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大多以虚拟形式存在于网络上,不少时候用户本身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只有在面对产品和服务的具体使用场景时,经过具象的使用和体验,才会对产品给出基于我的使用过程的相关评价。
因此互联网产品要取得成功会比传统产品更加困难,互联网产品要求企业把“了解用户需求”当成是一项自始至终、相当重要的理念秉承下去。
1、咱们与小白的差别
1. 心理模型差别(实现模型与心理模型)
从认知模型来区分,能够大体分为实现模型、表现模型、心理模型。
- 实现模型:产品是如何工做的。
- 表现模型:经过设计来让用户认为产品是怎样工做的。
- 心理模型:用户认为产品是如何工做的。带有片面性,可是符合普通群众的认知。
咱们都知道,作产品必需要按实现模型来进行设定,但并非这样作就够了。咱们必须在作的过程当中,不断以用户心理模型来反推设计的合理性和用户接受度。
然而对于产品的长期的设定和构想,致使产品设计的心理模型已经慢慢趋同于实现模型,这一点是变小白难的根源。
2. 事件处理差别(记忆与直觉)
咱们作产品都是带着脑子作事的,咱们对本身设定的产品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咱们体验产品的时候,会过于依赖记忆去帮助完成体验目标。天然而然就会以为咱们的产品多简单、多顺畅啊,这个时候你的左右大脑同时在工做。事半功倍啊~
但是用户并不这么认为。他并不知道你设定的内在逻辑。若是没法从眼睛和直觉,甚至以往经验来判断如何进行,他就会呆在原地……他们习惯直接用右脑来作判断(非专业型用户)。
这种差别也是很是棘手的,有些产品经理干脆说“大家设计师来看看把,我已经麻木了”。
3. 容忍度差别(孩子与工具)
产品就像你的孩子同样,它长成了你想要的样子,它的性格由你决定等等。而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出于对他的爱,多等他成长一次、再一次、还一次。你会在某些事情上宽容处理。
可用户不同,对用户而言你的孩子只是他的一个工具,不行就得换。
用户最缺的就是耐性,他们会在完不成本身目标的时候,使劲地戳它,会在心情不爽的时候骂它,会在别人面前指责它,而后把他丢到一个角落冷落它……
你知道乔布斯的坏脾气吧,也许这是他成功的又一秘诀吧。就像《小猪佩奇》中猪爸爸所说:“若是你要学会跳泥坑,就得学会想泥坑同样思考”。
了解与目标的差别,能让咱们更好地在变身过程当中审视本身的变身状况。可是变身须要不断地实践才能让本身真正拥有随时变身的能力。
那咱们该如何锻炼
2、如何一秒变小白
“成为用户”是互联网企业想要取得成功的大道至简的秘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每天使用本身的产品。只是,不多有团队可以日复一日地真正作到位。
由于大多数产品人更沉醉于如何把产品按照本身的想象作出来,把本身的意愿强加在用户身上,陷入了“我认为用户须要……”的黑洞,从而不自觉地忽视了用户看待这个产品的真实态度,最终致使产品的失败。
1. 先了解变身对象
变身以前,先要肯定本身的变身对象。变错了比不变还糟糕。若是你想演一个精神病人,你拉个乞丐研究半天,你再努力也于事无补。
那么咱们要作的就是——画出咱们产品的用户画像,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与他们相似的人群,试着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
有人说,为何要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
由于他们无法告诉你他的习惯和思惟方式,要获得真实的答案,只能经过对结果的观察,本身去推断和延伸。
在不少员工入职的第一天,腾讯会把他们安排到客服部门去接听咨询电话,目的就是要员工经过接触不一样的问题来了解,本身即将面对的用户群有多么复杂,而这种复杂性,绝对不是产品人在眼前和周边的生活中能够遇到的。
腾讯客服常常会面对一些很“小白”的问题,好比:
“浏览器是什么”APP是什么?“我该点哪里”,“在哪里改密码”,“怎么付款呢”,“我没有银行卡怎么办”,“我家没有wifi”,“个人流量只有30M” ……
“小白”并非贬义词,这是互联网产品团队称呼那些对互联网知之甚少的使用者,或者一些互联网初级用户的“昵称”。
所谓“小白定律”,即如今的互联网行业,特别是无线互联网行业,若是不能知足“小白”级别用户可以轻易使用产品的诉求,捕获他们的心里,就很难取得成功。
