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笔记的心得



分享的初衷和目的
前端


2018~2019年间,有很多实习生和毕业一两年的同窗加入咱们,前端小组一会儿壮大很多。编程

海致星图前端小组安全


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研发任务相对较重;另外,前端这个领域知识杂且广,现有框架更新很快,新的框架纷至沓来。网络

一入前端深似海
框架


因此整体而言,整个前端团队不只偏年轻化,并且处于一个有挑战、快节奏的职业环境。对于小鲜肉同窗,如何快速投入实战中,并将工做经验及时有效地升华为技术经验,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公司的业务压力而言,都显得尤其重要。工具


从本人的过往经验来看(仅做参考),以为要想作好这一点,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知识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而这又每每离不开一个好习惯:作笔记。学习


因此在组内小鲜肉同窗刚起步阶段,我想结合一些我的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系统地来分享一下我这些年来作笔记的心得和方法,相信分享渔的益处远大于分享鱼。字体


对于组内的同窗,我也期待个人分享能给各位带来如下几点改变或强化:优化

  • 意识到作笔记的好处ui

  • 认识到电子版思惟导图的好处

  • 把笔记当成工具(思考工具、持久化工具、训练工具)

  • 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 造成一套适合本身的总结和管理知识的方法论


分享的内容


2.1. 我为何要作笔记

懵懂少年时,曾认为作笔记是一种不聪明的表现,也由于懒,致使我在那一个成长阶段会比较排斥作笔记。让我观念发生转变的,主要是由于两件事。


第一件事与我初高中休学的经历有关:那一段青春期,比较迷惘和叛逆,厌学情绪高,后面还休学了一年多,学习荒废很多。后来又找了一所高中,重返校园,入学时有一场英语测评考试,看到卷面上的题目时,感受很熟、不难,但就是手生,记忆模棱两可。细想一下,原来本身已有两年没怎么看英语了。


当时触动很深,心里落差也很大:本身之前在英语上仍是花了不少功夫,也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考试技巧;中断了两年,那时那地,感受头脑空白。内心甚感慨:要是当年我把那些概括的学习经验记下来就好。

遗忘的苦恼


之前仍是一个“好学生”时,由于一直都有保持学习的连贯性,是处于一个不断复习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出现高程度遗忘的状况不多。而这一次辍学的经历,让我在一个曾经相对熟悉的领域,有了高程度遗忘的体验。自那之后,我深入意识到了人的记忆具备不稳定性,也意识到了经过作笔记来对抗遗忘的重要性。


第二件事,是由于我读了一本书:


《个人事业是父亲》


简介:书的做者叫作蔡笑晚,他不只是一个的父亲,并且是一位量产人才的教育家。蔡笑晚先生把作好父亲当成是一辈子的事业,在他的培养下,四个子女堪称人中龙凤:大抵就是十三四岁上大学,二十多岁就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


正是这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在书中提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一我的会不会读书,就看他会不会作笔记”。我当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由于我貌似没有在作笔记的实践中受益过,但我知道这句话的份量,它出自一位量产人才的父亲,他的教育经验是具备可推广性和参考性的。因此,我相信只要我肯坚持去作笔记,去了解作笔记的好处,它也必定会为我开启一扇门。


以上两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开启了我重视作笔记以及摸索如何作笔记的人生历程。时至今日,已有十余载,下面我也将分享一下,这些年来我作笔记的一些感悟。


2.2. 我认为作笔记的四个好处

2.2.1. 好处一:作笔记是一个不断接触概念的过程


《写给你们看的设计书》


之前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作《写给你们看的设计书》,做者Robin Williams大概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不少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她收到一份圣诞礼物,是一本介绍植物纲目的书,她从书中了解到,有一种叫作“约书亚树”的树。

约书亚树


自了解到“约书亚树”这个概念后,她发现原来在本身住了13年的地方,周围种植了大量这些树,但此前一直都没留意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做者相似的经历和感觉,我是深有体会。且在听完做者的故过后,如醍醐灌顶,并有感悟以下:

  • 人对信息的识别具备选择性,被你无心识忽略掉的那些东西,每每是由于它们在你大脑里没有“概念”

  •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先有概念,后有关注,再有深刻

作笔记又未尝不是有如此神效:先让你经过概念(专业术语)来意识到某个事物的存在。当某个概念在你大脑和心中留过痕迹,即使你暂时还不清楚它的指代、对它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可是当你之后在书本或平常生活中,再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或实物时,它都会引发你的关注,并不断地加深你对它的理解。


如下是原文摘录:


《写给你们看的设计书》原文摘录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作笔记给你对事物的认知,先起一个概念的头,在我看来,意义非凡。


2.2.2. 好处二:作笔记是一个可视化思考的过程

2.2.2.1. 什么是可视化思考?

