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网络
2.spa
试说明何为域名、IP地址和MAC地址?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计算机网络
IP地址:IP地址也能够称为Internet地址,用来标识Internet上每台计算机一个位于的逻辑地址。人们给Internet中每台主机分配了一个专门的地址,称为IP地址。翻译
域名:是由一串用点分隔的名字组成的Internet上某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组的名称,用于在数据传输时标识计算机的电子方位(有时也指地理位置)。资源
物理地址(MAC:路由
一般是指网卡的物理地址,也就是MAC地址。每一个网卡芯片都有一个惟一的MAC地址,MAC地址是12位的16进制数,一般都写成2个一组。get
关系:IP地址是人为规定的一串数字,它能够在网卡的属性设置中与网卡对应上。也就是IP绑定了物理地址。域名是为了替代很差记忆的IP地址而起的别名,域名还得绑定在IP域名
3.什么是网络协议?它在网络中的做用是什么? io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创建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做用:①保证网络中的计算机相互联接;②保证网络中的计算机正确交换信息。
4.以太网交换机工做过程:交换机经过MAC地址来转发数据的。当链接交换机的两个用户同时发送数据时,交换机先查看交换机的交换机表,里面有记录端口和MAC地址的映射。 交换机分割冲突域,每一个端口独立成一个冲突域。每一个端口若是有大量数据发送,则端 口会先将收到的等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到寄存器中,在轮到发送时再发送出去。
5.DHCP : DHCP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的缩写,它是TCP/IP协议中的一种,主要是用来给网络客户机分配动态的IP地址。这些被分配的IP地址都是DHCP服务器预先保留的一个由多个地址组成的地址集,而且它们通常是一段连续的地址。
6.TCP/IP协议
TCP协议:主要用来管理网络通讯的质量,保证网络传输中不发生错误。
IP协议:主要用来为网络传输提供通讯地址,保证准确地找到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7.VLAN : 是一个可以跨越多重物理区域的逻辑的广播域,能按照分工的不一样或部门的不
同组织VLAN而不须要考虑使用者的实际位置,不一样VLAN之间的流量是被隔离的。
8.
交换机转发信息的方法有哪几种,分析其优缺点。
①直接交换
优势:延迟时间短。
缺点:缺少差错检测能力,不支持不一样输入/输出速率端口之间的数据转发。
②存储转发交换
优势:具备差错检测能力并能支持不一样输入/输出速率端口之间的数据转发
缺点:交换延迟时间较长
③改进的直接交换
优势:对于短数据来讲,交换延迟与直接交换方式比较接近。
缺点:对于长数据来讲,因为它只对数据前部的主要字段进行差错检测,交换延迟将会减小。
9.划分VLAN的方法:
1.根据端口来划分
VLAN 利用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成员。被设定的端口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例如,一个交换机的1,2,3,4,5端口被定义为虚拟网AAA,同一交换机的6,7,8端口组成虚拟网BBB。这样作容许各端口之间的通信,并容许共享型网络的升级。
2.根据MAC地址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一个主机的MAC地址来划分,即对每一个MAC地址的主机都配置它属于哪一个组。这种划分VLAN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即从一个交换机换到其余的交换机时,VLAN不用从新配置,因此,能够认为这种根据MAC地址的划分方法是基于用户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初始化时,全部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若是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的话,配置是很是累的。并且这种划分的方法也致使了交换机执行效率的下降,由于在每个交换机的端口均可能存在不少个VLAN组的成员,这样就没法限制广播包了。另外,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讲,他们的网卡可能常常更换,这样,VLAN就必须不停地配置。
3.根据网络层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一个主机的网络层地址或协议类型(若是支持多协议)划分的,虽然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网络地址,好比IP地址,但它不是路由,与网络层的路由毫无关系。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用户的物理位置改变了,不须要从新配置所属的VLAN,并且能够根据协议类型来划分VLAN,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讲很重要,还有,这种方法不须要附加的帧标签来识别VLAN,这样能够减小网络的通讯量。
4.根据IP组播划分VLAN
IP 组播实际上也是一种VLAN的定义,即认为一个组播组就是一个VLAN,这种划分的方法将VLAN扩大到了广域网,所以这种方法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并且也很容易经过路由器进行扩展,固然这种方法不适合局域网,主要是效率不高。
10.
数据交换技术:连续数据单元经过节点时的转发方式。交换:数据在节点进出过程。
数据包:数据的传输过程变成了一个一个数据单位在网络节点一进一出的交换过程。一般将这个数据单位叫作数据包。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等高层协议将传输单位定义为--报文;传输层--报文或数据报;网络层--分组;链路层--帧。
三种交换策略:
1)电路交换:只用于这两个节点间的通讯。两节点间的线路将一直保持到其中一方终止通讯。优:快速。适用于不容许传输延迟的状况。缺:因为网络线是专用的,因此其余路由不能使用。和电话通话同样,通讯双方必须同时参与。
2)报文交换:只是当一方有信息须要传送时,网络临时创建路由传递报文,本次信息传送完毕,路由释放。而且报文被每一个通过的节点存储起来。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能够存储起来等待取用。优:路由是非专用的,完成一个报文传输后,能够当即被从新使用。接收方无须当即接受报文。缺:一般报文须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因为中间节点必须存储报文,因此报文过长也会产生问题。报文尾部仍沿用原先设定的路由,而无论网络情况是否已经改变。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势。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必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一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从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分组交换两种方式:11数据报方式:网络协议将每个分组看成单独的一个报文,对它进行路由选择。22虚电路方式:相似于电路交换,区别:线路不是专用的!即不一样的虚电路能够共享一条公共物理网络线路!
11.
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一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1)路由器能够进行路由转发(就是链接两个不一样网段,为两段作翻译)。
交换机不能够进行路由转发(链接数个相同网段的不一样主机,减小网内冲突,隔离冲突域)。增长网速用的
集线器(HUB)和交换机的功能类似,可是不能隔离冲突域,因此是共享带宽。
2)由于以上,因此路由器不能够转广播包,能够隔离广播域。
3)交换机工做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工做在网络层
(
冲突域(物理分段):链接在同一导线上的全部工做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全部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被认为是共享段。(交换机隔离)
广播域:接收一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路由器隔离、)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链接的协议,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创建链接。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链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创建链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
13.OSI模型和TCP/IP模型异同比较
相同点:
都有相同的五层,这五层功能类似
不一样点:
1)OSI有七层,TCP/IP有五层(有的说是四层)
2)OSI在网络层支持无链接和面向链接的通讯,传输层仅有面向链接的通讯
TCP/IP在网络层仅有无链接的通讯,传输层支持两种传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