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ruct p;
char buff[50];
memcpy(buff,&p,sizeof(p)); //把p的内容以字节形式拷贝到buff中
mystruct* q;
q = (mystruct*)buff; //把buff的内容转换为结构体mystruct网络
或者spa
(将字节流转化成结构体)指针
msg_header_t msgRecved;内存
num = data_recv(fd,(void *)buf,sizeof(msg_header_t));编译器
memcpy(&msgRecved,buf,sizeof(msg_header_t));编译
常常须要在程序中将远程传来的字节流进行结构化,或者将结构化的数据变成字节流传给远程主机。变量
在C/C++程序中,结构化数据一般用结构体来组织,结构体也可以方便的转换为字节流,所以结构化的数据传输本不应成为问题,序列化
但在VC或GCC的默认设置下编译出的程序,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结构体的对齐。 二进制
结构体的对齐是编译器为加快程序运行,在结构体中填入一些空白字节,是的结构体成员按必定规则对齐。
例如结构:
struct MyStruct
{
char a;
int b;
};
按通常计算其类洗过那大小应为5个字节,但在上述编译器默认设置下,使用sizeof计算出的结构体类型大小为8个字节,由于编译器在该结构的第一个成员后填入了3个字节来保持成员的对齐。这样,在序列化字节流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该结构类型的变量指针直接转化成char *或者使用memcpy得出的字节流即为8个字节而非5个字节。通常状况下,传输规约只定义有效字节,于是上述方式产生的字节流中3个字节将不在规约中定义,所以远程主机在解析的时候会产生误解,固然除非远程解析程序采用一样的序列化方式和一样的结构对齐设置,而这在某些状况下难以保证。因此,在结构的序列化过程当中,必须仅处理有效字节,使得字节流符合规约定义。
多余字节的产生缘由在于编译器对结构体成员对齐字节数的设置的不一样,VC和GCC(MinGW)的默认设置为8字节对齐,因此须要改变其默认的对齐字节数为按单字节对齐,便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方法是在代码头中加入:
#pragma pack(1)便可。
此后使用sizeof计算出的结构体大小即为各成员大小的总和。这在按既定规约编写网络二进制数据传输程序时须要注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