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V三种IPC编程巧学巧记

概述

        System V(“系统五”)系统上发明了三种IPC机制(消息队列、信号量和共享内存),一般称为System V IPC。又由于后来被收录到Unix的XSI标准之中故又称为XSI IPC。因此当你看到System V IPC 和 XSI IPC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东西。linux

        C语言是一门面向过程的语言,与OO(面向对象)语言不一样,它没有作到数据和操做的封装。所以在编写c语言程序的时候暴露在你面前的是一大堆函数。因为缺乏OO的那层抽象,增长了记忆时的复杂度,所以若是你对函数分不清的话,经常会使你在编程的时候焦头烂额。git

        本文不会详实地介绍各个函数的参数、返回值等等这些细节,这些你在Unix或Linux编程的书中应该都能找到。本文的目的是帮助你打通三种IPC之间关系的任督二脉,从而强化理解,减轻记忆难度。github

 

化简为繁 理解英文

        C语言中全部标识符都是用英文字母组成的,这点毋庸置疑。若是咱们能善于找到各类缩写的原型,去理解它的英文释义,就能帮助咱们记忆。shell

好比三个IPC的缩写:编程

 

缩写 全写 释义
msg message (queue) 消息队列
sem semaphore 信号量
shm shared memory 共享内存

        这三个缩写经常使用在出如今操做函数的函数名之中。此外还出如今对应的头文件的名称之中。接下来我还会介绍更多函数名的英文释义。数据结构

 

 

身先士卒 头文件

        在使用三种IPC机制的时候,咱们确定是经过系统调用,而这些函数所须要的头文件须要首先搞清楚。System V的IPC操做要用到的头文件有:函数

#include <sys/types.h> //公共头文件,声明了key_t类型
#include <sys/ipc.h>   //公共头文件

#include <sys/msg.h>   //消息队列函数的头文件
#include <sys/sem.h>   //信号量函数的头文件
#include <sys/shm.h>   //共享内存函数的头文件

        这里用到的头文件都是在sys目录下的。前面两个是公共的头文件,也就是说三种IPC机制都有用到,然后面三个是和具体的IPC机制相关的,经过头文件的名称咱们能发现它们一样知足前面所说的缩写。学习

 

一脉相承 同宗同源

ftok()

        三个IPC机制会用到大量的函数,不一样IPC所用到的函数不一样可是有一个是相同的——ftok()ui

        Unix系统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作:万物皆文件。在不少IPC机制中的操做都是针对文件描述符(简称 fd)的,然而System V却不一样,它没有对fd进行操做,而是针对 IPC对象的id来操做的,而这个id(标识符)又是经过key(键)来生成的。spa

        三种IPC有各自的函数来生成id,可是它们所利用的key却都由函数ftok()生成,看一下函数声明: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 int proj_id);

        ftok的英文能够理解为 file to key 的缩写。即将文件转换成key。

        参数pathname是文件路径名(该文件必须存在,一般用当前路径名 “.”);proj_id被称做子id,本身指定一个整型。注意若是两个进程要经过System V的IPC通讯,那么它们的ftok函数的两个参数必须相同,这样才能生成一样的key,从而产出一样的id。

        返回值类型key_t在<sys/types.h>中被定义,实际是一个整型(32位),该key是路径名和子id共同做用的结果。这里要用到该文件路径的stat结构。(系统中每个文件都有其对应的stat结构)。

  • key的31~24位为ftok函数第二个参数proj_id的低8位。
  • key的23~16位为该文件stat结构中st_dev属性的低8位。
  • key的15~0位为该文件stat结构中st_ino属性的低16位。

 

ipc_perm

        这是一个结构体。他的英文含义是:ipc permission(IPC权限)

struct ipc_perm {
    key_t          __key; /* key */
    uid_t          uid;   /* 全部者的有效用户ID */
    gid_t          gid;   /* 全部者的有效组ID */
    uid_t          cuid;  /* 创造者的有效用户ID */
    gid_t          cgid;  /* 创造者的有效组ID */
    unsigned short mode;  /* 权限 */
    unsigned short __seq; /* 可忽略 */
};

         三种IPC机制都有对应的结构体,这些结构体中有一个共同的成员就是这个ipc_perm,用来标识IPC对象的权限。

 

函数调用 殊途同归

         不一样IPC机制之中的不少函数之间有着殊途同归之妙,学会分类,找到各自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分类 建立函数 控制函数 独立函数
消息队列 msgget msgctl msgsnd,msgrcv
信号量 semget semctl semop
共享内存 shmget shmctl shmat,shmdt

