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带你了解字体的基础知识html
如今一般被翻译为「字体」的 Font 在传统印刷界是指特定尺寸、特定字重、字偶间距等信息的一种 Typeface,好比「尺寸 14pt,字重为 Bold 的 Helvetica」就是一个 Font,而这里的 Helvetica 就是它的 Typeface。不过如今 Font 一般再也不包括尺寸了,与铸模的时代不一样,计算机里的字体尺寸能够很轻易的改变。编程
Typeface 的另外一个称呼是 Font family(字族),这个词实际上比 Typeface 更好理解且不容易混淆,能很明显的表达出 Font 是 Font family 的子集的意思,因此在 HTML & CSS 的标准中使用的是 Font family(字族)。简单来讲 「Helvetica」 是一个 Typeface,而指定具体的字重: 「Helvetica Bold」,这就是 Font 了。编辑器
还有一个概念是 Glyph,它表示的是字的某种写法或者说字体的「骨骼」,好比字母 $a$ 和 ɑ 就是 Glyph 不一样,涙 – 泪、強 – 强也是 Glyph 的不一样。字体
而 Font、Typeface 和 Glyph 在中文里的翻译就乱七八糟了,按照国家标准(GB/T 16964)应该是:动画
英文 | 国标 |
---|---|
Font | 字型 |
Typeface | 字体 |
Glyph | 字形 |
然而,在实际使用上字体和字型混乱不堪,经常把 Font 称为字体,而字型和字形更是经常搞反。而经常使用民间称法的是把 Font 称为字体,不用 Typeface 而是使用 Font family 即字体族,再把 Glyph 称为字形或字型。这种称法实际上比标准翻译更加流行。spa
Roman 指的就是衬线体,这个称呼是由于衬线的起源于罗马时期的碑刻。因为一般都把衬线体做为正文字体,因此不少场合下,Roman 就变成了正文字体的代名词。操作系统
而 Italic(意大利体)最先是指意大利使用的一种手写体,然后来 Italic(意大利体)常被用做斜体与正文的罗马体搭配,成为了斜体的代名词。另一种斜体的称呼是 Oblique(单斜体、仿斜体)也被称为 Slanted,这一般是指直接把正文字体作倾斜处理产生的斜体,而 Italic(意大利体) 则是特别设计的与正文相差较大的斜体。翻译
↑ Roman 罗马体设计
↑ 同一字体(Adobe Garamond)的 Italic(意大利斜体)与 Oblique(单斜体)3d
字间距(Spacing)顾名思义是字符间的距离,在实现上就是字符图形外边界框的尺寸和字符在方框中的位置。
↑ 字间距 - 《西文字体》
字偶间距(Kerning)也被称为字距调整,是在字间距的基础上,为实现不一样字偶(一对字符)能够有不一样字间距的调整值。不一样的字母有不一样的外形,因此字体只有一样的字间距是不协调的,好比「AH」间是标准的字间距,而「AV」 因为 $V$ 和 $A$ 的形状,其位置能够重叠,因此须要负字偶间距才能达到协调的外观。字间距和字偶间距都是一个字体的组成部分,而且字偶间距须要为不少字偶准备。
↑ 一套字体中的多个字偶 -《西文字体》
另外有字距的概念就是等宽字体(Monospaced)与比例字体(Proportional)了,比例字体就是上面说的按字符外形设置有不一样字距的字体,这种字体外形协调,可读性好。而等宽字体(Monospaced)是每一个字字间距都相同的字体,其优势是能够很好的控制排版对齐,所以目前编程的代码编辑器一般都会使用等宽字体(Monospaced)最为显示字体。
字重的划分根据不一样字体厂商各有不一样,不一样的字重称呼也能够不同,常见的划分以下:
中文名称 | 英文 | 其余名称 |
---|---|---|
特粗 | Black | |
极粗 | Heavy | Extra-bold |
粗 | Bold | |
中粗 | Semi-bold | Demi-bold |
中等 | Medium | |
常规 | Regular | Normal Roman |
展现 | Display | |
中细 | Semi-light | Demi-light |
细 | Light | |
极细 | Thin | |
特细 | Ultra-Light | Extra-Light |
另外还有窄字体:Condensed、宽体:Expanded、斜体:Italic、Slanted(一般指仿斜体)。
