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cat 请求处理流程分析(基于nio)

 

 

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说下bionio的区别apache

这里我以电话客服的状况来解释tomcat

bio服务器

一个客户对应一个客服,网络

假如客户比较麻烦,中途不挂电话,或者去作其余事情了,而客服资源会被一直占用socket

致使的后果是系统处理能力大大下降性能

 

Nio网络传输协议

中间加入了一个协调员,假如遇到比较麻烦的用户,请求能够先到协调员这里,当用户准备好之后,在转接给客服。spa

 

那这两种方式有啥区别呢?.net

理论上来讲,若是是彻底没有网络延迟,阻塞的状况下,其实这二者的性能差很少。线程

可是实际状况下,服务器根本没法肯定客户端的网络状况,因此,通常不使用bio

 

Tomcat处理请求核心流程图

Acceptor Acceptor的做用是控制与tomcat创建链接的数量,但Acceptor只负责创建链接
接收socket线程,这里虽然是基于NIO的connector,可是在接收socket方面仍是传统的serverSocket.accept()方式,得到SocketChannel对象,而后封装在一个tomcat的实现类org.apache.tomcat.util.net.NioChannel对象中。而后将NioChannel对象封装在一个PollerEvent对象中,并将PollerEvent对象压入一个队列中里。这是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Acceptor与Poller线程之间经过queue通讯,Acceptor是生产者,Poller是消费者。 

Poller socket内容的读写
Poller线程中维护了一个Selector对象,NIO就是基于Selector来完成逻辑的。
Poller是NIO实现的主要线程。首先做为消费者,从队列中取出PollerEvent对象,而后将此对象中的channel以OP_READ事件注册到Selector中,而后Selector执行select操做,遍历出能够读数据的socket,并从Worker线程池中拿到可用的Worker线程,而后将socket传递给Worker。个过程是典型的NIO实现。 

Worker (执行相关业务逻辑)
Worker线程拿到Poller传过来的socket后,将socket封装在SocketProcessor对象中。而后从Http11ConnectionHandler中取出Http11NioProcessor对象,从Http11NioProcessor中调用CoyoteAdapter的逻辑,跟BIO实现同样。在Worker线程中,会完成从socket中读取http request,解析成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分派到相应的servlet并完成逻辑,而后将response经过socket发回client。

 

核心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可选值

参数解释

protocol

HTTP/1.1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

网络传输协议 bio

Nio

maxThreads

 

工做线程的最大线程数

minSpareThreads

 

工做线程的最小线程

connectionTimeout

 

链接超时(当请求数量超过了

maxConnections,系统会继续接收链接但不会超过acceptCount的值 )

acceptCount

 

等待队列的长度

acceptorThreadCount

 

Acceptor线程数量

maxConnections

 

最大链接数

pollerThreadCount

 

Poller线程数量(nio独有)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