事实上,即使高端用户,对产品和服务也有懒惰的趋向,更愿意采用简单、直接的思路去使用产品。“傻瓜”相机曾经风靡一时,就是这个道理。
因而,对产品人的要求也就从“成为用户”,变成了“成为小白”。
张小龙曾经说:“乔布斯能够1秒钟变成小白。”
他的意思是指乔布斯
能够瞬间让本身站在“小白”的视角上去看待一款产品,因此才让苹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专业,有时候反而成为产品人的思惟束缚。只有那些可以迅速成为“小白”的互联网经理,才是优秀的人才。
2. 放空自我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作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
把目标聚焦在目标用户的身上,他是怎样的人?他在什么环境里?他的处境是怎样的?他记性好吗?他是否是有些生气了?他……
从体验产品开始,你已经再也不是你,不是产品,不懂逻辑,不知道什么设计原理,只知道:
我正在工厂做业,四周的机器轰轰隆隆直响,我正在对设备进行检测。这个时候有人@了我,我极不情愿地脱下手套,点开应用。原来是老总发来一段语音,我将手机贴在耳边,怎么也听不清里面到底说了些什么。“我该怎么办?”我头都要炸了……
这个时候必须掩盖本身心里的声音“看,长按,选择语音转文字”“对对对,那三个点,点进去就有音量加强功能”。
咱们能够这样来作:
- 只去理解和感觉你眼睛看到的/听到的
- 扫视,而不是细读
- 不要思考
- 不要记忆
3. 从变身对象角度看问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理心(Empathy),又叫作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可以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觉,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同理心主要体如今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心理层面。
互联网产品人在作产品的时候,也须要有一颗同理心,主动理解用户的诉求、理解他们的处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帮助解决问题。
摆脱“为本身作产品”的“上帝心态”,作到和用户感同身受。进而经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把控,实现对产品设计的精准拿捏,知足用户在生活、社交、娱乐过程当中所须要的功能、特性、服务,提供直击用户心里的产品功能。
若是我是他,我知道我须要的功能在哪吗?
若是我是他,我知道如今该怎么继续吗?
若是我是他,我还有分享的欲望吗?
“这个时候半天没反应,确定是卡死了”
“啊!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我前面点的什么来着?”浏览器
“什么鬼破玩意儿,输入个号码都这么困难”微信
“我好笨哦,为何我老是学不会XXX”网络
“怎么总也出不来?算了吧”函数
腾讯“电脑管家”团队曾经作过一个关于“视频进度条的速度给用户带来的感受”的精细化研究。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进度条显示速度不一样时,对于用户心理形成的影响也不一样。通常互联网产品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让进度条真实地反映出进度情况。但“电脑管家”团队想得更远,他们但愿经过优化进度条的显示速度,让用户在等待中不会感到特别着急。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查阅资料,“电脑管家”团队发现下图中的A方案(先慢后快,特别是在最后逐渐加速)的指数函数速度曲线,会让用户以为时间过的很快,最大程度地减小焦虑感。
经过同理心与用户创建深入的联系,站在用户的角度为他们解决细微的问题,才使得腾讯的产品可以提供出很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市场。
4. 让变身成为一种习惯
其实用以上三个步骤,已经能够开始变小白了。
但是,变小白是须要不断地培养才能内化成为一种能力。偶尔变一变,是很难让咱们在须要的时候立刻进入状态的。
那咱们怎么练习呢?
