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可使用tar来备份。<br><br>
我在FC8上装好了totem, mplayer, audacious, 并搞定了wifi后,我以为该备份一下FC8系统。<br><br>
IBM R31+TP-LINK 310G<br>
Windows XP+FC8<br><br>
备份前在FC8下卸载了Windows分区(NTFS or FAT32),在网上参考了其余兄弟的建议,命令以下:<br>
cd /<br>
tar cvpzf backup.tgz /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backup.tgz --exclude=/mnt <br>
--exclude=/sys --exclude=/media<br><br>
恢复时应该采用(还没有使用):tar xvpfz backup.tgz -C /<br><br>
而后从新建立剔除的目录。<br><br>
另,个人backup.tgz已刻录到DVD+R中,还有FC8 liveCD(32位)光盘以备急需。
做为一个从Windows过渡而来的Linux新手,咱们最担忧也是常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咱们改乱了设置,在本身解决无效的状况下,无奈的重装系统。而更加无奈的是,Linux系统的重装过程十分漫长而艰苦。因此,咱们天然而然的想到了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在Windows下有不少优秀的系统备份与恢复软件,功能十分完备,而在Linux下则要费一番牛劲。Windows下数一数二的备份软件
Ghost2003具备备份LinuxEXT2文件系统的能力,但是,最近4年以来安装的Linux系统大可能是基于EXT3文件系统的,我使用
Ghost2003进行了尝试,即便用EXT2格式备份其实是EXT3格式的文件系统。备份过程比较缓慢,但多少仍是完成了,但是到了恢复的时候就出了
问题。在Ghost2003中,Linux分区(包括多种格式)都是灰色的,没法选中,因此也根本没法进行恢复。
因而我上网查阅了n多网页,结果是推荐使用磁带备份工具tar。这也是一个在各个Linux系统中都含有的归档工具,有如vi同样无处不在。有这等好事岂能不用,下面咱们来看看tar的使用方法。
1,备份,为了简化说明,咱们只提供了系统备份与恢复相关的tar使用方法,具体请查阅manual。此命令与参数用来备份当前文件夹中的全部文件到a.tgz中,备份过程包括子文件夹,备份文件有压缩。
tarczvfa.tgz*
2,恢复,把a.tgz中的文件恢复到当前文件夹,遇到同名文件直接覆盖。
tarxzvfa.tgz
3,查看a.tgz文件中的压缩文件列表。
tartzvfa.tgz
这里所用的扩展名.tgz在Linux系统下不是必须的,可是为了容易识别和适应Windows用户,仍是保留的好。这个扩展名是原来.tar.gz扩展名的缩写,意义是,使用tar进行归档后使用Gzip压缩。
这样就够了么?尚未,同Windows同样,Linux在运行时,不少文件都是打开状态的,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备份和恢复,因此你须要制做一张启动盘。在启动盘下操做,进行备份和恢复。固然,Fedora直接为咱们准备了系统故障修复盘,无需自制。
另外就是选择须要备份的目录和文件,此部分与RHLinuxFedora相关。在/下执行ls-a能够看到根目录系统下的全部文件夹和文件。以下:
...binbootdev
etchomeinitrdliblost found
miscmntoptprocroot
sbinselinuxsystmpusr
var.automount.autofsck
.fonts.cache-1
其中.automount是一个隐藏文件夹,内容为空。.autofsck和.fonts.cache-1是隐藏文件。备份时,有一些文件夹须要排除,由于其中的数据实在是没有用的,或者会引发访问错误或者递归存取。这些文件夹包括以下:
/mnt,这个文件夹下面是挂载的其余分区,通常咱们备份的时候也是备份到此其中的分区,因此,若是包括会引发递归存取,使你的备份文件忽然增大一倍上下。
/proc,这个文件夹是保存着运行时的进程相关信息,没有保存的必要,并且占用200MB以上的空间。
