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统是一个开源的、可自由定制的移动系统,可是绝对自由也意味着更加混乱。Android第三方定制形成Google没法对其进行控制,加上第三方应用无节制的耗费系统资源,直接后果就是Android手机各类卡顿和耗电。
为解决这一弊病,Android也作过多种尝试:
2012,谷歌在I/O大会上发布了Android4.1 (
Jelly Bean),推出黄油计划,主要是经过GPU绘图来提升系统的流畅性。虽而后面Android的体验有所改善,可是相比iOS和WP仍是可望不可即。
2013,谷歌在I/O大会上发布了Android4.4 (
KitKat),加上了ART的预编译技术,以空间换时间,提高用户体验,可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015,Android M终于出来了,这一次谷歌彷佛明白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第三方应用下手,经过限制第三方应用在后台的活跃来下降系统内存的消耗,加上Android5.0完全放弃
Dalvik,应用只能以ART模式运行,因此此次的性能提高值得咱们期待。
Android M的Doze 机制,也就是如今你们讨论比较多的 “墓碑机制”,可是Android自己是一个开源开发的多任务系统,因此彻底的墓碑机制并不适合Android系统,Android使用的叫作 “活埋机制”,
即:
Android M对于一些非社交(或者说是黑名单)的APP采用无视的方式,屏蔽网络,唤醒和定时任务也被忽略或推迟。固然,这些APP能够继续在后台运行,可是啥也干不了。并且Doze模式启动条件也比较苛刻,首先须要一个小时的等待期,在屏幕关闭半小时后开始进行『大幅度运动监测』,接下来半小时内无大幅度运动才会进入Doze模式。
Doze模式不会强制杀死应用,而是增强了后台唤醒的管制,但时白天并不会起太大的做用,在长时间待机状态的晚上才是Doze模式发挥做用的时候。因此Android M的Doze模式并非墓碑机制,下面也解释一下“墓碑机制”:
“墓碑机制”通俗的讲就是伪多任务,当一个应用被切换到后台时,系统就会自动杀死,并把该应用切换后台时的状态自动记录,当再切换回来时呈现的是杀死应用时的瞬间状态,系统会把应用还原成被杀死前的状态,就好像它历来没被杀死过同样,虽然应用从新读取速度比从新启动速度快不了多少,可是能够经过系统动画进行视觉弥补,让你们察觉不到。而Android应用即使是切换到后台也会照样运行联网,系统不会有限制。
因为Android特性,因此这种模式不能彻底适应Android系统,不然Android的消息推送将会瘫痪,虽然Google提供了GCM的云服务,可是在中国这个服务是一种彻底蛋疼的状态。而第三方定制系统是否能接受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指望Google早点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