在讲解可视化思考的定义前,我想先讲一下可视化建模这个概念。

上大学时,我曾学习过《UML-统一建模语言》这门课程,UML是用来对软件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的一种语言:它定义了一系列的图形单元如对象、关系(泛化关系、关联关系、依赖关系)和关系图(用例图、类图、时序图、活动图和协做图等),从不一样维度来描述和剖析软件领域的对象及对象间的关系。

领域模型


建模,其目的就是:在未理清实现思路和正式实施前,先对要作的事情先进行梳理、推演和量化分析。而可视化建模,就是借助客观世界的可见实物(文字、图表和图形等)来辅助完成建模的过程。


理解了可视化建模的概念,我想应该也理解了可视化思考的概念。

什么是可视化思考?在这里我再正式讲解一下:

  • 通俗来说:可视化思考就是用看得见的方式来思考

  • 文邹邹来说:可视化思考就是使用客观世界的可见实物如文字、图表和图形等,对思考过程当中出现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建模,让你的思考过程在现实世界有一种稳定的、可见可呈现的模拟和演绎


从可视化思考的定义来看,在自学时作笔记也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可视化思考过程。


2.2.2.2. 可视化思考的好处是?

从生活经验来看,我的认为有以下两个好处:

  • 好处一:让人更专一于思考,而不是记忆

  • 好处二:思考的过程被持久化,有助于保持思考过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而这两个好处,都有助于咱们进一步达到思考的深度。

深度思考


在平常生活中,咱们常常会看到一群人围着下棋。其实下棋也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可视化思考场景,在此我想借下棋这个场景来解释可视化思考的好处。


有读者是象棋或围棋爱好者吗?在这里我给你们留一个思考题:若是一个棋手会下盲棋,那他下明棋时水平高(睁着眼下),仍是下盲棋时水平高(闭着眼下)?

明棋 VS 盲棋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个人见解:我一开始认为是闭着眼下会比较厉害,由于我认为他把不少细节熟记心中,更能达到一种思考的深度。但有一次在观看象棋大师比赛复盘节目时,我听到解说员提了一句:一个棋手下盲棋时,棋力会下降,能达到他下明棋时六成的功力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我不是很理解他的观点,一直在思考他为何这样说。后来我得出这样的见解:

1. 下盲棋时,人在计算的同时还会分配大量的注意力去保持记忆的精度,而有损计算的深度;

2.人的大脑在连续、深刻思考时,有时候会被外部干扰打断思路,须要从新恢复以前的“运行上下文”,更坏的状况是没法恢复;

3.记错一步,满盘皆输;


为了验证猜测以及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也在知乎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下盲棋时棋手能发挥几成功力?

知乎提问


如下是来自一位专业棋手的回答:

专业棋手的回答


在回答中这位专业棋手提到了下盲棋会分神记忆和想象,也提到了会下降计算的深度。这也必定程度验证了可视化思考的好处一:让人更专一于思考,而不是记忆。


再看另外一个回答:

小蜜蜂网的回答


回答中也提到过,未通过专业训练,绝大部分棋手在下盲棋时都会出现记忆错乱的状况。这也从反面验证了上文提到的可视化思考的好处二:思考的过程(即思路)被持久化,有助于保持思考过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关于可视化思考的好处,在此作个小结:可视化思考,一是能使咱们更专一于思考,二是能帮助咱们保持思考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这两者均有助于咱们进一步达到思考的深度。


2.2.3. 好处三:作笔记是一个持久化知识和思考成果的过程

2.2.3.1. 什么是持久化?