连字(Typographic ligature)也被称为合字,源于手写时的连笔,如「fi」的 i 上一点常与 f 的一钩合并。传统英文印刷常会使用连字,而 1970 年代照相排版流行以后就不多使用连字了,并且因为显示屏的分辨率有限,是否连字差异不大,因此如今不是很流行使用连字。
连字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字体的 PostScript 连字功能,这须要排版或显示软件支持,另外是使用合字字符,如:
字面率、字面、中宫、重心是常见描述中文字体外观特色的属性。字面是相对于字体的外框而言字体实际尺寸的范围,一样字号下不一样字体字面大的实际尺寸会更大。
字面率是字面与外框内尺寸的比值,通常简体中文字体有 92 % 左右的字面率,日文字体汉字一般字面率要高一些,94 %左右,相对而言,日文字体汉字更追求平均和较大的字面率。
中宫是汉字主要结构的大小,相似于英文字体的 $x$ 高度。中宫大小能够用来评判字体的松紧程度,中宫分横向和纵向,不过一般看横向的中宫尺寸就够了。
重心是字体另外一个主要的外观属性,是字体的视觉中心点,通常字体重心是位于中上部分。
汉朝的表明字体。隶书在秦朝就已诞生,不过到汉朝才成为主流,因此也被称为「汉隶」。
隶书笔画粗细变化小、较平直,外形扁平、工整、庄重。讲究「蚕头燕尾」(起笔凝重,结笔轻疾)、「一波三折」(线条运笔变化)。
经常使用字体:汉仪隶书、华文隶书、蒙纳小隶
草书源于汉代初期。
草书源于书写潦草的隶书,主要分为章草、今草、行草、狂草。草书有大量字形的简化、连笔,较难辨认。而且一般有必定倾斜。
经常使用字体:方正大草、方正黄草、叶根友疾风草书、白舟草書、 奔行かな
行书源于东汉时期。
行书发展源于隶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分为「行楷」和「行草」,“行草”较“行楷”笔画更加奔放,更近似草书。相比草书,行书只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笔画的变化,笔画间增长了“游丝”,字形构成基本不变,没有草书那样较显著的简化、连笔和倾斜,能很容易的辨认。
经常使用字体: 华文行楷、汉仪行楷、DF 行書体、王汉宗中行楷、方正硬笔行书、金梅草行書、方正字迹-吕建德行楷
魏碑体是北魏的表明字体。
魏碑体阶与隶书与楷书之间,相比隶书,不像隶书那样粗扁,相比楷书笔画粗细变化又更为明显。独特的特征是撇捺会向两侧伸展,收笔前有明显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稳重中又略显飞扬。
不少时候也会把魏碑体当成楷书的一种。
经常使用字体:华文新魏、方正魏碑、汉仪魏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的表明字体。大致可分为早期的「魏碑」和后期的「唐楷」。
楷书始脱于隶书,没有隶书那么粗扁,笔画带有明显毛笔书写痕迹,「横」依然明显的左低右高。
在常见的中文排版中,楷体有相似西文中 Italic(意大利体)的做用,即宋体做为正文,而楷体做为强调、引用字体。
经常使用字体:华文楷体、方正新楷体、汉仪全唐诗、方正苏新诗柳楷、方正宋刻本秀楷
明朝的表明字体,起源于宋朝。
宋体虽称为宋体,但在宋朝并不流行,反而在明朝更为常见。因为历史缘由在大陆称为宋体,港台和日本则称其为「明朝体」。
宋体始源于宋代的印刷字体,当时以木板做活版印刷,为顺应木的自然纹理,笔画直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有明显衬线),字形方正。因此也被称为「匠人体」。
因为宋体横细竖粗的特征,很适合竖排,而现代排版一般都是横排,因此如今经常使用的宋体笔画横竖笔画对比会比传统宋体略低。
另外因为 Windows 中自带的宋体(中易宋体)12~14 pt 大小时显示的是点阵字体,常有人以宋体代称为点阵字,实际 $2$ 者并不要紧。
↑ 中易宋体 12~14 pt 会显示为点阵字体
经常使用字体:汉仪书宋、游明朝体、小塚明朝 Pro、ヒラギノ明朝、リュウミン(Ryumin Pro)、方正新书宋、方正雅宋、方正宋体、方正新报宋、造字工房刻宋、蒙纳长宋
能够表明宋朝的字体。
仿宋体是仿制南宋临安陈起陈宅书籍铺出版的书籍的字体,于实际兴盛于明朝但被叫作「宋体」的宋体来讲更能表明宋朝的字体风格。在日本直接称其为「宋朝体」。
仿宋实际是有明显楷体风格的印刷体,笔画较直,但不如「宋体」那样彻底直来直去,「横」依然带有楷书的左低右高特征,笔画粗细没有宋体的横细竖粗,而是较为平均。
经常使用字体:方正仿宋、文悦古体仿宋、蒙纳仿宋
