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内容由摹客团队翻译整理,仅供学习交流,摹客iDoc是支持智能标注和切图的产品协做设计神器。git
没有人喜欢等待。github
现在,愈来愈多的优秀iOS应用程序、MacOS工具和网站争相出现,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在用户心中,真正优秀的产品必然是要可以快速响应他们的需求。web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咱们最近发布了一款工具,为iOS应用程序提供用户反馈,不出所料,第一个版本并不完美,加载也会延迟2-3秒。服务器
你猜怎么着?网络
用户觉得这3秒加载延时是一个bug。在实际开发环境中,老是会有诸多问题,网络迟缓,代码不优化,操做时间长或者数据太多等等,所以,App运行的速度很难作到用户指望的那么快。虽然最先期的忠实用户可能会稍有耐心,但绝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当即关闭。app
要是产品界面能够为用户当即提供明确的反馈信息,那结果可能就很不同了。刚才发生的操做是一个bug?仍是只是在等待服务器请求?用户须要等待多长时间?用户为何要等待?less
要弄明白以上问题,不妨一块儿深刻地研究一下吧。为了方便理解,今天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讲解加载动画:dom
有这样一类反馈形式,设计师使用进度条,加载指示器,预加载器或旋转器等来告知用户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或者加载了什么,从而减小用户心理焦虑。工具
这种类型的反馈是何时开始使用的呢?学习
无心中看到一篇关于Nielsen Norman的文章,原来在1993年就已经提到过有关于响应时间和加载动画的描述。(参考1985年的文献资料)
若是计算机没法提供快速响应,则应以百分比进度指标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持续反馈 [Myers 1985,“计算机 - 人机界面百分比进度指标的重要性。”]。
进度指标有三个用途:首先,提示用户系统没有崩溃而是正在解决问题;其次,告知用户最大等待时长,于是用户能够在等待期间作点其余的事情;最后,为提供用户了界面视觉内容,减轻用户心理焦虑。- 雅各布尼尔森,1993年1月1日
Web 1.0后,几乎每一个网站都采用了预加载器。用户的注意力极可能被那些移动的动画吸引,与此同时,页面的其他内容在进行加载。
在2007年,网站预加载器长这样:
那时候,还有专门的指南帮助你使用Fireworks(2007)或Flash(2008)建立加载动画,还有一些工具,好比“加载GIF生成器”(2009)。
到2010年,CSS3技术运用到加载动画的制做中来,出现了大量的教程教授如何制做CSS3动画和加载动画包。设计师也能够在Photoshop CS5中制做加载动画,这在十年前是很是流行的。
在那时,加载动画更偏重于web端问题,加载动画自己也是一个很是严重的问题。在2010年的时候,不少Flash网页开始制做一些更具创意的加载动画:
一直以来,进度条和旋转器在Skeleton屏幕备受争议(移动端设计细节:不要使用旋转器 2013)。显然,简单的进度条和旋转器已经不能知足需求,在2014年至2016期间,设计师也开始花费更多精力在这一领域,更多优质的加载动画教程,设计资源,插件,开源项目也争相出现。
尽管设计趋势和设计技术不断变化,但向用户提供界面反馈的需求却始终不变。
理想状态中,加载动画也许具备如下特点:
若是你有办法让你的工具或网站很是高效的运行,那真的是很是厉害。或者说,至少能够达到用户的指望值。即便加载动画设计地再好,若是加载时间过长,用户也会失去耐心,或者只显示加载动画,不提示用户等待时长,这也是很是很差的体验。总之,加载动画只是一种缓兵之计,解决内容加载的问题才是根本之道。
能够反馈给用户一个大体的等待时间,或者更直观地显示加载进度。好比说,一共须要上传了多少个文件?软件更新须要多少时间?已经进行到了哪一个环节?这些用户体验细节均可以帮助设定用户预期,减小心理焦虑
一些APP或工具的加载动画其实并不能被用户当即理解,这时候,就须要很是巧妙地提示用户为何他们须要等待,加载时软件背后在作些什么。
说回上文提到的反馈工具,由于没法作到1s内完成内容加载,所以向用户解释等待时长就很是重要。动画会提示用户软件正在加载界面,这样用户就会知道,软件不是出bug了,而是在处理请求:
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加载动画吸引用户注意力。
这与上述观点很是相关。若是在等待时能够提供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东西,会减轻用户心理焦虑。能够考虑吸引人的颜色搭配,一些新颖的想法等等。
