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校学霸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数说人才

做者 | 钟黛
来源 | DT财经

“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深圳人的第一天。”在领到本身的新身份证后,陈天宇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他的深圳身份证。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之后,陈天宇一共得到了6个offer,4个在北京2个在深圳。尽管北京的选择更多,但他仍然选择南下。人工智能

毕业后离开本身熟悉的城市,前往一个彻底陌生的地方开始职业生涯,这样的作法让DT君有些好奇——这是我的决定,仍是一个具备广泛性的选择?spa

为了找到答案,咱们选中包括北清复交在内的42所中国一流大学,经过它们的就业报告,分析了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具体去向。3d

咱们发现,在42所大学中有39所公布了毕业生本省(市)就业率。其中平均只有43.6%的学生最终留在了母校所在地。换句话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都选择了离开。blog

除了思考毕业生为何离开、毕业生们都去了哪以外,这一次咱们想先逆着思路找到一个新问题的答案——哪座城市更可以留住人才?资源

1

一二线城市中,谁更留得住人才?rem

为了让对比尽可能公平,咱们将以城市等级和区域划分为比较维度,来比较谁更能留下人才。it

在42所一流大学当中共有14所来自于北京(8所)、上海(4所)和广州(2所)。除了没有公布本省(市)就业率的同济大学,其余13所学校都在毕业生报告中披露了该项数据。class

结果显示,13所来自于一线城市的一流大学平均本省就业率为56.5%。平均有46.3%的名校大学生选择留在北京,69%的学生留在了上海,78.5%的学生留在了广东省。毕业生留存率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腾讯

从数据上来看,拥有一流高校的三座一线城市当中,北京人才对这座城市彷佛并无那么留恋。有趣的是,中国大学界的翘楚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本省市就业率在13所学校中,排名倒数第2和倒数第3。来自于这两所名校的“天之骄子”们分别只有39.5%和41.2%的“留京率”。方法

往前看,来自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本省就业率,是一线城市学校中(同时也是全部42所学校中最高的)排名最高的,分别达到了80.3%和76.8%。

而后是二线城市。这一次,有来自14个省市的20所大学参与评选。排名最高的前三名是来自于杭州的浙江大学、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郑州的郑州大学。它们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分别为59.7%、58.4%和50.4%。

为了更清楚地找到地区之间人才留存率的差别,咱们将把一二线城市揉在一块儿,经过区域的方式来观察各地区之间的留人能力强弱。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一样区域的人才吸引力排名最后造成了这样的链条:华南(一流高校的本省就业率平均值为80%)>华东(52%)>西南(46%)>华北(44%)>西北(34%)>华中(32%)>东北(22%)。

综合城市等级和区域划分两方面得出的结果,咱们基本上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

进而你会发现,在必定程度上,各地区留人能力强弱其实仍然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联性。

2

到广东去,给钱给户机会多

既然咱们已经有了“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这个结论,接下来咱们就要研究人才的流向。

进而在各大院校的毕业生报告中,咱们提取了毕业生去向的数据。结果发现,最大赢家仍然是来自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省。

在公布了相关数据的32所学校当中,有17所学校毕业生的最大流向地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市(7所)、浙江省(3所)和上海市(3所)。

在人才的争夺中,广东省无疑是中国的磁力核心。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梅菱格加入了深圳一家人工智能的技术初创公司,成为了一名深圳人。“在哈尔滨要找技术类工做选择有限,深圳不只能落户、收入高2/3左右,并且会一次性给硕士发放2.5万元的住房补贴。”梅菱格一条条地告诉DT君来到当初离开哈尔滨的缘由以及来到深圳的好处。

在他看来,当一座城市拥有足够多的优质工做机会,同时还给予毕业生重要的户口甚至是现金补贴。条件如此诱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事实的确如此,来自于广东——尤为是深圳——的公司正在大力地招揽来自于全国的人才。在九校联盟毕业生Top 10去向企业当中,以华为、腾讯、网易、中兴等公司为表明的广东企业雇佣了大批来自于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其中,北京大学有21.94%的毕业生流向广东,17.95%流向深圳。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若是咱们把广东省比做中国人才的核心流向地,那么深圳就是核心的核心,由于在这里集中着整个广东省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但在另外一方面,截至目前深圳尚未一所足够拿得出手的一流大学。

职业机会众多、名校缺失、人才纷纷流向深圳。其实说到这里你也会发现,这一系列的现象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隐藏的逻辑关系。

这就是咱们接下来要分析的,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地区吸引力?