持久化是一个计算机术语,即把数据信息保存到可永久存储的设备(如磁盘)。这样一来,即使咱们出现遗忘的状况,也可以借助这些持久化存储设备还原数据信息。而说作笔记是一个持久化知识和思考成果的过程,其实也是指:咱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思考成果经过笔记的形式永久保存起来,而不用担忧遗忘。


2.2.3.2. 为何要持久化?

人怕失忆,文明怕失传,知识是否能被可靠地记载,对于个体的认知升级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而言,都相当重要,这也是持久化的意义所在。


2.2.4. 好处四:作笔记有助于提高概括能力和系统性思惟

学习某一门学科,笔记作到最后,都会构建出一个高度完整和精简的知识体系。

而这个过程也伴随着盲点梳理、语言提炼、知识统合、认知重构等思惟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的概括能力、系统性思惟都会获得必定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3. 我如何作笔记

按学习场景来分,笔记一般可分为三类:课堂笔记、会议笔记和自学笔记。本文主要讲的是作自学笔记的经验。


2.3.1. 我使用的工具:电子版的思惟导图

第一次接触思惟导图,应该是在我高二上高三时。当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李晓鹏老师写的一本书: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说来惭愧,我当年并无学到李老师的真传。惟一收获的是:

  • 知道有思惟导图这个东西

  • 知道思惟导图作笔记知识会比较结构化,排版也比较简单


如今回想,当年没真正把思惟导图用起来,主要是由于在纸上画思惟导图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当时并无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 比较费纸面的空间,常规尺寸的笔记本画不了多少思惟导图内容,须要找大白纸,后面发现大白纸也不够画

  • 比较花时间,一张图局部写错或有须要更新,得从新再画一张

  • 零散的大白纸保存比较麻烦,组织不是很清晰,不方便查找


因此总的来讲,当年我以为用纸画思惟导图,时间成本太高,并且很差维护。

而我真正把思惟导图用起来,应该是我大四实习期间,那会我接触到了思惟导图软件Mindjet MindManager,此时接触到的已经是电子版的思惟导图。

Mindjet MindManager


电子版的思惟导图,具备以下优点:

  • 字体清晰、一致

  • 能够无限折叠延伸

  • 方便修改

  • 方便快速查找(借用电脑的快速搜索功能)

  • 可复制粘贴

  • 方便保存和备份

  • 方便分享


因此使用起来,效率比以前纸质版的高不少,而思惟导图原有的优点:知识结构化、排版单一简洁,也相应被放大。


总之,电子版的思惟导图,结合了计算机的优点,让思惟导图更易用、实用、好用。其不只起到了记录知识的做用,并且起到了做为分析工具辅助思考的做用,极大地提升了我梳理知识和深刻学习的能力。自毕业以来我一直沿用其作笔记,并受益至今。


2.3.2. 我学习知识的通常思路:万物皆对象,分对象,捋关系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要学的知识,是咱们一辈子都绕不过的一个东西。


因此我时常会想,对于要学的知识,是否具备一种通用的学习方法,来组织学习过程,以提升学习效率?若是有的话,相信咱们的学习方向会更加明确,而不至于无头乱飞、徒耗心神。


对于这点困惑,我编程中获得了一些启发。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皆对象,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万物皆对象


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世界再复杂,也无非就是由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组成。从大方向去看,若是咱们能梳理清楚对象及对象间的关系,也就能清晰地认识世界。


从大方向去看,学习一门学科又未尝不是如此?一门学科,其知识也是由对象(概念)及对象(概念)间的关系组成的。只要咱们可以剖析和梳理清楚这门学科所在领域包含的对象(概念)及对象(概念)间的关系,咱们就能理解清楚这门学科的脉络。


道理是这样说,但咱们真正开始梳理前,挡在咱们前面的还有笼罩其上的层层迷雾。这个揭开迷雾的梳理过程,如玩扫雷游戏同样,咱们要如何下手?