若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或者网站时,不管如何都须要等待,那为何不有效利用这个时间呢?并非说非要作一些厉害的加载动画,或者非要使用什么心理学技巧,只需将加载体验与你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便可。
虽然有人可能认为加载器只是一个很小的UI细节,但它却有多种类型和变化。这里提供了几种形式——进度条,无限循环加载动画和骨架图。
若是能够明确加载时间,可使用进度条,其原理是经过数字或视觉形象来表现,形式也能够作到多种多样。
数字进度条有时被称作百分比指示器。它们能够简单直接,也能够极具创意,选取适合的就行。
更有趣的进度条,具备百分比指示的循环动画:
进度条的做用就是告知用户等待时长,而且向用户展现到目前为止的进展状态。根据具体状况,进度条也能够只是线性的,不用都具有百分比指示。
举个例子,Gmail。它在加载时,也没有显示进度百分比,但用户却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加载进度,如下两个例子都是很是具备创意的:
当加载时间未知时,能够考虑使用无限循环加载动画。能够是默认的循环动画,也能够添加一些创意,总之,告知用户APP“依旧在工做”。
具备创意的循环动画能够缓解用户心理焦虑,由于它在向用户解释为何加载须要时间。
创意循环动画能够与产品和业务很好结合,辅助打造品牌形象。
无限加载动画提示用户在程序上传或执行某些操做时须要等待,但不指定须要多长时间。通常来说,环状循环动画是不错的选择,能够简洁直观,也能够精心设计。
不难看出,现在的加载动画早已不只仅是系统的状态UI元素,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达。
骨架图能够提供加载界面的渐进过程。你能够把它想象成页面占位符,而后逐步加载图片,文本和其余内容。
骨架图这个术语最早出如今Luke Wroblewski的文章中(移动设计细节:避免旋转器,2013)。卢克建议使用骨架图来提供更好的加载体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其余设计师的支持,并在Facebook,LinkedIn,YouTube,Google Drive等用户界面中运用。
分享一个案例:若是你在使用网页设计工具Figma,你会看到其页面顶部有一个渐进加载的进度条,你会先看到项目的占位符,而后才显示可用数据:
抛开一些设计精细的例子和Dribbble的设计概念,在大多数应用程序中,你看到的是默认或简单的加载动画。
很长时间以来,简单的加载动画被普遍运用,并被视为最佳的加载办法。使用默认或开源加载动画不只轻松简单,设计师也不用花费时间来制做自定义动画,还能够节省开发人员的开发时间。
那么,加载动画应该简单处理仍是精良制做?这个问题其实说法不一。
一方面,操做系统的默认UI组件可让设计师进行原生设计,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也更熟悉本机组件,能够很快弄明白如何使用,而且预期结果。
举个例子,苹果用户对于苹果平台的标准导航控件,按钮或图标都更熟悉,用户甚至可能在遇到默认加载时,都不会感知到加载的存在。
另外一方面,用户也有可能对默认组件有很差的体验,尤为是对于加载器:
还有一点,若是一个应用程序使用操做系统的加载指示器而不是自定义加载指示器,用户可能会抱怨网络链接或者设备速度。- Quora的软件工程师Yi Gu。
关于这个观点,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研究,但确实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考点。
若是你正在开发MVP(最小可行产品)或者项目的第一个版本,使用简单、默认或开源加载动画彷佛更合乎情理。在此阶段,即便是使用最有创意的加载动画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根本问题应该是产品自己。
有趣的是,在2016-2019年之间出现了大量精心制做的加载动画。究其缘由,细节的重视,设计技术日益成熟,技术环境的改善以及动画制做工具的出现等等,全部这些都使得加载动画更具创造性。若是浏览Dribbble,能够找到很是多酷炫的加载动画。
即便咱们是只有5我的的创业公司,咱们也会考虑更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的等待体验更加愉快。不然,咱们的产品只会慢慢失去用户。
以上就是所有分享,感谢阅读!
学习工具,但不受限于某种工具。摹客iDoc,高效协做,从产品到开发,只要一个文档,让你的团队高效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