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开源活动应该怎么搞?

今天参加了Fedora 18 Release Pary,本人做为演讲者也参与其中。总的来讲,此次算是很是成功的一次开源活动了,Fedora-zh举办这样的活动经验不如Ubuntu-cn,可是其最终结果却很是不错。 固然,活动中也有不少小BUG出现,无伤大雅,毕竟Fedora-zh组织活动经验比较少,不免会有些疏漏。本人近几年参加或者参与组织的开源活动也不少了,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亮点,在此逐一列出,不作细致分析,供各位开源活动组织者参考。

国内开源活动现状

目前国内的开源活动有这样一些问题,既有中国人组织的活动也有老外主导的(好比BLUG)的活动,这里截取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不是吐槽,只是让你们一块儿来讨论。
  • 活动形式单调:这是比较广泛的状况,所谓Party最后每每变成像听课同样听讲座,听各类经验分享特性介绍,之前在北京GNOME用户组的邮件列表里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
  • 组织形式松散:好比工做人员(STAFF)和志愿者每每混在参加活动的人中间,听众遇到问题求助无门。或者须要哪些工做人员前期没有准备和协商,致使临时不少关键职位人手缺失。
  • 宣传缺少创新:开源活动比较小众,因此不少就在小众圈子里宣传,实际上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越是小众的就应该越去影响大众,进而提高知名度。外加宣传推广形式太过单一,致使有时活动应者寥寥。
  • 细节考虑不周:好比路标引导,活动地点的选择,活动签到的设置,礼品的准备收集和发放等等诸多细小环节
  • 嘉宾邀请不足:不少有名的技术人员即使是没有Topic,也能够邀请过来,做为一种宣传噱头,这是国内开源活动所没有的。国外好比LinuxCON Euro会邀请Linus Torvalds前去,没有演讲可是却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和带动做用。好比2008年的时候Richard Stallman来北京参加BLUG的活动,当时有很是大的轰动效应,但是之后却没有坚持下来。
  • 社交环节匮乏:不只中国人组织的活动如此,之前的BLUG活动也是缺乏社交活动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毕竟活动的很关键目的就是经过话题带动技术交流。
  • 特点不够突出:参加完就忘记了,短期集中参加的多,好几个活动情形甚至能混淆在一块儿,只能靠得到的礼品来区分了。突出举办社区的特点既会吸引人,更会参加者意犹未尽进而拓展用户群体,这也就是BLUG前期可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引入的西方聚会方式。
有些人会说这些都是钱的问题,我想说,以上所列都和钱多钱少无关,没有那心思,再多的钱也白搭,有钱也白白浪费!