学习未知的学科如玩扫雷

这是一个须要根据具体场景具体分析的问题,在通用层面,我我的的通常思路和习惯是:

1. 先面后点,先总后分:从最核心的定义出发,而后快速、大量浏览一些较为精简、归纳性强的文章,先造成总体认识;

2. 单点逐一攻破:记录过程当中发现的关键知识对象(概念),而后逐一解析并掌握;

3. 迭代重构:对众知识对象(概念)进行二次分类、抽象,直到知识结构趋于严谨、清晰;

4. 不断重复前面3个步骤,直到拨开云雾:眼里能见全貌,内心有知感;


2.3.3. 学庖丁解牛:注重对内在规律的学习和剖析模式的概括,以触类旁通

作过技术招聘的同窗可能会对一点深有体会:不少候选人的工做经验与技术经验严重不匹配,可能应验了职场一句扎心的话:1年工做经验重复用3年、甚至5年、乃至更多年。


工做须要不断精进


是什么缘由形成这种结果?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但内因每每大于外因。在这里我讲两个常见且容易改进的状况:

一是无进取心,不想走出本身的温馨圈。


温馨圈


二是有进取心但多为蛮干,走不出本身的一亩三分地:在具体实践时不注重内在规律(底层原理)的学习,致使即使在熟悉的领域工做不少年,对知识和业务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层面,没法将实践经验及时、有效地升华为更为本质的知识经验;面对重复的工做也没有基于内在规律(底层原理),进一步概括出一套具备指导意义的套路、模式,致使工做效率不高,产出也每每不如一些善于总结的新人。这样的工做能力天然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关于如何改进,我想你们都很清楚:一是在态度上要端正——树立终身学习,不断精进的理念;二是在方法上要注重内在规律的学习和剖析模式的概括(剖析模式,在这里能够理解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常套路、模式)。


第二点也是本小结要讲的核心要点,在这里分享《庖丁解牛》的成语小故事:

庖丁解牛


视频中的主人公庖丁,是精进中的高手,入行三年,即能透视牛身。

眼见非牛,而是牛的结构与脉络


解牛时不割不切,所用牛刀长达十九年,仍保其锋利,可谓技艺超凡。

用了十九年的牛刀


为何庖丁如此厉害?正如其对魏文惠王回答,他使用的不是技术,而是“道”。

庖丁解牛使用的秘诀


咱们不难发现,懂得持续精进之人,都会格外注重“道”的学习,其成长轨迹每每具备一样的特质:从无术到有术,再由术入道,依道而行,终渐入佳境,达到道行合一的化境:行即道,眼所见亦是道。


眼见非牛,乃“道”


这也说明了,为何有些人能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而有些人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先天的悟性会占必定优点,可是后天的持续精进与对“道”的执着,才是炼成“火眼金睛”的关键。


那么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具体到学习,又能给咱们带来什么启发?


其实每个学科亦如牛通常,都会有本身的结构和脉络。因此咱们在学习时,不要知足于表层知识的学习和简单问题的解决,要如庖丁解牛般,注重学科结构和脉络的梳理和学习,并争取概括出一个通用、可迁移的剖析模式,将之推广到同类学科的学习,以作到触类旁通。


正如视频结尾大师大师所说:“人世的错综复杂,与牛身的结构是同样的。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横冲直闯,只会徒然地损耗形神。”懂得精进的高手,注重底层原理的学习,看事情更能接近本质,作重复的工做也是越作越好、越作越快,不只能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长度,更能活出人生的高度。

《教父》经典台词


2.3.4. 应用技术的剖析模式分享:背景串联、先总后分、构建场景

分享完庖丁解牛的故事,接下来,我想具体分享一个剖析模式实例:我是如何剖析应用技术“这头牛”。


计算机领域诞生的许多技术,每每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因此广泛具备必定的实用性和创造性。而当咱们从书本接触到它们时,它们每每已经停留在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


若是对技术的产生背景缺少情景化的感觉,会弱化咱们对其真正价值的理解和思想创见的领会。在感官上也会以为该领域内的知识模块很零散、彼此间缺少强联系,进而致使理解不深入、记不住或容易遗忘。


因此,对于应用技术的学习,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学习知识产生背景的重要性。而在具体方法论上,我比较倡用导背景串联(了解因果链:需求、冲突、目标达成路径)、先总后分(先面后点、先定义后解构)、构建场景(实践感觉)的剖析模式,来组织学习。


在平常自学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当中,我会从以下纬度去解剖知识(组织学习),以达到快速学习的目的:

  • 产生背景(requirement和solution)

