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来到美国工做两个月,本身的感觉和在国内时的想象彻底不一样,这或许是由于硅谷这片区域和美国大部分地方都不太同样吧,高收入人群太多致使物价很高,互联网从业人员又多致使这片地方有些沉闷,还有就是亚洲人实在太多了,印度人和国人都快把湾区占领了。看过big bang theory 和 silicon valley 两部美剧,感受加州的人都是 nerd。可是背景在纽约的美剧,好比 friends, two broken girls 感受更接近我印象中的美国人。程序员
我司的待遇在湾区算是中等,可是福利待遇以及工做生活平衡作的特别好,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年就有25天年假,天天下午4点左右下班,上午不少人都不来,周五默认在家工做,下雨默认在家工做。在国内,我司也算是工做生活平衡作的很好的了,可是早走晚来仍是要在微信群里吼一嗓子。面试
美国人既有钱又有时间,就会变着法子消费。旅游,一请假就请个一个礼拜是很正常的,到国家公园里住一周洗洗肺,到墨西哥去,到中美洲的某个岛国去。每一个周末,同事都会拉着咱们去徒步,加州能够徒步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咱们去过 mission peak, skyline, castle rock, lake tahoe,还有不少我叫不上名字的 trail,随便拿一个放到国内都是挤爆了的存在。加州的海滩也多,去过 pebble beach, half moon bay,海滩石头多,算不上优质,可是胜在风光好,人少,还不收费。最喜欢的两条高速公路是1号公路和35号公路,其中35号公路是盘山公路,公路沿线即是天然森林,沿途有不少漂亮的 trail 能够徒步,公路上常有呼啸而过的摩托车队,真的好酷。编程
印象里,美国人的态度会写在脸上,且没心机。就我观察,美国人的确比国人思想简单,开放,不过和国人差异不太大。不管是同事仍是出去遇到的美国人,都表现的很是的“正常”,我的生活也很单纯。对国人和美国白人来说,湾区都不太好找女友。在美国找对象,钱不像国内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 cool,若是某人被认为 he is a cool guy,那么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互联网从业人员每每把本身的性格弄的比较内敛,就不显得那么 cool 了,在这边,找个像样的对象太难,国人就更不用说了,能在湾区找个对象绝对算是成就。有个同事从小就移民美国,老婆最终找了个初中同窗,搞了十多年的异地恋,女方大学毕业后就来了美国,直接结婚。我之前的大老板是个东北人,美国工做数年,十年前来到上海当了数年的经理,在上海娶到了老婆才回去。微信
美国的胖子太多了,胖子的体重领先全球,看着我都替他们担忧。同事告诉我,加州的肥胖率还算低的,美国中东部的胖子更多。我吃了几顿饭就知道了肥胖的缘由,餐馆给的量太大且快餐店太多。首先是食量,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永远不用担忧餐馆给的饭不够吃,前餐,主食,配菜,饮料,餐后甜点,一顿晚饭的热量轻松超过2000大卡,而一我的一天的所需的热量也就2000大卡。中东餐厅很受欢迎,点个牛羊肉combo,服务生直接端上来一磅肉,还有米饭加配菜。有一次去越南餐馆吃牛肉粉,端上来一大碗,半碗牛肉半碗粉。青菜很贵,几片黄瓜能够卖到16刀,二斤烤羊排也不过22刀,可能穷人吃不起青菜,肉吃多了天然就胖了。学习
再一个是快餐店太多,汉堡油炸薯条加可乐,都是是健康杀手。酒店旁边就有一家 in&out burger,有时想了半天,到底去哪家饭馆吃饭,结果一走出旅店,径直走进了快餐店,又吃了一大堆高热量垃圾食品。我几乎天天都会跑步,但在这边呆了一个多月后仍是长了5磅。google
国内最流行的星巴克,KFC, 麦当劳在加州都不那么流行,其中 KFC 我彻底没见过。同事告诉我不要吃麦当劳,由于在美国麦当劳竞争不过当地的快餐店就只能用低价策略争取市场,而低价意味着低质量的食材,因此你们就更不去麦当劳。至于星巴克,我去过两家,感受他们的生意仍是不错的,不过最火的仍是 philz coffee,何时去都要排队,等个十几分钟都算是少的,我不是喝咖啡的人,但仍是喜欢上了 Philz 的薄荷咖啡,facebook 里就有一家 Philz coffee,扎克伯格甚至不收他们的门店租金。编码
