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C基础-02-第一个OC的类

1、语法简介

1.类

在Java中,咱们用1个.java文件就能够描述清楚一个类;在OC中,通常用2个文件来描述一个类:html

1> .h:类的声明文件,用于声明成员变量、方法。类的声明使用关键字@interface @end java

注意:.h中的方法只是作一个声明,并不对方法进行实现。也就是说,只是说明一下方法名、方法的返回值类型、方法接收的参数类型而已,并不会编写方法内部的代码。ios

2> .m:类的实现文件,用于实现.h中声明的方法。类的实现使用关键字@implementation@end 函数

2.方法

1> 方法的声明和实现,都必须以 + 或者 - 开头spa

  • + 表示方法(静态方法).net

  • - 表示对象方法(动态方法)指针

2> 在.h中声明的全部方法做用域都是public类型,不能更改code

3.成员变量

成员变量的经常使用做用域有3种:orm

1> @public 全局均可以访问
2> @protected 只能在类内部和子类中访问
3> @private 只能在类内部访问
htm

比Java少了一种做用域:包权限做用域,缘由很明显:OC没有包名的概念。

2、用Xcode建立第一个OC的类

 1.右击项目文件夹或者文件,选择"New File"

 

2.选择Cocoa的"Objective-C class"

 

3.输入类名和选择父类

这里的类名为Student,父类是NSobject

 

4.建立完毕后,项目中多了两个文件

* Student.h是类的声明文件,Student.m是类的实现文件

* 默认状况下,这2个文件的文件名跟类名一致

* 编译器只会编译.m文件,并不会编译.h文件

3、第一个类的代码解析

1.Student.h - 类的声明文件

1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2 
3 @interface Student : NSObject
4 
5 @end

1> 看第3行,OC中使用关键字@interface来声明一个类,@interface后面紧跟着类名Student。

2> 类名Student后面的冒号":"表示继承,即第3行代码的意思是Student继承自NSObject。

3> 由于NSObject被声明在Foundation.h中,因此在第1行用#import包含了Foundation.h文件。

4> 第5行的@end表示类的声明结束了。@interface和@end是配套使用的。

2.Student.m - 类的实现文件

1 #import "Student.h"
2 
3 @implementation Student
4 
5 @end

1> 看第3行,OC中使用关键字@implementation来实现一个类。@implementation后面紧跟的类名,表示究竟要实现哪个类。

2> 由于Student这个类是声明在Student.h中的,因此在第1行用#import包含了Student.h文件。若是你不包含Student.h,第3行代码确定报错,由于它根本不知道Student是个什么鬼东西。

3> 第5行的@end表示类的实现结束了。@implementation和@end是配套使用的。

4、添加成员变量

正常状况下,咱们都是把成员变量定义在头文件中,也就是类的声明文件(.h)中

1.给Student添加一个成员变量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Student : NSObject{
  int age;  // 年龄
}

@end

1> 第4行定义了一个int类型的成员变量age,age的默认做用域是@protected,便可以在Student类内部和子类中访问

2> 成员变量必须写在大括号{ }里面


2.设置成员变量的做用域

接下来给Student增长几个不一样做用域的成员变量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Student : NSObject {
    int age; // 年龄
    
    @public
    int no; // 学号
    int score; // 成绩
    
    @protected
    float height; // 身高
    
    @private
    float weight; // 体重
}

@end

一共有5个成员变量,其中

@public做用域的有:no、score

@protected做用域的有:age、height

@private做用域的有:weight

 

5、添加方法

前面咱们定义了一个成员变量age,它的做用域是@protected,外界不能直接访问它。为了保证面向对象数据的封装性,咱们能够提供age的get方法和set方法,让外界间接访问age。接下来在Student中添加age的get方法和set方法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Student : NSObject {
    int age; // 年龄
    
    @public
    int no; // 学号
    int score; // 成绩
    
    @protected
    float height; // 身高
    
    @private
    float weight; // 体重
}

// age的get方法
- (int)age;

// age的set方法
- (void)setAge:(int)newAge;

@end

1> 第18行声明了age的get方法,方法名就叫作age,OC建议get方法的名字跟成员变量保持一致(若是是在Java中,就应该叫作getAge)

2> 第18行最面的 - 表示这是一个动态方法( + 则表示静态方法)。age前面的(int)表示方法的返回值为int类型,方法的返回值参数类型都须要用小括号()包住

3> 第21行声明了age的set方法,前面的 - 表示动态方法,(void)表示方法没有返回值

4> 在OC方法中,一个冒号:对应一个参数。因为第21行age的set方法接收一个int类型的参数,参数名为newAge,因此(int)newAge前面有一个冒号:

5> 必定要记住:一个冒号:对应一个参数,并且冒号:也是方法名的一部分。所以第21行set方法的方法名是setAge:,而不是setAge


再加大一下难度,假如增长一个方法能够同时设置age和height,那么就应该这样写:

-(void)setAge:(int)newAge andHeight:(float)newHeight;

* 这个方法是动态方法、没有返回值,接收2个参数,因此有2个冒号:

* 这个方法的方法名是setAge:andHeight:

* 其实andHeight是能够省略的,它只是为了让方法名念起来通顺一点,也让(float)newHeight前面的冒号:不那么孤单

2.在Student.m中实现方法

前面已经在Student.h中声明了3个方法,接下来一一实现它们

#import "Student.h"
@implementation Student

// age的get方法
-(int)age{
 // 直接返回成员变量age
 return age;
 }
 
// age的set方法
-(void)setAge:(int)newAge{
  // 将参数赋值给成员变量age
  age = newAge;
}

// 同时设置age和Height的值
-(void)setAge:(int)newAge andHeight:(float)newHeight{
   age = newAge;\
   height = newHeight;
 }
 
