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怎样塑造咱们?

大数据在怎样塑造咱们?微信

 

从庞杂的数据背后挖掘、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爱,找出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产品和服务,并结合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自身,就是大数据学习的价值。学习

 

元数据(Metadata)的概念大数据

 

简单说,元数据是对数据自己进行描述的数据,它不是对象自己,它只描述对象的属性。优化

 

好比,一幅画自己,是数据。而这幅画的做者、完成时间、尺寸、价格、类型等等,就是它的元数据。元数据的价值,第一是可以从侧面描述对象;第二点就是能够结构化、信息化。spa

 

什么意思呢?设计

好比,咱们要判断一幅画的价值,除了专家直接经过画的艺术性来评价,还能够经过元数据来判断。这幅画是名家的仍是二流画家的?这幅画是做者在他创做 鼎盛时期的做品,仍是在年轻时的做品?这幅画是做者擅长的类型仍是他不熟悉的?用这些描述的信息,咱们就能把这幅画的价值算得八九不离十。虽然确定会存在 偏差,但一样是科学合理的方法。视频

 

那用元数据而非数据自己描述对象的意义何在?对象

这就是在大数据上产生的价值了:对于非结构化的、非量化的对象自己,结构化的元数据能够用以快速计算和判断。支付宝

 

大数据应用的第一阶段:辅助产品资源

 

最初的应用比较简单,就是用以辅助产品人员和市场人员作判断。

 

过去的实体产品作一次调研很麻烦。好比饮料公司,调研人员要用各类方式观看他们喝饮料的场景和步骤。问卷是最多见的,但不够准确。因此会组织各类各样专业的现场试验,要搭建环境(通常是有单面玻璃或摄像头的)、邀请志愿者,而后引导他们按照平常的习惯去完成一些操做。

 

显然这种办法很是笨重。

 

而如今的互联网产品则根本无须这么麻烦。用户全部的使用数据、行为,都是记录在案的,想知道什么,瞬间就能分析出来。过去想知道用户有没有作一件事,有没有用过这个功能,实在太难了。

 

如今呢,想知道点击这个行为点击了几下、点击在哪里、何时点的、甚至这是在什么地方点的,都一清二楚。平时用户用不用这个功能、怎么用这个功能,也就一目了然。

 

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讲,这是相当重要的数据。并且,这是完整的数据!若是是互联网产品,那么我知道的是全部用户的数据,不是过去传统行业产品的样本数据。

 

腾讯知道全部微信用户有多少用朋友圈、知道这些用户天天都发几条朋友圈、知道这些用户天天都发了什么。每个数据都是真实可用的。

 

(过去发行量再大的报纸也很难知道读者性别,然而如今再小的微信公众号也能够实时获取)

 

在实体产品的行业,随着将来整个产品从生产-销售-使用的信息化,大数据也会渐渐起到更大的做用。过去我卖的一瓶水,可能到某个超市就断掉了,我不知道这瓶水被谁买走了。

 

但如今我在天猫卖的一瓶水,我知道对方这个用户是每月买十箱水的,他的地址是某个高档餐厅,那我就知道这瓶水的目标受众是谁了。

 

这是元数据的价值所在。

 

因此,大数据的第一阶段是:辅助产品设计者作判断、让产品制造者更好地知足用户。

 

这时候的大数据主要是来为产品提供支持,产品再应用于用户。

 

大数据应用的第二阶段:创造价值

 

在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必定程度后,事情开始变化了。元数据将不只做为产品的辅助,而是变成了最有价值的产品自己。

 

很简单的,全中国最熟悉老百姓消费习惯的是工商局吗?是哪一个协会吗?是哪一个科研机构吗?都不是,是淘宝。

 

拥有最全面的我的信用信息的,是人事局吗?是银行吗?是咨询公司吗?都不是,是支付宝。

 

