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最近的想法和 Thoughtworks 的 Offer

最近笔者一直没有记录博客,缘由是由于卷入了面试,离职,谈判,思考等一系列事件中。不过能够先说明一下的是, 笔者最后仍是拒绝了 Thoughtworks 的 Offer,继续留在目前的公司。html

去年毕业后,笔者从博客园展转来到了上海的一家医疗AI公司,从事的依然是后端的工做。因为一开始公司在新产品线上的准备不足,这包括对开发者和开发计划的准备等,在前期的时候,笔者协助主管负责了部分基础架构方面的工做,好比缓存层,日志层,鉴权和测试等等。等以后几个月部门状况慢慢改观后,又投入了紧锣密鼓的开发工做当中。面试

老实说,从那时候开始,这份工做看起来便不是很是有趣了。虽然用的技术也属前沿(可能并不主流),ASP.NET Core + Angular 的先后端分离架构,GitHub + Jenkins 的 Auto CI 系统,Docker Compose 的 Manual CD 系统等等,可是等你尝了个技术的新鲜后(老实说也不新鲜),反复的业务迭代和不规范的敏捷开发流程仍然会让你备受折磨。更重要的是,开发部门对外没有一个技术上的话事人——技术人员崇尚扁平,可是毫不能是小圈子中的扁平。编程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会让一些人不可接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半年多),笔者基本没有输出过除工做以外的成果,博客也好,开源项目也好。有工做的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虽然历来没有放弃学习和技术成长,可是或多或少放弃了和更多人交流的欲望。后端

负面情绪的积累是一方面,这个过程当中笔者也直接向上反馈了一些问题,也都获得了解决,状况慢慢地往好的方向发展。在终于完成了新的 Sprint 迭代后,笔者也被调到了公司新成立的基础架构组,和笔者一直很佩服的 CTO 一块儿共事。缓存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笔者收到了 Thoughtworks 的面试邀请。架构

粗粗了解 Thoughtworks 的人大概都是由于 Martin Fowler ,著名的《重构》一书的做者。本人也不例外。只是后面在不一样的途径上了解到 TW 的更多信息后,就彻底是从组织的角度喜欢上了它。这些途径包括知乎的官方 PR,如机构号(笔者也都认真地把文章看了下来);每一年两次的技术雷达,让它和普通的技术咨询公司也有了区别(技术服务即外包,这应该是不少人黑的点,见仁见智);一些搜的到员工高认同度,搜不到的与内部员工的交流(也是由于内推结缘,虽然被 HR 抢先了,不过彼此仍然有友好的交流)等等。甚至于在近期的一篇博客里,笔者也狠狠地夸了下 Thoughtworks。技术的包容性和丰富性,管理的扁平化,不一样于通常组织的发展理念,都是吸引个人地方。前后端分离

因此后面的事情基本也就知道了。HR邮件 -> 简历 -> 电话面试 -> 难度适中的 Homework -> 结对编程 -> 技术面试 -> 公司文化面,不算复杂的流程,可是很切合 TW 的气质。老实说当时笔者并无很强烈的换工做的意愿,因此从头至尾都没有准备过,加上那几天感冒挺严重的,整我的都有点浑浑噩噩。一直到最后一轮文化面,和 MaXu 老师谈了蛮久,也都是随性而言,一来一往都挺有趣的,可能也是在时候才发现,TW 如此适合笔者,笔者也十分地适合 TW(毕竟被马老师“夸赞”了回答都很“标准答案”)。运维

面试的流程很慢,可是通知很快。次日,笔者就收到了 HR 的通知,待遇,工做要求也都肯定了下来。而后在以后的一周里,即是申请离职 -> 公司 HR 挽留 -> 部门领导交流 -> 技术负责人交流 -> XX交流(笔者算是公司内较早的员工,CTO 对个人技术也比较承认)。因此尽管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已经坚决了去 TW 的决心,在这么一轮下来后,笔者对目前公司的了解也深刻了不少,而对于留下来以后的将来可以开展的工做也有了更多想法,反复的权衡和纠结,最终的结果即是笔者婉拒了 TW 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 Offer,从新收拾心情,投入到了现公司基础架构组的工做中去。学习

工做内容,工做的行程安排(是否出差),选择深刻某个领域仍是接触不一样领域,职业规划,相处性格等等,确实都是笔者考虑的方面,可是没有多少能够分享的地方。不过对于能从基础的业务开发者,转型成基础架构开发和运维,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件值得知足的事情。之因此如何反复权衡,是由于笔者是真正想从工做中获得满意的感觉,同时也但愿尽本身能力为工做反馈满意的成果。测试

尽管如此,笔者对于 TW 仍然十分向往,对于 Thoughtworks 的 HR Ruby 和马老师也是十分感谢,这些话都是发自心里的,没有多少客气的成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和你真诚地谈论你将来的发展。同时也很感谢公司对个人重视和支持,毕竟有时候我略显尖锐的性格确实会攻击到一些人或者制度。但愿未来还能有机会和 Thoughtworks 有更多的交流,以更成熟的姿态和更全面的能力,而且仍然保持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