  • 先行知识

  • 下定义(类属、做用、特性、评价)

  • 比较(横行枚举和纵向比较)

  • 组成(成员)

  • 组成(成员)间的交互过程(关系)

  • 验证DEMO

  • 应用场景

  • 关键字/关键句

  • 问题(记录待解决的问题)

  • 思考(记录疑问,提问式学习法)

  • 参考


2.3.5. 像开发软件那样去作笔记,对笔记不断进行迭代和重构

笔者以为多年前的本身,明显具备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一个特征:由于一次达不到最好,而选择不去作,进而致使永远都没有踏出第一步。例如会在作笔记时,由于一开始排版不够好、知识体系混乱等缘由,而排斥作笔记。


而我观念的完全转变仍是由于选择了软件工程这门专业,接触到了“迭代开发”、“重构”这两个概念,让我意识到一个成熟、完善的软件系统并非一蹴而成,它每每须要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屡次的重构。类比之下,作笔记又未尝不是如此?


软件系统是对客观世界业务场景的一种映射,笔记一样是对客观世界知识的一种映射。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也须要不断迭代和屡次重构。因此我以为作笔记的正确姿态是:先从草稿开始,想到什么写什么,忘记美观,忘记严谨,要有迭代更新、不断重构的意识。


2.4. 我如何管理笔记

咱们所作的诸多笔记,其实就是咱们本身的小型知识库。我对于本身的知识库,有以下三方面的需求:

基础需求

  • 可持久化存储

  • 良好的组织分类

安全需求

  • 可备份

  • 防灾性强

优化需求

  • 可在无网络环境下离线使用

  • 方便检索和定位

  • 方便备份间的同步


基于以上几点需求,个人方案是:

1. 主要以思惟导图电子文件的形式,持久化存在;

2. 在组织上,按知识学科分类,并采用英文简写+中文的命名方式;

本人知识学科的组织分类


3. 使用“大厂”的同步盘,把本地的笔记文件自动备份到线上,实现云备份,且大厂的防灾措施更完善(之前前后使用过免费的金山同步盘和腾讯微云同步盘,可是后面这些大厂都放弃了这一块业务,本人当前使用的是付费的坚果云,已有三年多,只存笔记的话我的版中的专业版就够用,每月大概16.6元);

坚果云我的版简介


4. 在多台电脑(如我的、公司)安装同步盘客户端,并使用相同帐号,实现对笔记文件在多设备本地备份(哪怕大厂备份挂了,本身本地设备还有备份);

5. 由于笔记文件首先是保存在本地,因此即使在无网状况下也能在本地使用;

6. 使用电脑的全局文件搜索功能,方便笔记文件及内容的快速定位;

7. 同步盘具备版本管理功能,方便备份间的合理同步;


2.5. 比可视化思考更高一层的思惟方式:惜思考之时,构建“人机记忆系统”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知识经验已如浩瀚海洋,而现代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须要记忆的知识也愈来愈多。

浩瀚书海


可是另外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许多人在学习时畏惧背诵和遗忘,记忆对多数人来讲是一块短板。有很多好学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甚至会所以陷入焦虑。面对这两难的“困境”,咱们该如何应对?


咱们最多见的一种解决思路,是市面上各种培训机构所推广的各种记忆术。相信会有干货,但从其宣传来看,感受这些记忆术彷佛比较单一地依赖于咱们大脑的记忆系统。同时其铺天盖地、终年累月的广告宣传(不少时候是焦虑营销),也在把很多学生和家长引入了一个本末倒置的误区:过于关注大脑自身的记忆能力之短(甚至会陷入忧愁和焦虑中),而忽视了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记忆具备的工具属性。


对此,我我的建议的是:要惜思考之时,构建本身的“人机记忆系统”。尽可能少受焦虑营销的影响,没必要为“大脑记忆之短”而忧愁,对记忆能力的提高,眼光也不要局限于大脑,能够经过构建“人机记忆系统”来提升记忆的总体能力:借助于计算机,能够为记忆能力无限扩容,并加强记忆的可靠性以及提取的速度和成功率。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诠释个人观点。