道理其实很简单,全部行为(消费、交易)发生在了这个平台上,而这个平台又有全部数据的记录,那这些数据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你觉得作医疗健康这方面的产品仅仅是关注你的健康吗?并非,他们同时还可以记录你全部的体征,这是第一线的临床数据。

 

此时,大数据自己已经成为了产品,能够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消费行为数据,卖给广告商,广告商就能够定向给你投送广告;信用数据,卖给银行,银行就能够判断出你的信用程度。健康数据,卖给保险公司……你懂的。

 

不只仅是将数据出售,数据提供的内容彻底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尤为O2O这样的产品/服务,上游是服务提供者和资源,下游是用户,都可以有价值能够发掘。

 

之前作美甲的时候,咱们设想的商业模式,上游就是了解美甲师用品的状况、跟生产厂家合做,把控渠道;下游是了解用户的状况,从而也可以跟其余美业产品合做(定向帮你把产品带到家里,河狸家其实已经在作),来让用户数据产生价值。

 

我以前据说饿了么在尝试一项新服务,就是为餐馆提供食材。乍一听有点怪,但后来想一想的确是再合理不过。除了饿了么还有谁更能清楚某块区域的餐品售卖数据呢?这地方萝卜白菜卖得多、有多少许,饿了么清楚得很,跟农场谈合做,能够很好地把控上游渠道。

 

这阶段的大数据,已经能够成为产品,为用户直接服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经过咱们行为数据这些元数据,咱们已经在慢慢被量化的信息给描述出来了。看到这些数字(一年花了多少钱、在哪方面花的钱等等)已经对这我的能够有相对粗糙的认识了。

 

而大数据最终的形态开始初现。

 

大数据应用的第三阶段:塑造咱们

 

我以前也老是对行为数据表示不屑。你知道我在淘宝买了点东西、跟谁微信聊了几句话、去百度随便查了点东西,就能知道我是什么人了吗?

 

还真的能够。只要数据保质保量。

 

我发现你微信跟异地的某个妹子聊得特别多、常常还视频,那这大概就是你异地的女友;我了解你在百度一直搜东南亚的机票和旅行攻略,那我知道你可能要去那里玩。

 

就是这么简单的几条元数据,我就能推测出来,有很大的几率你最近要跟女友一块儿去东南亚旅行。

 

这是说明元数据可以推理信息的逻辑性。而对于可获取的元数据,也愈来愈多了。

 

做为这些产品的数据的拥有者,我彻底不须要派个私家侦探来跟踪你。只须要等你本身乖乖把这些数据送上来。

 

春节的时候,支付宝为何要和微信争抢小额支付和社交场景的支付?不是为了那点手续费,就是为了它缺失的社交支付这一块。这块数据的价值,远超想象。

 

将来咱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将有大量的数据记录。咱们的行为会变成一串串数字成为可量化的数据,成为描述咱们的信息。咱们工做用云笔记、吃饭用饿了么、打车用滴滴、搜东西用百度、社交用微信,每一步都事无巨细被记了下来。

 

不信你能够翻出你历史全部在百度或者 Google 的搜索记录来,对你生活的描述绝对比你本身的日记都要真实。

 

这些数据将被转换成有价值的商业数据,来描述你各方面的信息。

 

最终,咱们自己就是能够被量化的大数据对象

 

这样的将来天然有利有弊。利是咱们无处不在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咱们看到的每一条广告都会是咱们本身喜欢的,咱们查的每一条搜索记录都是根据咱们特色来推荐的,咱们在加好友时系统甚至均可以说他是否是会跟咱们合得来。

 

弊在于,咱们的隐私就暴露无疑。只要数据的拥有者想作点坏事,那真的是什么都有可能。

 

大数据毫不会止步在为决策仅仅提供帮助,兄弟连大数据培训,它的终极形态就是能够用海量的数据描述咱们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当达到这一步时,如今的市场调研、用户分析将会变得异常简单。

 

由于,大数据已经彻底可以塑造出咱们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