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是程序运行时,动态调整行为的能力。html
配置有如下属性:git
配置是独立于程序的只读变量github
数据库
配置伴随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缓存
应用在启动的时候经过读取配置来初始化,在运行时根据配置改变本身的行为。安全
配置有多中加载方式架构
程序内部hard code,这种作法是反模式,十分不建议。负载均衡
配置文件。框架
环境变量,配置能够预置在操做系统的环境变量里,程序运行时读取。运维
启动参数,能够在程序启动时一次性提供参数。
基于数据库,将易变配置放在数据库中,这样能够在运行期灵活调整配置。
配置须要治理
权限控制:对配置的修改须要有比较完善的权限控制,不然不正确的配置会引发灾难。
不一样环境、集群配置管理:同一份程序在不一样环境(开发、测试、生产)、不一样的集群(如不一样的数据中心)常常须要有不一样的配置,因此须要完善的环境、集群配置管理。
框架类组件配置管理:如CAT客户端的配置。
在没有引入配置中心以前,通常研发的时候会有如下痛点:
配置格式散乱不规范
有的用properties格式,有的用yml格式,有的用xml格式,还有存DB的,作法五花八门。
主要采用本地静态配置,配置修改麻烦
在分布式微服务环境下,当服务实例不少的时候,配置修改费时费力。
易引起生产事故
如将测试环境的配置带到生产环境上。
配置缺少安全审计和版本控制功能
没法查看到修改配置的人,修改了什么内容,以及修改的时间,除了问题也没法及时回滚。
交付件和配置分离
传统作法应用在打包部署的时候,会为不一样环境打出不一样配置的包,每一个包里头包含环境特定配置。而如今推荐采用如容器镜像方式打包和交付微服务,应用镜像通常只打一份,能够部署到不一样环境,因此这要求交付件和配置进行分离,交付件只制做一份,而且是不可变的,能够部署到任意环境。可是全部环境的配置均可以在配置中心集中配置,运行期应用能够根据自身环境到配置中心动态拉取相应的配置。
抽象标准化
配置中心应该封装屏蔽配置管理的细节和配置的不一样格式,方便用户进行自主式配置管理,通常用户只须要关注两个抽象和标准化的接口便可:
配置管理界面UI,方便应用开发人员管理和发布配置。
封装好的客户端API,方便应用集成和获取配置。
多环境多集群
微服务应用大多采用多环境部署,通常标准的环境有开发/测试/生产等,有的应用还须要多集群部署,如支持跨机房或多版本部署。配置中心须要支持对多环境和多集群应用配置的集中式管理。
高可用
配置中心不能挂,不然会大面积影响微服务。
实时性
配置更新须要尽快通知到客户端,有些配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像是主备切换配置或者蓝绿部署配置,这些须要秒级切换配置的能力。
治理
配置须要治理,具体包括:
配置审计,须要记录修改人,修改内容和修改事件,方便出现问题时能后追溯。
配置版本控制,每次变动须要版本化,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回滚到上一版本。
配置权限控制,配置变动发布须要认证受权。
灰度发布,配置发布时能够先让少数实例生效,肯定没有问题就能够扩大应用范围。
Apollo是携程框架部门研发的开源配置管理中心,可以集中化管理应用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集群的配置,配置修改后可以实时推送到应用端,而且具有规范的权限、流程治理等特性。
Apollo的特性以下:
统一管理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集群的配置。
Apollo提供了一个统一界面集中式管理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集群、不一样命名(namespace)空间的配置,并且同一份代码部署在不一样集群,能够有不一样的配置。
配置修改实时生效(热发布)
版本发布管理
灰度发布
客户端配置信息监控
能够在界面上方便地看到配置在被哪些实例使用。
提供Java和.Net原生客户端
提供开放平台API
部署简单
能够看到,Apollo的特性几乎符合上文配置中心的核心需求。
用户如今UI界面修改/发布配置。
Apollo配置中心会将配置更新信息推送到Apollo客户端。
客户端再从Apollo配置中心拉取最新配置,更新本地配置以后,通知到应用。
客户端和服务端会保持一个长链接,从而第一时间获取配置更新的推送。
客户端还会定时从Apollo配置中心服务端拉取应用的最新配置,并且客户端定时拉取会上报给本地版本,默认每隔5分钟拉取一次,也能够经过运行时指定apollo.refreshInterval来覆盖,单位为分钟。