第一方面:从思考的价值来理解为何要惜思考之时

要谈思考的价值,咱们首先要谈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在我看来,人的价值具体体如今:对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贡献。为何这样说?由于人类个体与其族群的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这两种财富。


而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又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思惟活动:思考。因此思考不只体现了人的价值,并且指导了人去创造价值,这就是思考的价值所在,也是我认为要惜思考之时的根本缘由。


第二方面:从工具的属性来理解为何没必要为“大脑记忆之短”而忧愁

大脑的记忆系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工具,而工具具备以下属性:

  • 工具自己是不创造价值

  • 没有一种工具是适用于任何场景,工具存在“缺陷”是一种必然

  • 工具每每是不惟一的、可选的,甚至能够被创造


我以为工具这三个属性,能够给予咱们这样的启发:

  • 让咱们意识到思考比记忆更具价值,思考才应该放在第一位

  • 既然大脑记忆系统存在“缺陷”是一种必然,就没有必要为之神伤

  • 面对大脑记忆系统的“缺陷”,咱们每每有其余选择来弥补之


我以为以上三点启发,有助于咱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人脑记忆系统及其不足,并树立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之。何况,人类是工具的创造者,而不是工具的奴隶、人的成长,每每也是从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接受自身的不足开始的。


因此面对大脑记忆之短,咱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或创造可替代的方案来弥补之,不用过度为之忧愁,否则就是在作本末倒置的事——没有惜思考之时,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不良培训机构的焦虑和夸大营销


第三方面:从人类的进化史来进一步理解思考和记忆的主次关系

其实从思考的价值以及记忆做为工具的价值,咱们已经能够理解两者的主次关系:思考为主,记忆为辅,但这是理论层面的论述。其实从人类进化史来说两者的主次关系,是更详实的例证。


在Lifehack的创始人&CEO,Leon Ho的

《Human Brains Aren’t Designed to Remember Things》
一文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Human brains are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ot remembering,
人类的大脑是用于处理信息,而不是记忆。这句话不是在说大脑不记忆,而更可能是在强调:处理信息是大脑的第一要务。做者从人类的进化史来论述这个观点: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而且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天天都要面对来自饥饿的困扰和洪水猛兽的威胁。

原始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


要想在这样的环境存活下来,人类祖先并不会把记忆做为主要的生存任务,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处理信息:这个东西能不能吃、这个地方有没有危险......


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思考着实是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且因为专一于思考以及思考所具备的指导性、创造性和统筹性,弱小的人类祖先“智慧”地打败了许多远比本身强大的野兽,并前后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这使得人类在地球生物进化的赛道中一骑绝尘。


因此在我看来,是人类的思考能力让人类存活下来,并一步一步登上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虽然记忆有助于生存经验的传承,但只是起辅助做用。


第四方面:从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来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记忆优点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分为三个基本过程,分别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并且认为只有通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编码是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关键阶段。


当衡量记忆能力高低时,咱们也能够从这个三个纬度来切入:记得快不快对应“编码”,记得久不久、牢不牢和多很少对应“存储”,是否可以立立刻回想则对应“提取”。


咱们不妨从这三个纬度来细化、对比一下人脑和计算机的记忆过程,以探知两者的记忆能力。以记忆一本书为例(先假设人脑和计算机的输入速度同样)。

人脑须要完成如下三个步骤:

  • 编码:在录入时,使用联想记忆、理解记忆、视觉记忆等

  • 存储:编码完即记录在大脑中,但记忆可能不太稳定,绝大部分人须要不断复习

  • 提取:根据关键字等回想

计算机须要完成如下三个步骤:

  • 编码:在录入时,文字以字符编码的形式存在,整本书则以文件的形式来组织

  • 存储:把文件保存到硬盘的某个目录

  • 提取:打开文件的存储路径或直接经过关键字全局搜索来定位


咱们首先用三个简单的步骤,就叙述完人脑记忆一本书的过程,其实这是至关理想化,由于:

  • 在编码环节,绝大部分人是须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并且未必记忆得全和精确

  • 在存储环节,即使大脑记住了,也须要结合遗忘规律曲线去按期复习,以对抗遗忘,这也至关耗时

  • 而在提取环节,成功与否,仍然具备不少不肯定性


总之,人脑记忆东西,尤为是记忆量大的,至关耗时,且不是一次到位,须要反复的编码和提取,以强化记忆;而对比计算机记忆书的过程,给咱们的感觉每每是:快速、简单、一次到位、记忆量大、存储稳定。


