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咱们学习中,阅读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那么哪些学习习惯或者说阅读方法对咱们来讲能更高效的让咱们获取到相关的知识呢?下面列举几条,欢迎你们继续补充或指正!算法
1.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古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网络
万事开头难,由于从不了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事实,是一个新知识暴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困难是最大的。有人熬不过去,以为困难太大就放弃了。不过,狂热的兴趣能够抵消对困难的感受,因此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开一个好头是很重要的。(固然,这并非说锲而不舍就不重要了)。固然,也许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对我来讲我会在对一件事情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很是专一地学习,把不少 groundworks 作掉。后面就会顺利一些了。学习
2.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spa
之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如今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再也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外一本,而是很是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外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外一处资料,从而来得到多个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好比最近我发如今看蒙特卡罗算法时就查了十来处资料,其中有三四篇 paper 和六七本书;这是由于即使是经典的书,你也不能期望它对其中每个主题的介绍都是尽善尽美的,有些书对某个主题(知识点)的介绍比较到位,有些书则对另外一些知识点介绍得比较到位。而有时候一篇紧凑的 paper 比一本书上讲得还要好。我硬盘里面的书按主题分类,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一堆书,当我须要学习某个主题的知识时(譬如贝叶斯学习或者神经网络),我会把里面涉及这个主题的书都翻开来,索引到相关章节,而后挑讲得好的看。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资料是好资料仍是坏资料呢?.net
3. 好资料,坏资料。blog
好资料的特色: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 rationale ),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而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坏资料的特色是好资料的反面: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每每这样写“咱们定义… 咱们称… 咱们进行如下几个步骤… ”。根本不讲为何要用这个方法,人们最初是由于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了这么个方法的,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实际上一个方法若是将其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每每丢失掉了绝大多数信息,这个丢掉的信息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惟过程。至于为何大多数书作不到这一点,做者在这里试着分析了一下。索引
4. 学习一个东西以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资源
即弄清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浏览方法自己以前,最好先使劲问问本身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以前作的本身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以后印象就越深入。记得大学里面的课本老是瀑布式地把整个知识结构尽收眼底地放在面前,读的过程却是挺爽,连连点头,读完了很快又忘掉了,为何?由于没有带着疑问去学习。get
5. 有选择地阅读。it
不少人以为我读书速度很快,其实我只是有选择地阅读。这里的选择体如今两个地方,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通常来讲,除了技术性很是强的书以外,大多数书的信息密度很低,有不少废话。通常来讲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份内容:1. 问题是什么?2. 方案是什么?3. 例子是什么?若是是须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1. 现象是什么?2. 解释是什么?3.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 例子是什么?通常来讲,这一二三四用不了多少字就能够写完了(若是假设只举一到两个精到的例子的话),这样的无废话著做的典型是《合做的进化》;那为何有些书,明明核心观点就那点东西(顶多加上几个精要的例子罢了)却写得长得要命呢?由于人的思惟都有一个“联想”的特色,写着写着就容易旁逸斜出,并且做者本身也每每以为引伸出去挺牛逼,有时候不少与主题无关的废话就掺和进来了;那么,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有选择性地滤掉这些不相干的废话;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大量冗余的例子。通常来讲组织得比较好的书会有详细且一目了然的目录和索引,根据目录首先就能够滤掉一部分(好比某个子章节的内容你之前是看过的),而后有时候做者还会举不少冗余的例子,若是你已经以为印象够深入了这些例子彻底能够不看(一些书就很是厚道地对每一个观点只辅以一两个最最经典的例子,譬如《不同凡响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这样的书我最是喜欢)。
6. 为何看不懂?
若是看不懂一个知识,通常有以下几个可能的缘由:1. 你看得不够使劲。对此古人总结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这个规律不是任什么时候候都成立的,可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是彻底能够解释的,咱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每每会有选择性地关注其中的某一些“点”,而忽略了另外一些“点”,因而一遍看下来可能由于某一些忽略致使没法理解总体。或者干脆看的时候就没注意其中一些细节但重要的东西。此外,大脑理解一个东西须要必定的处理时间,人脑的处理速度很慢,神经冲动每秒传输速度不过百米,因此不能期望看到哪懂到哪。最后,咱们可能由于思惟定势的缘由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看一句话而忽略了从不一样角度去理解的可能性。对于这类状况,仔仔细细地再多读两遍,多试着去理解两遍,每每会“哦!原来这样。”地恍然大悟。2. 其中涉及到了你不懂的概念。这是技术性的不理解。这种状况就须要 Cross Reference 。若是一句话中用到了你不懂的概念,那就去查,如今不少书都是电子书,直接搜索一下,或者,对于纸书,看一下书后面的索引就好了。奇怪的是不少人看不懂也不分析一下为何不懂,就直接放弃了。正如解决问题同样,问题卡住解决不了,第一时间要作的就是分析到底为何解决不了,而不是直接求救。3. 做者讲述的顺序不对,你接着往下看,也许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前面的了。
杂项-本文选自一直以来伴随个人一些学习习惯(三):阅读方法-刘未鹏
7. 如何在阅读以前就能得到对一本书质量的大体评估。
在深刻阅读以前可以迅速评估一本书的质量能够节省不少时间。基本上有几个线索:1. 看做者。牛做者写的书通常都不错。2. 看目录和简介。一份好的目录和简介可以透露这本书质量的至关一部分信息。目录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直白(而不是装神弄鬼),都是衡量的线索。3. 看 Amazon 上的评价,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看总体打分以外,更要看打分最低的人是怎么说的,由于小众意见每每有可能来自那些真正懂行的人(除了来踢馆的),若是在打分最低的意见里面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反驳意见的话就至关确定书是不错的了。4. 看样章。Amazon 上通常均可以随机浏览一些章节的,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深入,基本是几页纸就能看出来的。
8. 如何搜寻到好书。
几个线索:1. 同做者的著做。2. Amazon 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相似豆瓣的豆列)。3. 一本好的著做(或一份好的资料——无论是书仍是网页)在参考资料里面重点提到的其余著做。4. 有时对于一个主题,能够搜索到好心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那是最好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