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初级技能No.1 [切图]

“切图”是指经过测量设计稿,从设计稿中提取图片等方式为页面开发提供支持的过程。工具

整个“切图”过程主要分为如下五个主要步骤:性能

  1. 分析设计图;
  2. 测量元素;
  3. 提取图片;
  4. 保存图片;
  5. 图片优化与合并;

1.分析设计图优化

之前我作练习时,每每是拿起一份PSD设计稿,大体看上两眼就开始边敲代码边切了,后来踩了一些坑才意识到这样的作法效率低下。有时代码敲着敲着会忽然发现,哎?这里有一个下拉菜单?或者有时发现,哎?这里是否是能够重用以前的代码?一般这样的后知后觉都使人追悔莫及,因此慢慢也要求本身事先要留个心眼。因此第一步“分析设计图”我认为还能够分为如下三个部分:设计

    • 仔细浏览设计图,考虑网页的总体结构(在这里心中就能够预想页面未来的编辑方式,划分为几个区域?大致如何实现?);
    • 仔细查找页面各部分是否有隐藏下拉菜单,hover效果等隐藏设计(好的设计师应对此提早在说明文档中注明);
    • 观察页面结构,考虑代码重用的可能;

2.测量元素对象

切图主要测量的对象有:文字大小图片间距颜色;这里以PS工具为例,基本上前三者均可以使用矩形工具(M)完成,后者主要使用吸管工具(I)。通常来讲,在参考线,标尺具有的前提下,图片越放大,测量精度越高。图片

3.提取图片开发

所提取的图片大体能够分为直接在页面上呈现的内容型图片,和做为背景使用的修饰性图片,对于前者直接切下来保存就好,而对于后者则须要分离其前景图案,文字,以后再切下保存。对于比较特别的修饰性图片,能够只切其一部分,使用CSS的repeat属性进行重复以节约存储空间,提升页面加载速度;具体步骤以下:文档

    • 隐藏文字只留背景;这里又分为两种状况,第一种是文字为独立图层,那么只需使该图层不可见便可,第二种为图片与文字融为一体,这种状况下基本的思路是平铺遮盖,可是根据背景性质不一样分为可拉伸与不可拉伸两种情况,前者需使用矩形选框+自由变换拉伸遮盖,后者使用矩形选框+Alt+移动工具移动遮盖
    • 使用移动工具(V)选中所需图层(如有多个图层则复选后右键合并图层Ctrl+E);
    • 在所选图层上右键“复制图层到新文件”;
    • 裁切新文件画布大小;

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步骤太多,操做不便,并且所切图像新建画布有时太大,所以我一般使用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视设计稿大小对机器性能有必定要求:it

    • 矩形选框选好目标对象;
    • 合并可见图层(Ctrl+Shift+E);
    • 复制所选对象(Ctrl+C),新建图层(Ctrl+N),粘贴所选对象(Ctrl+V);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图片要多大切多大,省去了裁切画布的麻烦,并且快捷键操做效率高,缺点则在于要用矩形选框框住目标对象,并且文件较大时,合并全部可见图层较慢。效率

4.图片保存

保存须要考虑保存方式图片格式图片命名三个部分。

保存方式是指页面图片选定后如何选择图层保存的问题,是逐一保存?仍是使用Sprite技术进行合并?,须要提早规划好,能够省去后面不少合并图片的时间;

图片格式则主要指要根据所需保存图片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图片格式,咱们一般用PNG格式用来保存有透明图像,用JPG格式保存颜色丰满图像,用GIF格式保存动图;

搞定前两步,最后一步即是对图片的命名,不要小看图像的命名,使用清晰,准确,描述性的名称命名图像(例如:“.header__banner”)能够节省后期图片变动时查找图片所耗费的时间。

5.图片优化与合并

图片优化与合并是两回事,优化是指对图片进行压缩,使其既知足用户视觉须要,文件大小又尽量的小;而图片合并是指,使用“图片精灵”技术,将多张图片(一般是图标)合并为一张图片,以节省加载次数。

但这样作的则弊端在于,为了使用CSS背景定位,必需要在HTML中加入许多无语义的容器标签,但相较于页面加载时间的提高,这点损失也是微不足道的。

 

以上。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