3

地区的吸引力到底由哪几方面组成?

说到这里,咱们要抛出一个新的观点:决定人才留存率的不全是地区的吸引力,与供需也存在必定关系。

仍然以深圳为例。从现象来看,咱们可以观察到全国各地的毕业生都在涌向广东、涌向深圳。由于深圳做为一线城市,不管从职业机会仍是人才政策上,对人才都很是优厚。

但咱们也发现,深圳实际上是个缺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因此在人才缺口大、优质人才供给缺少的状况下,优质企业会首先帮助城市留下一部分优秀的腹地人才,继而再从全国招募精英。供不该求,是形成深圳人才缺口的一大缘由。

与深圳相对的,正是首都北京。从三产的总体规模、中国500强数量、独角兽数量等多项指标上,北京都是碾压中国其余全部城市的存在。因此北京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庞大且持续的。

但不一样的是,北京拥有的是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共92所,排名全国第一。一样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却仅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

关于数字的对比无需赘述,但深圳的人才缺口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腹地人才的缺失,因此咱们常常能经过新闻看到,又有多少年轻人来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

这样的现象其实不光体如今深圳一座城市身上,还有杭州。目前为止,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只有一所2十一、985大学,也就是浙江大学。做为全市全省的教育门面,浙江大学可以给各行业提供高端的人才,但人数实在有限。

因此咱们在看到2018年杭州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同时,还能发现有接近60%的浙江大学毕业生最终留在了浙江省内。

经过杭州和浙江大学,咱们在深圳身上总结的结论又一次获得了补充说明。若是你还有兴趣的话,也能够去研究排在浙大以后的中国海洋大学和郑州大学。在它们身上,你都能发现“因为优点教育资源缺失致使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更倾向于留在本地”的结果。

除了教育资源和人才需求的矛盾,咱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来谈谈收入。

做为大部分人职业生涯的追求目标,银行帐户上体现的收入数字是本身安于哪座城市的最大动力。经过智联招聘的数据,咱们也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在一流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的两头,是哈尔滨和广州。经过以前的采访咱们发现,哈工大可以为哈尔滨和黑龙江省提供优秀的工科精英人才,可是“在哈尔滨想找技术类工做,选择仍是挺有限的。”梅菱格告诉DT君。

不只如此,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可以给毕业生提供的薪资水平也比较低。2018年,哈尔滨市的平均招聘薪资为6613元,沈阳为6475元。与竞争对手相比,这个薪资水平的竞争力实在太弱。

因此反过来再看排名靠前的上海和杭州。这两座人才的缺口相对较大的城市,可以提供的薪水也比较高。上海超过万元达到10230元,杭州达到9065元,薪资水平均处于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

因此在咱们例举的种种分析后,你也能发现:人才的流向其实有迹可循,由于它符合供需关系、追逐利益等现象。

现在咱们可以看到的是全国的人才都在从北方涌向南方、涌向广东、涌向深圳。但在这背后的缘由包括但不只限于深圳的职业机会更多、工资更高,必定程度上地区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决定了人才的流向。

最后说点轻松的。现在被不断挖角的中国各大城市,要如何改变广东和深圳一家独大的局面呢?如今咱们能看到的答案老是“提高城市科创能力”“打造良好城市营商环境”等纲领性意见。

如今其实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快速地帮助深圳多建几所好大学,这样就能够去挖深圳的人才了。(但这个办法存在深圳招走了优质学生,别的城市无生可招的可能,慎用)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