横着看。能够清楚的看到同一行的函数名都有同一个头。这个头就是IPC机制的缩写:msg、sem和shm。

竖着看。我把每种IPC函数都分红三类:建立函数、控制函数和独立函数。建立函数和控制函数是三种IPC都有的,而独立函数指的是与具体IPC机制特性相关的函数。

  • 建立函数(get函数)建立的是IPC对象的标识符(id),它们以ftok生成的键(key)为参数(以及其余参数)生成。
  • 控制函数(ctl函数)控制的是对应IPC数据结构的成员属性,从而改变IPC对象的状态。

get函数 类比印证

        实际上key和id都能惟一地标识一个IPC对象,可是之因此没有直接对key操做,而是拐弯对id进行操做,是由于id除了能惟一标识IPC对象以外,还包含其余信息(好比权限)。所以经过get函数生成的id,能够类比文件描述符(fd),而get函数在功能上来讲能够类比open函数

        只能说IPC的id能够类比文件描述符fd,实际上它并非fd的一种。不信你能够写个程序建立一个消息队列,而后进入死循环,去/proc/进程id/fd/目录下面看看有没有这个id值。fd是进程相关的,进程终止以后fd被释放,而IPC对象在进程结束以前若是没有显示的删除,那么及时进程结束了,它还独立存在。

 

int msgget(key_t key, int flag);
int semget(key_t key, int nsems, int flag);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flag);

        这个函数都有一个flag参数(由逻辑或组成),该参数也可类比open函数的flag参数,虽然取值不尽相同。这三个函数的flag取值是同样的。

  • IPC_CREAT    若是key不存在,则建立(相似open函数的O_CREAT)
  • IPC_EXCL       若是key存在,则返回失败(相似open函数的O_EXCL)
  • IPC_NOWAIT  若是须要等待,则直接返回错误

一般的用法是 IPC_CREAT|IPC_EXCL ,若是不存在key则建立它,若是已存在则返回失败(EEXIST)。       

        上面讲得是一个类比的记忆与学习方法。另外我还提到了一个印证,指的是和shell的命令相印证,Linux中有三个命令是和System V的三个IPC相关的:

  • ipcmk
  • ipcrm
  • ipcs

其中ipcmk命令用于建立IPC对象,来看一下它的三个主要选项:

选项 描述
-Q 建立一个消息队列
-S 建立信号量,后跟一参数指明数量
-M 建立共享内存,后跟一参数指明大小

 

        可知建立消息队列的时候选项后面是没有参数的,而建立信号量和共享内存的时候选项后面还有一参数(用于指明数量或大小)。正好信号量和共享内存的get函数也比消息队列多一个。

 

ctl函数 抽丝剥茧

int msgctl(int msqid, int cmd, struct msqid_ds *buf);
int semctl(int semid, int semnum, int cmd, ...);     //有三参数和四参数两种,根据cmd的不一样而不一样
int shmctl(int shmid, int cmd, struct shmid_ds *buf);

       

 三个ctl控制函数实际上是在操做三种IPC机制对应的三种数据结构:

  • msqid_ds
  • semid_ds
  • shmid_ds

        它们有共同的后缀——id_ds。ds就是data structure(数据结构)的意思。

     此处要注意的是消息队列的对应的结构体名称,其前缀为msq而非msg(这个缩写有点违和,取了队列的首字母q)

        这些结构体中有一个共同的成员就是前面提到的ipc_perm。具体每一个结构体的成员有谁,这里篇幅有限,不赘述,你们自行百度谷歌,或者去man一下其对应的的控制函数。你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就要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看到函数的参数是结构体,就要去探究结构体的成员,看到它的成员也是结构体,那么就要继续探究。

 

这三个函数都有一个cmd参数(控制参数),不一样的IPC机制它们的控制参数是不同的。可是由几个控制参数是公共的(定义在ipc.h中)。下面以消息队列为例(也适用于信号量和共享内存)

 

IPC_RMID 删除消息队列。只能由其建立者或超级用户(root)来删除
IPC_SET 设置消息队列的属性。按照buf指向的结构中的值,来设置此IPC对象
IPC_STAT 读取消息队列的属性。取得此队列的msqid_ds结构,并存放在buf中
IPC_INFO (只有Linux有)返回系统级的限制,结果放在buf中

 

除此以外,不一样的IPC机制还支持各自的控制参数,也不赘述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