在国内,只要是景区内的食物,人们的印象确定是低质量和高价格,这是共识而且已被你们接受,咱们甚至会以为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咱们在加州去了那么多的景区,发现景区里的食物不但和外面价格差异不大,味道也还不错,服务质量也没打折。35号公路上有一家老式美国餐厅多少人在排队,可是价格依然很低,lake tahoe 景区旁边的一家餐馆,napa valley 的餐馆,都是好印象。设计
美国餐馆的服务生都会follow一套流程来提供服务。上来会问候一下,问有什么要喝的,等一会会问要不要点个前餐,再一会问是否是要点正餐。吃正餐期间,服务生会过来一到两次问食物怎么样,是否满意,还有什么需求。除了流程外,令我印象深入是服务生身上散发的能量,他们会说 of course, you got it,让客人以为本身的决定获得了很大的认同,也会以为服务生热情。不过也不是全部的餐厅都这样,流程都会走,可是让人感觉到热情洋溢的店也是一半一半吧。对象
反观中餐馆,就没有什么流程了,上来就是一壶茶,问吃什么,吃完叫服务生结帐,和国内差很少。可是中餐馆甚至越南餐馆的问题在于要付现金,这让我颇有抵触情绪。至于餐馆的口味,实在是没什么可称道的,那就那样,像是美国风味的中餐。资源
同事告诉我美国的信息公开程度很高,用 whitepages 能够查到几乎每个人的信息,包括年纪,住所,婚姻状态,家人,若是愿意付费还能查到更具体的信息。找到住所后,配合 zillow,又能找到他住的房子价格,购买时间,每一年上缴的房产税。我顺着公司的directory查,高层领导的信息都查获得。即便我知道美国人是一个信息公开的国家,可是仍是没想过信息能公开到这种程度。我甚至有些抵制这种作法,我的的信息怎么能就这样这样公开呢。不过反过来想一想,这种信息公开对于公民又有什么坏处呢,每一所房子都是小门紧闭,我的最关心的隐私都在里面。何况邻里之间都就互相了解,公开到网上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而已,即使是公开到网上,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看了也不会怎么样。但这可以极大地增长了社会的透明度,减小腐败。其实,真正的富人会经过信托等形式把本身的资产隐藏起来,因此这个东西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美国同事给咱们讲了不少关于公司的事,包括薪资,部门,以及其余的公司各自的特色。国内你们不多会讨论这些东西,尤为是薪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色咱们也不熟悉,领导层不太会给咱们讲,组里曾经开个会,解答新人的问题,但好多工做了3,4年的员工仍是问一些基本的待遇问题,负责回答问题的经理也说的很是宽泛,一次会议下来,听到最多的是词就是可能,几乎,大部分,不是全部等等。咱们几个新入职的员工私下里仍是会讨论一下待遇问题,但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感受在搞地下活动,甚至有了很强的反动性质。而美国同事“神经却很大”,他们会在办公室很大声的讨论公司怎么样之类的,谁谁谁去了哪又怎么样了。固然很是细节的东西,诸如我的资产,具体收入仍是不会说,可是他们仍然告诉了咱们不少我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In google, salesman are trash. But quan, used to hang out with us, salary got doubled after transferring to sales team.” IT 部门地位不高,待遇不行,拿不出钱就吸引不了顶级的生源,虽然和咱们一块儿的这些同事,大部分仍是美国前50大学里出来的,可是感受你们的资质只能算中等,面试几乎都是一轮,打了半小时电话就招过来了。一个白人在组里呆了三年,工资一分没涨,我不知道他怎么能接受这种现实,国人确定是不能接受的。我身边有不少同事同窗把每个月挣得钱所有付房贷,而后付上30年,他们作出这个决定的假设就是随着本身能力的提高,收入会有相应的提升,这样将来房贷压力会愈来愈小,但在美国可能这个假设就再也不成立了,美国物价稳定,收入提高的幅度也不大,因此有几个美国同事就明说愿意来硅谷挣几年钱,而后搬去西雅图买房生活。
