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x Conf 2018 参会小结:Weex 的现状和将来

1 月 19 日 weex 团队在杭州开 weex conf。半闭门邀请制,由于我以前的项目里尝试性的接入了 weex ,恰好失业在家有空,就约上冰霜一块儿报名参加了。前端

虽然这次会议规模不大,现场不到百人,可是彷佛是只邀请了项目里有使用过的 weex 的人,现场也不乏腾讯、网易、蘑菇街规模大一些的公司,因此现场讨论的气氛仍是挺好的。下午的演讲都是介绍各自团队在使用 weex 的实践总结,算是让我对 weex 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把我一天下来的感想总结一下。vue

weex 的下一步:重写内核,摆脱 JavaScriptCore 依赖

一份代码,多端运行的思路是逻辑使用 JS 编写,JS 文件动态的同步到本地,以后本地的 JS 引擎执行 JS 的代码,经过调用本地提早注册好的 native 函数实现业务。若是更抽象一步,就是约定一份语法格式(DSL),不一样平台针对这个语法执行响应逻辑。有点像编译的过程,把自定义的字符串解析成本地对应的代码。只是在早期的时候,有现成的 JS 和 JavaScript Core,天然而然的利用现有的完备的技术体系。react

那么现有体系有什么硬伤呢?git

  • JS 环境和 native 环境通讯性能问题程序员

    JS 的 runtime 和本地的 runtime 不一致。两个环境的互相调用仍是有比较明显的性能损失。会上有人提到本地的 GPS 定位持续的传给 JSC,函数响应的过程可能须要几十毫秒。虽然这种持续的函数调用虽然不是常见的场景,可是这个场景突显了这种模式的先天的硬伤。github

  • 对不一样平台 JavaScript Core 的依赖web

    在 iOS 端,weex 使用的是 iOS 自带的 JavaScriptCore framework;安卓端原先用的是 V8 引擎,后来替换成了 JavaScriptCore 。两端的 JS 引擎有着不同的代码,并且 iOS 端的 JSC 是闭源的。若是同一份 JS 代码,两个端运行结果不同,调试起来就很是困难。前端框架

若是用 C++ 写一份本身的内核,两个端就可使用同一个引擎,就能够抹平运行时的不一致,性能也会获得提高。惟一的问题就是这个操做门槛有点高。只能说 weex 的野心让人敬佩。

选择 weex 的理由

支持 web

其实我原本想用“吊打”这个词,毕竟 RN 根本不支持 web。以前在技术会议上看到携程、京东都提到他们打算本身维护一套工具,以支持 RN 的 web 端能力。但是普通小团队都没有这样的研发力量。weex 由于来自自身(淘宝) web 端的需求,因此一开始就支持了三端。虽然 web 端的能力通常,但也仍是能用。这是一个真实的痛点,现场来的不少团队选择 weex 就是由于须要同时支撑 web 端。weex

vue 的加持

前端框架的优劣就不谈了,可是我的喜爱确实不一样。由于现场团队听见有的团队说咱们对 Vue 比较熟,不想再接触 react 那一套,就选择了 weex 。app

阿里已经深深依赖

毕竟 weex 的最初使命就是解决自身的开发效率问题。阿里内部的认同对于这个项目的稳定性影响至观重大。随着 weex 的性能提高,淘宝的双十一会场的几千个页面都是利用 weex 实现的。看来是稳了。

听到飞猪团队的一个分享提到的一个业务场景颇有意思。飞猪有一半的流量来自其余阿里系 app(淘宝等),之前经过 hybrid 的网页实现。可是网页的缺点你们都知道了,加载慢和交互体验差。如今由于其余 app 都带了 weex ,因此约定好一些 module ,能够很是方便的支持其余 app 嵌入自身的业务。

总之,阿里内部对 weex 已经有价值上的认同。好吧,其实我也不是很关心这个,我知道明天 weex 团队不会解散就行了。

最大的瓶颈:社区活跃度

Weex 开发者社区的活跃度对比 RN 能够用惨淡来形容。这种心情大概就是两个开发者若是知道对方用的是 weex 会相视一笑,而后抱头痛哭。

社区不活跃会对技术的使用提升不少门槛。

好比我看到的一件事,weex 移交到 Apache 后,原先 github 上的 repo 就再也不维护了。Apache 上面并无提 issue 的渠道。开发者也广泛对 Apache 经过邮件沟通的方式不太习惯。因此一位开发者使用 weex 碰到问题就不知道去找谁了。某些网站上提问有人回答也是几个月后才有稀松的几个回答。一个技术要普及,门槛就必定要低。不能但愿使用的团队技术都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水准,能本身看源码解决;或者都能有渠道找到阿里的朋友帮忙解决问题。

社区不够活跃,技术的实践资料也就少了。若是用 RN 想要作路由,一搜就能搜到几个解决方案。甚至出版社的纸书,RN 都有好多本。然而搜一下 native 如何往 weex 传值都要找很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要入坑 weex ,社区虽然在变好,可是可能仍是没有主流的框架那样活跃,要作好心理准备。

总结

谁不但愿看到一个中国团队开发的技术方案走向世界舞台呢?

顺便带个 weex 的招聘

淘宝-Weex内核研发技术专家


欢迎关注个人微博:@没故事的卓同窗

掘金博客地址:juejin.im/user/5624c8…

若是想与我有更密切的交流也能够加入个人小密圈:程序员生存指南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