/usr,这个就要看你的我的爱好了。一些专业的安装中,这个文件夹是放在一个专门的只读分区中,占用空间巨大,并且长期运行中并不修改。因此,我我的
认为也就没必要备份了。何况,在个人安装方式中约85%的空间都要被他占去了。若是不备份这个文件夹,个人备份文件就由3.4GB减小到300MB上下,看
了这个数据,我想你本身就有主意是否要备份了。
另外再除去一些空文件夹,个人实际备份列表以下:
binbootdevetchome
librootsbinvar.fonts.cache-1
如今你就能够按照这个列表中的文件夹依次进入,并压缩生成各个.tgz文件,把这些.tgz文件保存起来便可。恢复时也是将这些文件依次复制到各个文件夹,而后解压覆盖源文件便可。
若是你实在不喜欢这种依次备份/恢复的方式,也可使用以下命令备份系统。生成的备份文件为all.tgz。注意,要在/目录下执行
tarczvfall.tgz/bin/*/boot/*/dev/*/etc/*/home/*/lib/*/root/*/sbin/*/var/*.fonts.cache-1
嘿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若是愿意你就要输入这么使人做呕的命令行。固然,恢复的时候就要简单得多了。
tarxzvfall.tgz
固然也是在/文件夹下面了。对于空文件夹,通常不须要理会便可。
个人问题么,包括以下:
1,initrd文件夹里面是什么东东啊,为何在系统运行时有内容,而在另外一个Linux系统下访问时,倒是空文件夹?
2,tmp是一个临时文件夹,我没有把它包括在个人备份列表中,不知这样会不会有问题?
3,sys文件夹是干什么用的,我即使是在另外一个Linux系统下访问,也没法备份其中的文件。
4,我在备份root文件夹时发现,其中有不少.开头的文件或文件夹,这些都是隐藏的。我备份了之后也没法在备份文件中找到这些文件,请问如何把他们也加入到备份文件中。这些文件中包括小企鹅输入法fcitx的配置文件夹.fcitx。
第一次安装Linux是在一年前的RHLinux8,而真正开始认真学才是最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有点编程功底,理解的比较快,本身也成功的解决过几个问题。而这个系统的备份与恢复问题是一直没有解决的,探索中的一些发现也就写在了上面。
Windows
系统备份能够用ghost工具软件完成,Linux系统不能彻底依赖于ghost工具,一则是ghost自己是有版权的软件,二则
ghost只支持ext二、ext3文件系统的Linux分区,不支持reiserfs、xfs等比较高级的文件系统,ghost自己并不备份mbr,因
此常形成恢复后的系统grub出错的问题。
linux自己自带有着优秀的备份工具,传统如:tar、cpio、dd,新的有:bzip二、afio等。这里介绍两款备份整个Linux系统,相似于ghost的工具:ghost for linux和partition image for linux。
g4l和partition image软件都有光盘映像版。相关网址:www.feyrer.de/g4u/g4l.html 先介绍g4l,放入g4l光盘,启动画面显示: F1 选择核心版本 F2 准备映象 F3 启动 F4 条款说明 g4l要求有一块空闲的硬盘或者分区以保存映象文件,g4l原理是利用dd命令备份硬盘分区信息及存有数据的扇区,空闲的扇区并不被保存。g4l提供了fg4l控制台图形前端,采用ncures GUI库编写,初次用g4l能够用fg4l熟悉操做。 选择一个核心启动进入g4l系统,出现sh#提示符时,输入fg4l命令进入操做界面,或者执行g4l命令,格式以下: g4l FTP服务器IP 映象文件全名 用户名:口令 dhcp 目录 以指定的账号备份linux系统到指定FTP服务器的指定目录下的映象文件。 像:g4l 192.168.0.1 test.lzo user:pass dhcp /img
partition
image软件易用性比g4l好一些,全图形界面,带向导。采用它备份一台安装好的Linux系统,再将映象恢复到其余有着相同硬件配置的电脑上,则能够
快速克隆一套如出一辙的Linux系统。此软件速度上比g4l快,建议使用此款软件做linux系统备份。 多是因为晚上上网的缘由,partition image官方网站一直上不去,没有下载,在此不继续作使用讨论,以屏幕截图来看,此款软件好于g4l。 以上两款软件都要求有FTP服务器,以存放备份映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