正式员工里只有三个程序员,感受他们的性格和国内的都差很少,老实,实在,没心机。程序员不太须要和人打交道,也不须要取悦别人,全看编码成果,因此各自的天性还都保留着,好比一个俄裔的就喜欢把本身关在 APR 里,默默的写代码,第一次见他是在 department all hands 上,他的老板和老板的老板都在,他仍是在会上敲代码,另一个程序员是美国人,也喜欢本身找个空的会议室敲代码,同事告诉我他最喜欢作的事是看教科书,而且写代码特别仔细,每每注释比代码写的都多。另一个程序员是国人,北京移民过来的,明显的北京范,北京口音,喜欢说话,说喜欢编程,可是没有太多机会编程。我挺想和他们接触,可是没有太多机会,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水平到底有多少。但在我看来,程序员的水平每每与本身身边人的平均水平有关,好比google, 阿里的技术就出了名的好,他们的工程师在业界就有威望。我深知这一点,因此会把我知道的东西都给本身的同事说,但愿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在学到新的东西,再告诉我。这几个哥们天天本身搞,我以为技术上也不会作的多出色。可是若是他们不着急,把学习当作一生的事,当作兴趣,持续的学习,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他们也必然是专家。反观国内,互联网还处于上升期,有不少位置等着人来作,出色的程序员渐渐的都走向了管理层。我老板就是少年班毕业,技术很好,而后就走向了管理层,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只知道大概不知道细节的人了。
美国的科技公司有钱,可是湾区招聘员工的成本仍是过高了,因此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合同工特别特别多,就我在的部门,美国分部每个正式员工,就对应着几乎十个合同工,而合同工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有不少国人以为印度人都会说话,很会奉承因此在IT company 中作了不少领导层的位置。我不多有机会接触高层,可是身边有不少印度合同工,我以为他们整体的表现和国人差很少,不说话不多笑不热情。我以为是印度人的基数大,因此当领导层的人才比较多。咱们刚到美国 office 时,本身组里都是印度人,就处于没人搭理的状态,直到一个中国人把咱们介绍给几个其余组白人,我才感觉到来自美国同事的热情。
我经历的饭局很少,目前对饭局的总结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讨论别人和别人作的事,各类牛人神人,聊着聊着彷佛这些人和这些事就在本身身边,而后感受本身也牛逼起来了,越聊越起劲,这一种比较多。第二种是你们互相吹捧,本人扮谦虚,别人夸,反正就是互相吹捧,就这样桌上的各位领导都来一遍,也是聊得开心,第二种主要发生在高校老师身上。
前几天和同事,老板吃饭,前大老板聊到他认识的一我的,白崇禧的后代。老白家的规矩是,一旦后代生了小孩,就给这个小家庭送金条,由于钱和金子实在太多了。而后大老板问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官二代官三代。期间你们又开始说本身认识的谁谁谁,作慈善家,作投资,作什么事业等等,最后一叹气,咱们都是俗人啊。
这个饭局属于第一种,属于聊别人和别人事的,聊得开心。可是俗人这个词我始终忘不掉,历来没有人给我说过我是俗人,我也历来没想过我是俗人。其实可是吃饭的各位都很成功,一个已是美国公民,25岁就当上经理。另外两个在国内也当经理,家产千万以上,还有一个是准经理,除了 title 外,该有的也都有了。他们都算俗人,我就更是俗人了。回忆过去这几年,有几件我印象比较深的人和事。第一个是人,她从上了研究生就念叨房子,毕业以后立刻结婚,如愿买到了一个房子。研究生几年我历来没关心过房价,甚至在我毕业后的那一全年都没去中介处问问房子相关的信息。从这点看,我以为我一点都不俗,但问题是当我开始关注房价的时候,房价已经高到我买不起了。还有一件事是找对象,我一直在等,我以为总会遇到合适人的,我条件不算差,找对象应该不会很难。可是我今年25了还没找到,也开始着急了。我工做这一年花了不少不少的时间工做,努力工做但愿有成绩,可是我以为本身的确成长了许多,不光是我本身,我对团队能力的提高也很大,由于我总会把本身知道的告诉别人,而且会讲的很细节。然而本身的努力并无体如今薪水上,但我仍然以为作了这么多,总有一天会涨的。
可是房子,对象和薪水,这三件事,我都作了一个不俗的人。而大老板说的不是俗人的那些人是有足够的资源,资源包括钱和人,因此对这种人来说,资源和人都是主动到他们这里来。一个俗人作了不俗的事,就弄错了顺序,就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认不清现实了。不少程序员和个人状况相仿,没房子,没对象,只管低头干活,这也是程序员被称为码农的缘由。一个俗人想要的东西,须要挖空心思设计,主动把握任何一个机会再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可是这个对程序员说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