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七日谈》系列文章:html
本系列的文章并不是初学教程,而是笔者在具体开发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部分解决方案。前端
前几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从2017年1月9号第一批小程序正式发布以来,至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随着人们对于微信小程序讨论热度的慢慢降温,业界趋向于更理性的看待微信小程序。web
本文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简单记录一下笔者本身一些粗浅的感想。算法
其实微信小程序的技术开发难度相比较纯粹的web客户端开发要简单不少,一方面是因为小程序对于常见功能API的统一封装,开发者不用关注客户端兼容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小程序只提供了有限的功能API,而且限制了未提供的功能,这种限制令一个小程序产品在规划功能时局促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就间接下降了技术开发的难度。小程序
前端工程师上手微信小程序开发很是容易,基本看俩小时文档就能够了。稍有难度的服务端的开发,因为小程序的一些限制,致使原来web浏览器环境适用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照搬(好比登陆功能),增长了服务端的开发工做量。微信小程序
整体来讲,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技术难度不高,只是须要时间适应。浏览器
2017年1月15号,距离第一批微信小程序的正式发布不足一周的时间,罗辑思惟出品的微信小程序“获得”宣布下架。同一天,今日头条的小程序“今日头条Lite”也被传中止了服务。微信
朋友圈热传的罗振宇对于小程序的评价 - “咱们决定不作了。咱们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可是不能说。”这句话令不少人猜想小程序自身到底发生了什么。前端工程师
其实罗辑思惟的退出并非由于小程序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获得”这个应用的产品类型并不适合用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承载。app
微信小程序的定位是:无需安装、用完即走。并且入口只有扫描二维码或者朋友分享,甚至不支持朋友圈分享。对于到底怎么定位微信小程序每一个人可能都有本身的看法,笔者经历的团队中就有多个不一样的声音。大领导把小程序当作一种流量入口(目前看来这是最不靠谱的...);产品经理们把小程序当成他们理解的另外一个H5,因此功能彻底照搬了webapp,彻底没有考虑技术上是否可实现,致使开发进度屡次停滞;操刀的技术开发人员把小程序当作又一个轮子而已,开发难度不及普通webapp的一半。
固然,以上是不一样岗位的人群对于小程序的不一样见解。其实具体制定小程序应用定位的是产品,网上有不少先行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好比知乎的热帖微信小程序上线后,市场反应如何?,其中不乏理性的声音。
以笔者使用过的几个微信小程序为例,简单说一下本身的感想。
这是笔者认为最不适合小程序的产品类型。今日头条的优点在于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进行智能推荐。这个优点的前提是用户有足够的粘性,长时间多内容的浏览才会对用户兴趣进行更精准的算法定位。可是“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并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一个内容平台上浏览信息(要否则就无法微信聊天了,哈哈),这就令今日头条的优点荡然无存。
这是笔者认为最适合小程序的产品类型。选外卖、付钱,而后就等快递了。不须要再打开小程序看订单状态了,虽然外卖订单有状态信息推送,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看的...
首先吐槽一下这个小程序必需要登陆才能使用,很是蛋疼的设计。用户对于这种找工做应用最依赖的功能并非浏览招聘信息,而是消息推送(好比最新招聘信息推送、简历状态推送等),这与外卖类软件是彻底相反的。因此这类应用并非“用完即走”的,而是“用完就等消息”。
总结以上,笔者我的认为最适合小程序的产品类型是:低频交易类应用。
总算把微信小程序七日谈系列完结了,洋洋洒洒写了几篇对小程序的一些看法和解决方案,都是我的的理解,不免浅薄了一些,你们权当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