值得推崇的亮点

这里并非说组织的开源活动就很差,其实不少时候亮点仍是不少的。近几年我印象比较深入的有2010年软件自由日活动(GNOME用户组和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Ubuntu 11.04 Release Party(帝都站)还有2011年5月的GNOME3 Lanch Party,2011年火狐开发者大会,2012年GNOME Asia(香港)。这些活动印象深入很重要因素在于,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或者匠心独到的设计,抑或是将心比心的细致安排,又或者是层次分明的活动编排,还有大范围的宣传与推广。下面一一列举我比较推崇的几个活动亮点,也为其余活动举办提供思路:
  • 大范围高强度宣传攻势。2010年软件自由日活动有GNOME用户组于北京师范大学内举办,采用传统的演讲式方式。可是前期在各大论坛以及ChinaUnix和51CTO甚至豆瓣上的宣传很是多,在活动前两周宣传攻势达到顶峰,所以当时会场来了至少200人,还有站着的几十人,空前火爆。
  • 传统之上的形式创新。北京GNOME用户组大型活动,好比SFD或者Launch Party上会加入一个Show Time的环节,有展现硬件的,好比跑在平板上的GNOME3,还有开源音乐演奏,或者播放视频等等。更有甚者在GNOME3 Launch Party上出现了一段弗拉门戈舞表演,将当时的气氛推向高潮。当时在会场外还搭建有展台,能够很是好的展现开源的产品或者留给赞助商。Show Time既是一个活动宣传同时也是社交的时间,一举多得。
  • 贴心的活动细节:2011年Ubuntu 11.04 Release Party在北京邮电大学举办,当时组织的北邮开源协会不只印刷了大量巨幅海报在校园张贴(不少就帖子树上),同时海报下面有贴心的指引到会场的标志。签到的时候除了发放Live CD和贴纸,还会发放一小条贴纸,上面填上名字帖在身上方便交流,同时会人手一张活动流程单(相似音乐会上的曲目表),贴心的考虑让那次的活动异常成功——最关键的是吸引了不少妹纸前来。
  • 场地选到餐馆去:这是BLUG的月度聚会的一大亮点。每个月BLUG的聚会都会选择到餐馆去(目前是加州开源餐吧)举行,而不是到大学教室。这样的一大好处就是即使是安排传统演讲,也没有演讲的那种正襟危坐的感受,你们吃吃喝喝快快乐乐,其乐融融,气氛比较轻松。即使是举办一年一度的SFD活动也是在餐吧或酒吧举办,开心也舒心。

进一步思考

我的以为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缘由有以下一些:
  • 经费利用效率不高。不能光用“经费不足”来归纳,毕竟什么叫作“经费充足”这是无法界定的。我只想说有心人组织活动,即便没什么经费也依然能够搞的有声有色。
  • 大学社团经验不足,各个大学社团里的学生多以大1、大二的学生为主,刚上大学缺少人际交流经验,难以胜任这种活动的组织任务。而已经工做的人则在大学时候缺乏这种历练,也难以组织起像样的活动。
  • 社区自身定位不明。大多数开源社区对本身的技术定位比较准确,反而对自身发展定位不许,好比瞄准什么受众?什么组织形式的架构?须要什么样的人才?作好定位就能够达到社区的特点化,能够很好的宣传自身,吸引特定的成员,也就能够在活动上搞得更加有自身特色。有句话说的好:人家接受你,不是由于你和他们相同,而是由于你和他们不一样。
  • 活动的意义和定位不清。与上一个说的差很少,但仅限在活动自己,不少社区对当次活动的初始定位就不许。不明白活动的意义,以及拟定恰当的宣传方略,设计合适的活动流程。这样结果不免有杂乱无章,像一锅东北乱炖(还不如东北乱炖好吃)。
  • 社区成员素质有待提升。这里所谓的“素质”是个综合因素,不只仅是技术考量。不过话说一个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其技术水准也不会过高。成员素质比较高的社区,你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精诚协做,共同配合搞好一次社区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稍有遗憾也经常会很是容易解决。
  • 国情因素和国民固有弱点。这也是不可小觑的问题,国情问题好比无处不在的墙和无处不在的敏感性,还有国人的好大喜功,都是影响最后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我想到的一些点子

随便想出来的一些点子,有的已经试过有效,有的还没尝试。
  • 活动以后公布活动照片、视频,利用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社区,增大社区影响力。达到“余音绕梁,袅袅不息”的效果。此次Fedora-zh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发布活动报告,附有照片,结果引起的效果很是好。
  • 印制各类形式记念品,体现价值。这固然须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可是剩余的能够开网店售卖,进而能够印制更多的记念品。
  • 适度照顾小白用户,最好有基本介绍性质的文字,或者相似“Getting Start” 这样的新手入门指南。
  • 你们都想进高校,有时候影响高校学生比直接进去强,发挥社区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优点***和影响学生,不须要直接进学校。
  • 经过活动展现一种文化,一种属于开源社区的文化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BLUG的Coding for fun活动能吸引不少人参加,也是由于当时的活动气氛。
总之,一句话——活动组织须要用心、专心、将心比心!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