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如今前端
腾讯官方微博昨天凌晨发布了微信10年前在微信后台第一天提交的代码,这个在今天看来略显简陋的代码,最终孕育了庞大的微信。张小龙这个「产品经理」,也用十年时间,打磨出了一款「国民级」应用。
10年前的今天,你在干什么?
python
你可能在吃饭、在睡觉、在QQ上聊天,但你绝对不多是在刷微信朋友圈。程序员
由于那时候的微信,才刚刚诞生于程序员敲写的代码中。web
2010年11月23日的凌晨,广州,一群年轻人在小黑屋里敲下了一行行代码。面试
这是微信后台第一天提交的代码。小程序
今后,人们的沟通方式变了。微信小程序
现在,微信已经有超过12亿的用户,是一款真正的「国民级」应用。微信
微信的功能也愈来愈丰富,朋友圈、公众号、小游戏、小程序、微信红包、视频号……网络
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生态,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那一行行在今天看来略显简陋的代码。app
不得不说,程序员们,再一次改变了世界。

张小龙的一封邮件和微信的诞生
「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以为有点后怕,若是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外一个团队作的另外一个微信。」
在去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首次公开了微信诞生的真相。
在某个深夜,张小龙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
而在此前,坊间流传着更为「传奇」的故事:张小龙因技术难题,心情烦闷,遂前往北京龙泉寺小住,其间得一扫地高僧指点,才有了微信的诞生。
这个故事固然只是人们的臆测和媒体的加工,世上如有扫地僧,那这个扫地僧就是张小龙本身。
在作微信以前,张小龙负责腾讯的QQ邮箱项目,并把QQ邮箱作到了国内第一名,并且在邮箱里面又作了不少尝试,包括漂流瓶、阅读空间等。
也正是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张小龙看到了一个让叫作kik的产品,这让他产生了灵感。
Kik在当时是一款刚上线,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的社交软件,15天内吸引了超100万用户。它能够实现免费短信聊天,但不能发照片也不能发文件,是一款很是简单的即时通讯软件。
张小龙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作一个相似kik的产品,马化腾立即赞成。
不久以后,初版的微信,就这样诞生了。
虽说龙泉寺的故事有点扯,可是张小龙也不否定伟大产品的诞生确实是须要灵感的,并非死想就能够想出来。他表示:
「我发现不少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壳中的。」
不断迭代更新,从一行代码到12亿用户
可是刚刚上线的微信,并无带来太大的反响。
由于这个时候的微信,更像是一种短信的替代品,对用户并无太大的吸引力。
转变发生在一次功能的更新以后。2011年5月,微信更新了语音聊天功能,用户获得了井喷式增加。
张小龙继续带领团队,开发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持续的迭代让人惊喜连连,用户使用软件的兴趣被大大提高。
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再次迎来爆发式增加。日增用户数一举达到了10万以上,用户达到1500万 ,到2011年末,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
2012年4月,微信第一次有了「朋友圈」,人们开始习惯在这里记录生活,朋友圈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交友的方式。

2012年7月,微信上线了「视频通话」功能,使得人们在语音和文字以外,开启了一种远程「面对面」的聊天方式。


2014年3月, 微信开放了微信支付功能,并公布了以微信支付为重要支撑的「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
2015年1月,微信新版增长了「附件栏发微信红包」「更换手机时,自定义表情不会丢失」「能够搜索朋友圈的内容和附近的餐馆」三大功能。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低调上线,再次引领微信生态的重大变革。
2017年12月,微信更新的6.6.1版本忽然开放了小游戏,微信启动页面还重点推荐了小游戏「跳一跳」,风靡一时。
2018年,微信「时刻视频」上线,能够用「时刻」记录眼前的世界。

微信背后,最成功的「产品经理」张小龙
在腾讯内部,张小龙有「地成佛」的称号。
这个称呼源于他在微信「跳一跳」小游戏上的「无敌」。
张小龙在微信小游戏跳一跳中达到的最高分数是 6000 分,而在这个游戏中分数超过 3000 分的,只有 20 我的。
这或许能够看出张小龙在一件事情上的专一和不断尝试。
和一些程序员出身的管理者不一样,张小龙在注重技术的同时更注重用户体验。
而微信之因此可以一步步的发展到今天,也与张小龙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去不断打磨一款舒服的产品有关。
「不少产品不把本身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作到了这两点。」张小龙曾在公开课上表示。
若是说腾讯的前半场是QQ撑下来的,那么下半场无疑是微信让腾讯再次焕发了活力。
现在,微信稳坐中国乃至全球社交软件头把交椅,丰富实用的功能深入的影响了10多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一切,皆源于10年前的那一行行简陋的代码,以及敲下代码的程序员们。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全部。除非没法确认,咱们都会标明做者及出处,若有侵权烦请告知,咱们会当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亲,须要你的“分享”和“在看”
IT入门 感谢关注 |
|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IT入门(learncode)。
若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块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