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老师在其推特上放了一道题:javascript
new Promise(resolve => { resolve(1); Promise.resolve().then(() => console.log(2)); console.log(4) }).then(t => console.log(t)); console.log(3);
看到此处的你能够先猜想下其答案,而后再在浏览器的控制台运行这段代码,看看运行结果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html
众所周知,JavaScript 语言的一大特色就是单线程,也就是说,同一个时间只能作一件事。根据 HTML 规范:html5
To coordinate events, user interaction, scripts, rendering, networking, and so forth, user agents must use event loops as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event loops: those for browsing contexts, and those for workers.java
为了协调事件、用户交互、脚本、UI 渲染和网络处理等行为,防止主线程的不阻塞,Event Loop 的方案应用而生。Event Loop 包含两类:一类是基于 Browsing Context,一种是基于 Worker。两者的运行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个 JavaScript 运行的"线程环境"都有一个独立的 Event Loop,每个 Web Worker 也有一个独立的 Event Loop。git
本文所涉及到的事件循环是基于 Browsing Context。es6
那么在事件循环机制中,又经过什么方式进行函数调用或者任务的调度呢?github
根据规范,事件循环是经过任务队列的机制来进行协调的。一个 Event Loop 中,能够有一个或者多个任务队列(task queue),一个任务队列即是一系列有序任务(task)的集合;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任务源(task source),源自同一个任务源的 task 必须放到同一个任务队列,从不一样源来的则被添加到不一样队列。web
在事件循环中,每进行一次循环操做称为 tick,每一次 tick 的任务处理模型是比较复杂的,但关键步骤以下:segmentfault
在这次 tick 中选择最早进入队列的任务(oldest task),若是有则执行(一次)api
检查是否存在 Microtasks,若是存在则不停地执行,直至清空 Microtasks Queue
更新 render
主线程重复执行上述步骤
仔细查阅规范可知,异步任务可分为 task
和 microtask
两类,不一样的API注册的异步任务会依次进入自身对应的队列中,而后等待 Event Loop 将它们依次压入执行栈中执行。
查阅了网上比较多关于事件循环介绍的文章,均会提到 macrotask(宏任务) 和 microtask(微任务) 两个概念,但规范中并无提到 macrotask,于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task 即为其它文章中的 macrotask。另外在 ES2015 规范中称为 microtask 又被称为 Job。
(macro)task主要包含:script(总体代码)、setTimeout、setInterval、I/O、UI交互事件、setImmediate(Node.js 环境)
microtask主要包含:Promise、MutaionObserver、process.nextTick(Node.js 环境)
在 Node 中,会优先清空 next tick queue,即经过process.nextTick 注册的函数,再清空 other queue,常见的如Promise
setTimeout/Promise 等API即是任务源,而进入任务队列的是他们指定的具体执行任务。来自不一样任务源的任务会进入到不一样的任务队列。其中setTimeout与setInterval是同源的。
纯文字表述确实有点干涩,这一节经过一个示例来逐步理解: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timeout1'); }, 10);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 setTimeout(() => console.log('timeout2'), 10);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then1') }) console.log('script end');
首先,事件循环从宏任务(macrotask)队列开始,这个时候,宏任务队列中,只有一个script(总体代码)任务;当遇到任务源(task source)时,则会先分发任务到对应的任务队列中去。因此,上面例子的第一步执行以下图所示:
而后遇到了 console
语句,直接输出 script start
。输出以后,script 任务继续往下执行,遇到 setTimeout
,其做为一个宏任务源,则会先将其任务分发到对应的队列中:
script 任务继续往下执行,遇到 Promise
实例。Promise 构造函数中的第一个参数,是在 new
的时候执行,构造函数执行时,里面的参数进入执行栈执行;然后续的 .then
则会被分发到 microtask 的 Promise
队列中去。因此会先输出 promise1
,而后执行 resolve
,将 then1
分配到对应队列。
构造函数继续往下执行,又碰到 setTimeout
,而后将对应的任务分配到对应队列:
script任务继续往下执行,最后只有一句输出了 script end
,至此,全局任务就执行完毕了。
根据上述,每次执行完一个宏任务以后,会去检查是否存在 Microtasks;若是有,则执行 Microtasks 直至清空 Microtask Queue。
于是在script任务执行完毕以后,开始查找清空微任务队列。此时,微任务中,只有 Promise
队列中的一个任务 then1
,所以直接执行就好了,执行结果输出 then1
。当全部的 microtast
执行完毕以后,表示第一轮的循环就结束了。
这个时候就得开始第二轮的循环。第二轮循环仍然从宏任务 macrotask
开始。此时,有两个宏任务:timeout1
和 timeout2
。
取出 timeout1
执行,输出 timeout1
。此时微任务队列中已经没有可执行的任务了,直接开始第三轮循环:
第三轮循环依旧从宏任务队列开始。此时宏任务中只有一个 timeout2
,取出直接输出便可。
这个时候宏任务队列与微任务队列中都没有任务了,因此代码就不会再输出其余东西了。那么例子的输出结果就显而易见:
script start promise1 script end then1 timeout1 timeout2
在回头看本文最初的题目:
new Promise(resolve => { resolve(1); Promise.resolve().then(() => { // t2 console.log(2) }); console.log(4) }).then(t => { // t1 console.log(t) }); console.log(3);
这段代码的流程大体以下:
script 任务先运行。首先遇到 Promise
实例,构造函数首先执行,因此首先输出了 4。此时 microtask 的任务有 t2
和 t1
script 任务继续运行,输出 3。至此,第一个宏任务执行完成。
执行全部的微任务,前后取出 t2
和 t1
,分别输出 2 和 1
代码执行完毕
综上,上述代码的输出是:4321
为何 t2
会先执行呢?理由以下:
根据 Promises/A+规范:
实践中要确保 onFulfilled 和 onRejected 方法异步执行,且应该在
then
方法被调用的那一轮事件循环以后的新执行栈中执行
Promise.resolve
方法容许调用时不带参数,直接返回一个resolved
状态的 Promise
对象。当即 resolved
的 Promise
对象,是在本轮“事件循环”(event loop)的结束时,而不是在下一轮“事件循环”的开始时。
因此,t2
比 t1
会先进入 microtask 的 Promise
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