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 概述

1.GRE:封装比较大,比较占用带宽
2.IPV6INip:封装比较小,配置简单
3.6to4:配置麻烦,封装比较小安全

IPv4的局限性

从地址空间角度 IP地址空间的危机由来已久,并正是升级到IPv6的主要动力
从技术实现角度 IPv4地址分配杂乱无章,没有层次性,网络设备须要维护庞大的路由表项。IPv4包头过于复杂,使得网络节点处理的效率不高.NAT:破坏了Internet端到端的网络模型。
从配置难易角度 对于IPv4节点的配置比较复杂,让不少普通用户无所适从(但普通用户会去敲地址??)
从安全角度 IPv4在网络层没有安全性可言,安全性一直被认为是由网络层以上的层负责服务器

IPv6的优越性

从地址空间角度 超大的地址空间
从技术实现角度 IPv6包头简单,经过扩展包头技术可实现之后的新技术扩展;全球可达性,不须要再用NAT;全球从新部署,有规划,易于实现聚合
从配置难易角度 能自动配置,实现即插即用;方便的进行重编址
从安全角度IPsec网络

IPv6地址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地址表示法

IPv6地址128位
IPv6地址用十六进制表示,分为8个字段,中间用“:”隔开
2001:0da8:0207:0000:0000:0000:0000:8207
字段若是是以零开头则零能够省略,全零的段可用“::”表示(只能出现一次)
同一个地址可使用不一样的表示法
2001:0da8:0207:0000:0000:0000:0000:8207
2001:da8:207:0:0:0:0:8207
2001:da8:207::8207ide

地址格式

冒号分十六进制=>IPv6 fe80:fe80:9038:ba6a:5aa1:ed13:ed13:ed13性能

地址分类

单播地址:unicast 一对一
IPv6 概述
组播地址:multicast 一对多 FF00::/8,找到FF开头的地址便可
IPv6 概述
全球单播地址:公有地址,并非IPv6的全部地址,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地址块
2000::/3 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
本地站点地址:私有地址,相似IPv4中的19二、17二、10私有网段,FEC0::/10
本地链路地址:local-link address ,IPv6环境下路由器或网络设备容许在同一接口下
部署多个地址,这样的话,v6接口就没有惟一标识。运行协议时
须要惟一标识的,此时便经过本地链路地址来惟一标识接口。FE80::/10
为什么须要link-local
在一个接口能够配置不少IPv6地址,因此学习路由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下一跳。因此出现Link Local地址惟一标识一个节点。在本地链路看到下一跳都是对端的Link Local地址。
在网络从新编址过程当中,节点和路由器的Link Local地址不会发生变化,能够很容易地作一个修改,不用担忧网络不可达。
在IPV6中,无状态自动配置机制使用EUI-64格式来自动配置IPV6地址
所谓无状态自动配置是指在网络中没有DHCP服务器的状况下,容许节点自行配置IPV6地址的机制。
EUI-64的构造规则--根据接口的MAC地址再加上固定的前缀来生成一个IPV6的地址
工做原理:自动将48bit的以太网MAC地址扩展成64bit,再挂在一个64bit的前缀后面,组成一个IPV6地址
1、将48位的MAC地址从中间分开,插入一个固定数值FFFE
0050:3EE4:4C00-->0050:3EFF:FEE4:4C00
2、将第7个比特位反转,若是原来是0,就变为1,若是原来是1,就变为0
0050:3EFF:FEE4:4C00-->0250:3EFF:FEE4:4C00
3、加上前缀--FE80::0250:3EFF:FEE4:4C00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IPV6地址
反转的缘由:
  在MAC地址中,第7比特为1表示本地管理,为0表示全球管理
  在EUI-64格式中,第7位为1表示全球唯一,为0表示本地唯一
这也是每一个人电脑都有IPv6的缘由学习

利用gns3实践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协议

邻居发现协议NDP

使用ICMPv6报文实现如下功能
地址解析
跟踪邻居的状态
无状态自动配置
重复地址检测(DAD)
路由器重定向
IPv6 概述
这种实际上是组播包,而不是广播包
IPv6 概述测试

地址解析过程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静态/默认路由部署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部署动态路由

部署RIPng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RIPng采用UDP 521端口 ;RIPng进出口都要增长1(跳数)

IPv6 概述

部署OSPFv3

LSA列表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内容没啥奇怪的
IPv6 概述
IPv6 概述优化

IPv6过渡

IPv6和IPv4过渡实验

IPv6 概述

IPv6网络部署三个阶段

IPv6 概述
三种过渡技术
双协议栈技术
IPv6 概述
设备上同时使用IPv4和IPv6协议栈,是其余过渡技术的基础。
隧道技术(Tunnel)(本次实验重点)
IPv6 概述
把IPv6报文封装在IPv4报文中,IPv6网络之间穿越IPv4网络进行通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中间网络无需升级。IPv6报文做为IPv4得载荷,或有MPLS承载。
协议转换技术NAT-P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
做用部署在IPv4和IPv6网络边缘,解决IPv4网络和IPv6网络互通的问题。
工做原理
相似于传统NAT,将IPv6地址和IPv4地址互相转换,并进行协议转换
NAT-PT设备分配IPv4地址来标识IPv6主机,并向IPv6网络宣告96位地址前缀信息,用于标识IPv4主机
优势
能实现纯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通讯
缺点
NAT-PT设备是性能瓶颈,存在单点故障
具有 IPv4和IPv6协议转换功能的转换设备(节省经费),修改协议报文头,使IPv4网络与IPv6网络可以互通
IPv6 概述设计

实验部署

部署IPv4使全网联通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部署两边IPv6网络,保证内网联通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此时,R1和R2,R4和R5各自为一个孤岛,若想R1和R5通讯,须要经过创建隧道技术,在两个边界上执行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抓包分析
IPv6 概述
接着运行OSPFv3,这么设计有一种Overlay的意味~~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最终结果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至此实验基本结束,可是在tunnel技术里面有个优化的性质3d

6 to 4隧道技术

6 to 4隧道技术
发送方与接收方都是双栈设备
根据6 to 4地址自动建立隧道
IPv6报文被包含在IPv4报文中做为IPv4的载荷
6to4地址
6to4地址: 2002:ab:cd:xxxx:xxxx:xxxx:xxxx:xxxx(ab cd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IPv4地址)
数据的目的地址或者下一跳为6to4地址,其中包含的IPv4公网地址即为隧道目的地址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IPv6 概述
封装简单,解析容易不少~
测试IPv6网络两边得连通性
IPv6 概述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