@end

第6行对age方法进行了实现,第12行对setAge:方法进行了实现,第18行对setAge:andHeight:方法进行了实现

6、跟Java的比较

若是是在Java中,一个Student.java文件就能够搞定成员变量和方法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otected int age;
    protected float height;
    
    public int no;
    public int score;
    
    private float weight;

    /**
     * age的get方法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
     * age的set方法
     */
    public void setAge(int newAge) {
        age = newAge;
    }
    
    /**
     * 同时设置age和height
     */
    public void setAgeAndHeight(int newAge, float newHeight) {
        age = newAge;
        height = newHeight;
    }
}


7、建立对象

前面已经定义了一个Student类,成员变量和方法都有了,接下来看一下怎么使用这个类建立对象。

因为OC程序的入口点是main函数,因此在main.m文件中演示Student类的使用。

先上完整代码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mport "Student.h"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autoreleasepool{
   Student *stu = [[Student alloc] init];
   
   [stu release];
  }
  return 0;
}

1.包含Student.h

由于要用到Student这个类,因此在第2行包含了它的头文件

#import "Student.h"

2.建立对象

1> 在Java中是使用关键字new来建立对象,好比new Student(),其实这句代码作了2件事:

  • 给对象分配存储空间

  • 调用Student的构造方法进行初始化

2> 在OC中建立对象也须要按顺序作上面所述的2件事

1)调用Student类的静态方法alloc分配存储空间

Student *stu = [Student alloc];

  • OC是方法调用是用中括号[ ],方法调用者写在括号左侧,方法名写在括号右侧,中间留点空格。所以上面是调用了Student类的静态方法alloc

  • 上面调用的alloc方法会返回分配好内存的Student对象,在等号左边用了一个指向Student类型的指针变量stu来接收这个对象,注意stu左边的*。全部OC对象都是用指针变量来接收的,若是你不了解指针,你记住下面这点就好了:利用类名定义一个变量时,类名后面必定要带个*号。

  • alloc方法是这样声明的:

+ (id)alloc;

能够看到,它的返回值类型是id,这个id表明任何指针类型,你能够暂时理解为:id能够表明任何OC对象,相似于NSObject *。


2)调用Student对象的构造方法init进行初始化

前面调用alloc方法返回的Student对象stu是不能正常使用的,由于仅仅是分配了内存,并无进行初始化,接下来调用对象的init方法进行初始化


stu = [stu init];

看清楚了,因为init是动态方法因此这里使用stu变量来调用,并非使用类名来调用。init会返回已经初始化完毕的对象,再次赋值给了stu变量。这时候的Student对象stu才能正常使用。

注:动态方法可使用对象来调用,而静态方法只能用类名来调用 ,[Student alloc] 如此方法。

3)其实,咱们最多见的作法是将alloc和init连起来使用:

Student *stu = [[Student alloc] init];

相信有面向对象开发经验的你一眼就能看懂了,在main.m完整代码的第7行

注意:Student *stu  中的Student为指针变量类型,如 C语言中前边的指针变量的类型Int同样:

int b = 10;

int *p = &b;

3.销毁对象

因为OC不支持垃圾回收,所以当再也不使用某个对象时,须要调用对象的release方法释放此对象。咱们在第9行销毁了stu对象

[stu release];

这个release方法在这里调用一次便可,不要以为多调用多几回,对象就会释放地干净一点,这样作会很危险,容易形成野指针错误。

4.其余

1> 也能够调用静态方法new快速建立一个对象

1 Student *stu = [Student new];
2 
3 [stu release];

不过咱们仍是习惯使用alloc和init来建立对象

2> 前面我们调用了Student的alloc、init、new方法,可是你会发现Student.h中并无声明这些方法,为何可以调用呢?缘由很简单,这些方法都是父类NSObject的,子类固然能够调用父类的方法。


8、访问公共成员变量和方法

前面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Student对象,接下来访问一下它的公共变量和方法。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mport "Student.h"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autoreleasepool {
        Student *stu = [[Student alloc] init];
        
        // 访问公共变量no
        stu->no = 10;
        
        // 调用setAge方法设置变量age的值
        [stu setAge:27];
        
        // 调用setAge:andHeight:方法同时设置变量age和height的值
        [stu setAge:20 andHeight:14.2f];
        
         // 访问公共变量no
        int no = stu->no;
        // 调用age方法获取变量age的值
        int age = [stu age];
        
        // 打印no和age的值
        NSLog(@"no is %i and age is %i", no, age);
        
        [stu release];
        
      }
      return 0;
  }

1.第7行建立了Student对象,第26行销毁了对象

2.第10行和第19行访问了Student对象的公共成员变量no,若是不是公共变量,不能像这样直接访问。注意访问方式:对象->成员变量

3.第13行调用了Student对象的setAge:方法,传入参数27修改了成员变量age的值

4.第16行调用了Student对象的setAge:andHeight:方法,同时修改了成员变量age和height的值

5.第21行调用了Student对象的age方法获取成员变量age的值

6.第24行输出了age和no的值,输出结果:

2013-04-06 21:54:56.221 第一个OC程序[1276:303] no is 10 and age is 28

 

注:本文转自M了个J博客。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