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的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全部可以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经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以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安全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可是与传统互联网不一样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链接,从而使得物品链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由于互联网并无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链接的问题,故咱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链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常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能够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 到机器(Machineto Machine)。可是,M2M的全部的解释并不只限于可以解释物联网,一样的,M2M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汇总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阐释,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已经经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络电视完成。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可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万维网(World Wide Web)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经过搜索和连接, 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网络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全部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均可以归入物联网的范畴。[4][3]运维

基本内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异步

  物联网博欣将物联网定义为经过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类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须要监控、链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类须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造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全部的物品与网络的链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ide

  倪光南院士认为物联网是经过各类传感技术(RFID、传感器、GPS、摄像机、激光扫描器……)、各类通信手段(有线、无线、长距、短距……),将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链接,以实现远程监视、自动报警、控制、诊断和维护,进而实现“管理、控制、营运”一体化的一种网络。[5]优化

鲜明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编码

  首先,它是各类感知技术的普遍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一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一样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一样。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具备实时性,按必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云计算

  其次,它是一种创建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经过各类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须要经过网络传输,因为其数量极其庞大,造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当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类异构网络和协议。spa

  还有,物联网不只仅提供了传感器的链接,其自己也具备智能处理的能力,可以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类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得到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一样用户的不一样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操作系统

“物”的涵义

  这里的“物”要知足如下条件才可以被归入“物联网”的范围:

  一、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二、要有必定的存储功能;

  三、要有CPU;

  四、要有操做系统;

  五、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六、遵循物联网的通讯协议;

  七、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惟一编号。 

物联网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可以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经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RFID,正是可以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备互用性的信息,经过无线数据通讯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经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的涵义

  从两化融合这个角度分析物联网的涵义:

  其一:工业化的基础是自动化,自动化领域发展了近百年,理论、实践都已经很是完善了。特别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和过程控制要求的日益复杂营运而生的DCS控制系统,更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DCS的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虽然自动设备所有联网,并能在控制中心监控 信息而经过操做员来集中管理。但操做员的水平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优化程度。有经验的操做员可使生产最优,而缺少经验的操做员只是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是否有办法作到分散控制,集中优化管理?须要经过物联网根据全部监控信息,经过分析与优化技术,找到最优的控制方法,是物联网能够带给DCS控制系统的。

  其二:IT信息发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当为人服务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后,是要在更大范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是要将物与人的信息打通。人获取了信息以后,能够根据信息判断,作出决策,从而触发下一步操做;但因为人存在个体差别,对于一样的信息,不一样的人作出的决策是不一样的,如何从信息中得到最优的决策?另外物得到了信息是不能作出决策的 ,如何让物在得到了信息以后具备决策能力?智能分析与优化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手段,在得到信息后,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理论模型,快速作出最优决策。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技术在两化融合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

  物联网智库认为物联网的定义源于IBM的智慧地球方案,十二五规划中九大试点行业所有都是行业的智能化。不管智慧方案,仍是智能行业,智能的根本离不开数据分析与优化技术。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将来物联网发挥价值的关键点。 

物联网本质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则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的本质归纳起来主要体如今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须要联网的物必定要可以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讯特征,即归入物联网的“物”必定要具有自动识别与物物通讯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备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色。

物联网分类

  1. 私有物联网:通常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

  2. 公有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

  3. 社区物联网: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务;

  4. 混合物联网:是上述的两种或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产生背景

一、 1990年 物联网的实践最先能够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二、 物联网示意图1999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这个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先提出来的。提出告终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讯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三、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将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四、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再也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五、 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加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在中国,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表明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造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进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造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造成又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六、2009年1月9日,IBM全球副总裁麦特·王博士作了主题为《构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讲。提出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家居、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类物体中,而且被广泛链接,造成“物联网”,而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1]

  七、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职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做为仅有的两名表明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律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八、2009年2月24日,2009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获得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若是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只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并且可以在短期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IBM但愿“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以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同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先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先后以我的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先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发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必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圆,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地球”战略被很多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  物联网示意图许多类似之处,一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点的关键战略。该战略可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同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只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九、2009年8月,×××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要求。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做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余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已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造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物联网被十二五规划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引领中国经济华丽转身的主要力量,物联网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研究机构forrester 预测十年内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而智能家居将是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民生的物联网项目,因此将得到最多人们关注的眼球!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