清朝的表明字体应该说是楷书,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印刷字体相比宋体有了更多表现笔画的特征。清朝字体的一个特征是中宫广泛较紧凑,不过和其余楷体来讲没有决定性差异,因此「清朝体」的称呼在国内并很少见,反而在日本比较常见。
清朝体有表明性的字体有仿照扬州诗局刊行的《全唐詩》而做的全唐诗字体,还有清朝官刻体,另外还有前些年在平面设计领域用到烂的康熙字典体,不过康熙字典体的流行和清朝体关系不大,主要是由于其扫描古籍录入的斑驳字迹。
经常使用字体:康熙字典体、汉仪全唐诗、弘道軒清朝体、 欣喜堂清朝官刻体、 DF 古籍木蘭 A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表明字体。
黑体便是无衬线的中文字体,没有装饰用的衬线,简化笔画特征,笔画粗细差异极小。也被称为等线体、哥特体(日本叫法)。最先是日本依据西文无衬线体而做的中文无衬线体,后传入中国(吴竹体),最先只是做为粗大的标题字体,因此被称之为黑体。
黑体是目前屏幕显示的首选字体。
经常使用字体:思源黑体(原生 Android 默认字体)、中易黑体、方正兰亭黑、冬青黑体(早期苹果电脑的默认中文字体)、方正等线、方正幼线、方正纤黑、汉仪旗黑(华为手机系统 EMUI 默认字体)、小塚ゴシック、游ゴシック 、信黑體、微軟正黑體 (蒙纳)、微软雅黑体(方正,Windows 系统默认中文字体)、方正悠黑简、メイリオ、苹方(苹果手机系统 iOS 使用的中文字体)
上面是中文字体的主要划分方式,有些字体在其基础上又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
综艺体是黑体的变种,一般用在广告、标题上。字面极大、追求尽可能将空间充满。
经常使用字体:創挙蘭、方正综艺、汉仪综艺、造字工房力黑、造字工房版黑
圆体也是黑体的变种,最先在秀英舎的『活版見本帳』(1914年)中出现,早期流行的圆体是石井丸ゴシック体(1956)。
圆体的特征在于笔划的末端与转角呈圆弧状。所以圆体不但具备黑体清晰易读的优势,并且也予人较柔和的感受。国内更加常见的幼圆体是圆体的一种,是笔画更加细的圆体。
经常使用字体:蒙纳幼圆、DF丸ゴシック体(華康圆体)、あいこフォント、方正圆体、造字工房悦圆
宋黑体是介于宋体和黑体之间,带相似宋体的衬线和黑体笔画特征的字体,和普通的的粗笔画宋体的差异是:粗宋体会有明显的“横细竖粗”的笔画粗细对比,而宋黑体没有。
经常使用字体:方正宋黑、锐字云字库宋黑体
圆宋是基于宋体的变体,至关于圆体之于黑体。在日本被称为“丸明朝体”。相对于圆体,其有宋体的特征:笔画有“横细竖粗”的粗细对比、带有衬线。而相对于宋体其衬线圆滑,虽有宋体的笔画特征但把棱角都作了圆化,字体结构方正,但细节圆润,有马克笔书写的感受。
经常使用字体:丸明オールド、汉仪润圆、方正秉楠圆宋
姚体一般认为是原中华书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于民国时期设计,上海解放日报社高级技工姚志良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改刻的字体。也有说法是姚体跟姚竹天的关系是误传。姚体兴盛于中国大陆的 60、70 年代,被用做报纸标题、宣称标语和招牌的字体。至今仍能在不少城市的车站中见到姚体的站名。
姚体是结合了宋体和黑体特征的字体,通常归类为黑体的变种。其特征是像宋体同样的直线笔画和“横细竖粗”的粗细对比,但没有宋体的衬线,但有明显的喇叭口和笔画出头做为装饰,最明显的莫过于竖长的字形和纵向的笔画走向。
经常使用字体:方正姚体、蒙纳小姚
这个金文体并非指中国古代的金文,而是一个在日本流行的字体,实际上相似于篆书体,其特色是垂直延伸的字形,而且字的下半部分看起被拉长,有相似篆书的笔画曲线。这种字体看起来既有有古典气息,又有现代、神秘的感受,很是多的用在日本科幻、魔法风格的小说、漫画、动画产品产品的标题和海报中。
经常使用字体:华康金文体(DFP金文体)、DFP金文体うめ
## 系统默认字体
微软的网页核心(Web core fonts)字体,是微软在1996年所发起的一个计划,定义了一套基础字体集以供网页显示之用,这些字体是 Windows 中会预置的字体,并且微软提供免费的下载。这些字体直接使用在网页中有很好的通用性。不过这并非 W3C 的标准,因此也不能保证在不一样系统均可用,具体各类字体在不一样操做系统中的支持状况能够参考这个列表:font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