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oracle日志操做模式(归档模式和非归档模式的利与弊)

笔者今天就谈谈本身对这两种操做模式的理解,而且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跟你们一块儿来提升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性。 

1、非归档模式的利与弊。 

  非归档模式是指不保留重作历史的日志操做模式,只可以用于保护例程失败,而不可以保护介质损坏。若是数据库采用的是日志操做模式的话,则进行日志切换时,新的日志会直接覆盖原有日志文件的内容,不会保留原有日志文件中的数据。 
  这么说听起来可能比较难理解。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会清楚许多。如如今Oracle数据库中有四个日志组,日志序列号分别为十一、 十二、1三、14。当数据库事务变化写满第一个日志组文件(序列号为11)时,Oracle数据库就会自动切换到第二个日志组文件(序列号为12)中。依次类推。当第三个日志组文件(序列号为13)写满时,就会切换到第四个日志组(序列号为14)。当第四个日志组(序列号为14)满时,其就会切换到第一个日志组(序列号为15)。这里,序列号虽然与刚才第一个日志文件组不一样,可是日志组仍然是同一个。此时,因为数据库的操做模式选择为非归档模式,因此第一组日志文件(序列号为11)中的内容并无归档。新的日志文件的内容将直接覆盖第一个日志组文件中的内容。若第一个日志组文件(序列号为15)满时,切换到第二个日志文件组时,新的内容又会在第二个日志文件组没有归档的状况下,直接覆盖日志文件12中的原有数据。 

  经过以上的分析,咱们能够概括出非归档操做日志模式的一些特色。 

  一是当检查点完成以后,后台进程能够覆盖原有重作日志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日志切换时,后来的日志文件内容能够在之前的日志文件内容没有归档的状况下,覆盖原有日志文件的内容。如此的话,当出现数据文件损坏时,数据库管理员只可以恢复到过去的彻底被分点。如数据库有四个日志组。若是在日志组序列号为16的时候数据库管理员进行了彻底备份。而在日志组序列号为28的时候数据文件出现了损坏。此时,因为中间的日志文件内容被覆盖掉了。因此,此时数据库管理员只可以恢复到彻底备份的那个点,而不可以恢复数据库文件损坏时的点的数据(即序列号为28)的数据。若是在序列号为18的时候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的事故,则能够先对数据库进行还原(还原点为序列号为16时的数据),而后再利用重作日志文件(序列号为1七、18),便可以把数据恢复到故障发生时的数据。故虽然不用对重作日志文件进行归档,节省磁盘空间。可是,却给后续数据库的恢复带来的麻烦,下降了数据库的安全性。为此,如何取舍,仍是须要数据库管理员根据本身企业的状况,做出选择。 

  二是执行数据库备份时,必需要备份全部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根据上面笔者所讲述的,由于重作日志会被后来的所覆盖,因此,基本上数据库管理员不可以经过重作日志文件来恢复数据库的数据,或者说,经过重作日志文件不可以恢复所有的数据。为此,在执行数据库备份时,就必须备份全部的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同时,还必须使用SHUTDOWNNORMAL等命令关闭数据库。 
   
2、归档日志模式。
 

  归档日志模式与非归档日志模式相对应,是指保留重作日志历史的日志操做模式。这种日志操做模式不只可用于保护例程失败,还能够用于保护介质损坏的状况。若是数据库管理员把日志设置为归档日志模式,则当后台进程在进行日志切换时,后台进程会自动将重作日志的内容复制到归档日志中。归档日志就是非活动重作日志的备份。 

  如如今Oracle数据库中有四个日志组,日志序列号分别为十一、十二、1三、14。当数据库事务变化写满第一个日志组文件(序列号为11) 时,后台进程就会切换到第二个日志组中(序列号为12)。不过在这个切换以前,数据库有一个进程,会负责将第一个日志组中的文件内容复制到归档日志中去。依次类推。这就是归档日志模式与非归档日志模式最本质的区别。不过这个区别却给数据库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如当日志序列号为28时出现了数据文件的错误或者服务器硬盘损坏的事故时,由于日志文件中记录了从数据库备份以来全部的数据变化状况。并且这些日志文件与数据库备份文件存储在其余媒体中,那么数据库管理员就能够经过这些资料,把数据库恢复到介质损坏时(即日志文件序列号为28)的数据。从保护数据库数据的角度讲,这是一个接近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若把非归档模式与归档模式进行对比的话,能够发现归档模式有以下的特色。 
一是当出现介质损坏(如硬盘损坏或者意外删除数据文件)或者出现例程失败(如服务器忽然断电)时,数据库管理员能够凭借归档日志文件来防止丢失数据。而非归档模式则每每只可以应对例程失败的状况。因此,其应用范围要比非归档模式大的多。 

  二是数据备份的限制条件。正如上面所说的,若是数据库处于非归档模式,则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时,要先用SHUTDOWNNORMAL等命令关闭数据库。而处于归档模式的时候,则当数据库处于Open状态时,数据库管理员仍然能够备份数据库,并且不会影响数据库的正常使用。除了数据库备份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以外,在数据库恢复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若数据库采用归档日志模式,不只能够执行彻底恢复,并且在归档日志文件的帮助下,还能够将数据库恢复到特定的点。从而当数据库出现意外故障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不过若采起归档模式的话,则必需要牺牲必定的磁盘空间。 

3、如何选择合适的日志操做模式? 

  非归档模式只适用于例程失败时恢复数据,不可以用来保护介质损坏。即当数据库的数据文件意外损坏时,非归档模式没有应对之策。归档模式不只能够用来保护例程失败,并且还能够在介质失败的时候,最大程度的恢复数据库的原有数据。此时,数据库管理员能够利用数据库备份文件、归档日志文件、重作日志文件等把数据库中的数据恢复到故障发生的那一时点。 

  既然归档操做模式与非归档操做模式各有各的特色,那么在何时采用归档日志模式为好,何时又该采用非归档模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恐怕争论个几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对此,笔者就提一下本身的意见。这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供你们参考。 

  首先要看数据库中数据变化的频繁程度。当数据库中数据变化比较少的时候,则最好采用非归档模式。相反,若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变化比较频繁,如一些业务操做系统,则最好可以采用归档模式。 

  其次,要看企业对数据丢失的态度。若是企业对于数据安全要求比较高,如银行,不容许丢失任何数据,则最好可以采用归档日志模式。在数据库意外故障的时候,其能够帮助数据库管理员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数据。同理,当企业能够容许部分损坏数据的时候,则能够采用非归档模式,以节省切换日志组时的对日志文件备份的额外开销与磁盘空间。 

  再者,要看看数据库是否须要全天候运行。由于在非归档模式下,必须利用SHUTDOWNNORMAL等命令关闭数据库,才能过对数据库进行备份。这跟数据库全天候运行的要求是不符合的。而归档模式下,即便数据库出于OPEN状态,也能够对其进行备份,也不会影响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为此,若果数据库须要全天候运行的话,则最好采用归档模式。虽然数据库为此要付出一些额外的开销,笔者认为也是值得的。毕竟硬件投资有价,数据无价。 

  数据库管理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日志操做模式。从而让重作日志与归档日志真正成为Oracle数据库的保护伞。数据库

 

转自:http://www.jb51.net/article/33221.htm安全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