因此,从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咱们能够更微观地体会到计算机的记忆优点。


第五方面:构建“人机记忆系统”的好处和原则

《Human Brains Aren’t Designed to Remember Things》
一文中,做者还提倡这样一个观点:在学习时,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用大脑记住信息,而应该学会用工具辅助咱们去记住信息,而且要像咱们人类祖先那样,把最重要的脑力用于去思考(处理信息)。若是过份关注如何把巨大的信息量塞入大脑,这样只会把本身淹没于信息的海洋,而且耽误 了大脑最重要的工做:思考。

淹没于知识的海洋


因此在这里我也建议每个同窗,能够依据大脑的特性并借助计算机的记忆优点,去构建本身的“人机记忆系统”。想对于纯粹依赖大脑去记忆,“人机记忆系统”具备以下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下降大脑记忆过程当中“编码”阶段的难度,让咱们在接触知识的时候不用刻意去记,或花不多时间去记,让咱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和知识产生链接,这种互动每每是对知识更有意义的思考和加工,更有助于咱们贴近知识的本质。

第二个好处:计算机硬盘存储的稳定性会比大脑更高,并且咱们能够经过增长硬盘的容量或数量来为“记忆”扩容。

第三个好处:咱们能够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简单粗暴地经过全局搜索来快速定位到咱们保存在硬盘里的数据,并提取之。


在这里也说明一下,关于如何去构建“人机记忆系统”,本文更可能是方向性和原则性上的建议——注重大脑与计算机的合理分工:让大脑专一于思考知识的本质,只需重点去记知识的组织规则和提取规则,由于其记忆量很小;把记忆知识细节的工做委派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做为可靠的存储载体和快速查找工具。


只要咱们记住了这个分工的原则,咱们就能够根据自身的习惯、经验以及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来构建适合本身的“人机记忆系统”。特别地,咱们前面谈的作笔记并将笔记用电子文件的形式保持下来,其实也能够看做是构建“人机记忆系统”的一个实例。


本章结从思考的价值、工具的属性、人类的进化史、计算机的记忆优点、构建人机记忆系统的好处和原则这五个方面,来谈了为何建议各位同窗要“惜思考之时,构建本身的人机记忆系统”以及“如何构建人机记忆系统”。但愿可以在“处理思考与记忆的关系”和“提升记忆能力”这两个方面,能给你们带来些许启发。(题外话,其实我更但愿启发应远不止于在记忆能力提升这一块,更应该是:在心里上咱们要去拥抱自身的全部缺陷,在策略上咱们能够结合一切外部工具来构建闭环的人机协做系统,把那些咱们不擅长的、阻碍咱们专一思考的活,有选择地委派给外部工具,以让咱们可以更加专一于思考。)



结尾语


本文主要从“我为何要作笔记”、“我认为作笔记的好处”、“我如何作笔记”、“我如何管理笔记”以及提倡“要惜思考之时,构建人机记忆系统”这五方面,来分享了我我的这些年来,作笔记的心得。


在此也补充一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到80年代,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已缩短为3年,知识的半衰期则缩短为5年。也就说,咱们当前不只是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折旧速度也是十分惊人。因此咱们仅仅关注具体的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咱们对知识的学习还要有选择性,否则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就会疲于奔命,陷入被动。而具体到如何选择,我我的的建议有两条:

  • 一是功利性学习,学以至用

  • 二是从兴趣出发,自我取悦,但不要三分钟热度,否则就容易浅尝辄止,终无一所成


最后我也再重申一下,我期待个人分享能给组内的同窗带来如下几点改变或强化:

  • 意识到作笔记的好处

  • 认识到电子版思惟导图的好处

  • 把笔记当成工具(思考工具、持久化工具、训练工具)

  • 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 造成一套适合本身的总结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方法论


因为本人水平和经验有限,若有纰漏或建议,欢迎私信。若是以为不错,也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大家的支持,将会是我持续写做的动力,谢谢阅读。

                        

欢迎关注《IT一大道至简》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