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12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开发过程通常分为如下6个阶段数据库

1、计划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体定义,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3个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开发进度做出估计。制订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编程

2、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作什么的问题。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而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的过程。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和用户一块儿肯定要解决的问题,创建软件的逻辑模型,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文档并最终获得用户的承认。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方法。本阶段的工做是根据需求说明书的要求,设计创建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或模块,定义子系统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对各子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定义,编写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设计说明书,组装测试计划。分析阶段用到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工具数据结构

3、设计

软件设计能够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工具

详细设计是从DFD图导出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而后通过改进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获得最终模块结构图。在系统分析阶段,咱们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得了由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等组成的系统的逻辑模型。如今,可根据一些规则从数据流图导出系统初始的模块结构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一般也可分为两种典型的结构,即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变换型结构的数据流图呈一种线性状态,它所描述的工做可表示为输入、主处理及输出。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图则呈束状,即一束数据流平行流人或流出,可能同时有几个事务要求处理。这两种典型的结构分别可经过“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技术,导出“变换型”和“事务型”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这两种方法的思想是首先设计顶层模块,而后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最后获得一个知足数据流图所表示的用户要求的系统的模块结构图,即系统的物理模型。性能

4、编码

软件编码是指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程序,即写成以某一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充分了解软件开发语言、工具的特性和编程风格,有助于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保证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当前软件开发中除在专用场合,已经不多使用二十世纪80年代的高级语言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并且面对象的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大都合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开发的速度。开发工具

5、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以较小的代价发现尽量多的错误。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组成了测试用例)。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关键在于理解测试方法。不一样的测试方法有不一样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两种经常使用的测试方法是白盒法测试对象是源程序,依据的是程序内部的的逻辑结构来发现软件的编程错误、结构错误和数据错误。结构错误包括逻辑、数据流、初始化等错误。用例设计的关键是以较少的用例覆盖尽量多的内部程序逻辑结果。白盒法和黑盒法依据的是软件的功能或软件行为描述,发现软件的接口、功能和结构错误。其中接口错误包括内部/外部接口、资源管理、集成化以及系统错误。测试

6、维护

维护是旨在已完成对软件的研制(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工做并交付使用之后,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一些软件工程的活动。即根据软件运行的状况,对软件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的要求,以及纠正运行中发现的错误。编写软件问题报告、软件修改报告。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若是研制阶段须要一年至二年的时间,在它投入使用之后,其运行或工做时间可能持续五年至十年。那么它的维护阶段也是运行的这五年至十年期间。在这段时间,人们几乎须要着手解决研制阶段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某些维护工做自己特有的问题。作好软件维护工做,不只能排除障碍,使软件能正常工做,并且还可使它扩展功能,提升性能,为用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然而遗憾的是,对软件维护工做的重视每每远不如对软件研制工做的重视。而事实上,和软件研制工做相比,软件维护的工做量和成本都要大得多。编码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