答案是:从生活中下手,常常为本身建立第二个身份。
当咱们使用每个产品的时候(真正用户身份),咱们仔细聆听本身此时做为用户的感觉;同时,咱们根据产品的设计,推导产品的实际工做原理;而后让这两种身份的观点融洽起来(就算相斥,也要能同时接纳);最后,试着快速地以其中任意一种身份来看待这个产品。
比较好的练习产品:母婴类、老年类、B端产品,这种参与角色较为丰富的产品,多角色的切换更加考验咱们的感知能力。
3、走在用户前面
马化腾曾经说过:
“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愈来愈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心。美国阅后即焚的Snapchat很是火,12-18岁的女生特别喜欢玩,但我本身用起来却以为没什么意思。多是我在这个行业里过久了,变得不接地气了,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喜欢什么了,这是我以为最可怕的。天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忧就是不知道之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他认为,无论QQ仍是微信,没人敢保证一个产品、一项服务能够永久不变。
他还以Facebook举例说明,人性自己就是喜欢更新的,即便企业什么错都没有,但“年龄”老了就是最大的错。这种思想和常理的商业想法不同,但也透露出一个事实,做为互联网产品,若是但愿保持日久常新的状态,就要始终保证被主流的用户群体所喜欢。
要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不只须要懂得用户,更须要超越用户,比用户更懂用户。
一、永远不要觉得本身已经很懂用户了
“微信”最吸引用户的一个功能究竟是能免费发短信、发图片,仍是能够直接语音留言?“微信”团队,甚至张小龙都曾一度在这几个选项中寻找答案。
然而,在一次聚会上,张小龙告诉几位女生“微信”具有上述的功能,并尝试请她们在本身的手机上装微信时,得到的回应倒是不太感冒。
张小龙并不甘心,因而现场给她们演示了“微信”的不少功能,直到介绍“摇一摇”功能时,他告诉女生们能够用这个功能看到附近的美女帅哥,而且能够直接打招呼。这时女生们当即双眼放光,感到很是好奇,并火烧眉毛地安装了微信。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了张小龙的意料。
回想当初“微信”计划引入“摇一摇”功能时,还曾有不少人,包括一些产品经理担忧女性用户会由于受到骚扰而拒绝安装。但在后来的灰度测试阶段,经过与女性用户实际沟通后“微信”团队得知,女性用户大多没有由于受到打扰而表现出反感,相反她们还会在私底下比较收到“打招呼”的数量。
因此,若是只停留在“懂得用户”的阶段,微信团队可能会取消“摇一摇”功能。可是经过更深层次地“超越用户”,他们找到了那些连用户本身都不清楚的诉求。例如,攀比意识让女性用户乐于竞相经过“摇一摇”来展现本身的魅力值等,使得“微信”最终占领了市场。
固然,微信在用户隐私方面也竭尽全力地打磨蟾皮,一步步消除掉女性用户被骚扰到的顾虑。
可见,即使以“洞察用户”为口号的腾讯,也不敢轻易说本身已经很了解用户了。他们主观上认为“帮用户省钱”的这一卖点,实际上并不能让主流用户买帐,由于这些被省下的费用对主流用户来讲并无多值得在意。
反而是强烈的存在感、舒畅的体验这些直击用户心里深层次的“需求动机”获得了知足,才会持久的将眼光锁定到产品之上。
二、用最深层次的需求吸引用户
“游戏公会”是一种虚拟社会型游戏社群组织,里面有着严格的管控制度和层次划分。但游戏公会不是福利机构,如何经过吸引会员自愿消费而盈利,才是游戏公会存在的根本目的。
经过对会员心中最深层次需求的探索和思考,公会里面用来标志身份、体现出存在感的“马甲”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等级越高的“马甲”,得到的权利和收到的关注便越多。
为了体现本身的存在感,实如今现实世界中很难知足的“被聚焦”欲望,不少会员会主动购买这些公会里面的虚名,并给主播或知名团队送礼物,以此来扩大本身的知名度,得到更好的身份标识,进而体现出本身的优越感。例如,每次本身进入房间,会有奏乐和欢迎词,全部会员的屏幕上也会有一辆跑车驶过,很是之拉风。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些消费是很无厘头的。但在公会中,由于你们都在买花、送礼物、刷声望,这种行为便成为了一种很普适的价值观,已经不存在正确与否的争论了。没人会考虑本身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反而只会用本身的努力,沿着这种价值观标示出的最有价值的方向去走。
经过亲身实践去懂得用户,而后洞察到用户的心理需求,最后直击用户的心里,作到比用户还懂用户,知足用户最深层次的心里需求的同时,也就成就了本身伟大的产品。
题目:化身小白,吐槽一下本身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