客户端从Apollo配置中心服务端获取到应用的最新配置后,会保存在内存。
客户端会把从服务端拉取到的配置在本地文件系统缓存一份,保证在遇到服务不可用或网路故障时,依赖能从本地恢复配置,也实现了必定的高可用性。
应用程序从客户端获取到罪行的配置、订阅配置更新通知。
上文提到Apollo客户端和服务端保持了一个长链接,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配置更新的推送,实际上长链接是经过Http Long Polling实现的:
客户端发起Http请求给服务端
服务端保持60s链接
若是在60s中有客户端关心的配置变化,则请求会当即返回,并告知客户端有配置变化的namespace信息,客户端会据此拉取该namespace的最新配置。
若是60s内没有客户端关心的配置变化,则返回http状态码304给客户端。
在服务端,是用async servlet(Spring DeferredResult)来服务Http Long Polling请求。
在捋清思路以前,先对其中的模块进行了解:
主要模块:
ConfigService
提供配置获取接口
提供配置推送接口
服务于Apollo客户端
AdminService
提供配置管理接口
提供配置修改发布接口
服务于管理界面Portal
Client
为应用获取配置,支持实时更新
经过MetaServer获取ConfigService的服务列表
使用客户端软负载SLB方式调用ConfigService
Portal
配置管理页面
经过MetaServer获取AdminService的服务列表
使用客户端软负载SLB方式调用AdminService
辅助模块:
Eureka
用于服务发现和注册
Config/AdminService注册实例并按期报心跳
和ConfigService一块儿部署
MetaServer
Portal经过域名访问MetaServer获取AdminService的地址列表
Client经过域名访问MetaServer获取ConfigService的地址列表
至关于Eureka Proxy
和ConfigService一块儿部署
NginxLB
和域名系统配合,协助Portal访问MetaServer获取AdminService的地址列表
和域名系统配合,协助Client访问MetaServer获取ConfigService的地址列表
和域名系统配置,协助用户访问Portal进行配置管理。
假设没有分布式微服务的服务发现,那么:
Portal会调用AdminService进行配置管理和发布
ConfigService和Client保持长链接,ConfigService服务于Client进行配置获取,ConfigService和Client经过一种推拉结合的方式,实现配置实时更新 的同时,保证配置更新不丢失。
ConfigService和AdminService共享ConfigDB,ConfigDB中存放项目在某个环境的配置信息,并且这三者在每一个配置环境(DEV/FAT/UAT/PRO)中都要部署一份。
Protal有个独立的PortalDB,存放用户权限、项目和配置的元数据信息。Portal只需部署一份,它能够管理多套环境。
由于Client要找ConfigService须要地址列表,Portal找到AdminService也须要地址列表,这时候就须要服务发现了。
Config/AdminService启动后都会注册到Eureka服务注册中心,并按期发送保持心跳。
Eureka采用集群方式部署,使用分布式 一致性协议保证每一个势力的状态最终一致。
Client和Portal能够经过Eureka发现ConfigService和AdminService的地址列表。
由于携程须要跟自家的.Net的系统兼容,因此引入了MetaServer服务,这至关因而代理Proxy,将Eureka的服务发现接口以更简单明确的HTTP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
可是MetaServer自己也是无状态以集群方式部署的,那么Client/Protal该如何发现MetaServer呢?传统的方式是借助硬件(能够在其中指定MetaServer的位置)或者是软件负载均衡器。
使用NginxLB(也称Software Load Balancer),由运维为MetaServer集群配置一个域名,指向NginxLB集群,NginxLB再对MetaServer进行负载均衡和流量转发。Client/Portal经过域名+NginxLB间接访问MetaServer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