条,那么,假如您看到一个参数:
16Bit 44.1KHz,表明这个数字音频可以表现"96dB的动态范围"和"0赫兹-22050赫兹"的频率范围;
24Bit 48KHz,表明这个数字音频可以表现"144dB的动态范围"和"0赫兹-24000赫兹"的频率范围。
(三)音频位速,也叫码率,或者比特率。
位速是指在一个数据流中每秒钟能经过的信息量,也能够理解为:每秒钟用多少比特的数据量去表示。
原则上,音频位速越高质量越好。
不过,若是是有损压缩音频,不一样的压缩算法,即便位速相同,也会致使音质结果彻底不一样。
典型表明:96kbps的WMA音频格式的音质明显要比96kbps的MP3音质好。为何会这样呢?由于不一样的压缩算法,对数据的利用率不一样而形成的差别。再举例,假如MP3压缩至48kbps如下,已经惨不忍睹,而若是是AAC音频格式,一样是48kbps的位速下,音质明显比MP3好。
而对于无损压缩音频,即便位速彻底不一样,可是最后的音质却相同。好比把同一个WAV文件分别压缩成FLAC格式和APE格式,获得的文件,位速是不太相同的,可是音质倒是同样的。即便是同一种格式,压缩级别不一样,位速也彻底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音质仍是同样(但编码解码时,CPU占用率不一样,编码时间也不一样)。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