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基本训练不够

北大校长: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基本训练不够

时间: 2009 06 09 来源:中国青年报网络

 

对于科学技术,现代人都持确定态度,一件消费品一旦通过“科学检验”或“被科学所证明”,那么公众对它的信心就会大大加强。可是,公众的支持并非无条件的。当诸如“汉芯一号”等一些事件被披露出来后,公众会惊讶、怀疑继而愤怒。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框架

 

近日,出版界推出了两本有关学术规范、科研道德方面的书。一本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另外一本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诚实作学问:从大一到教授》的学术规范工具书。ide

 

周光召院士在《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的序言中说,×××决定将该书赠送给每一位院士,要求×××院士带头从自身作起,洁身自好,严以律己,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坚持发扬优秀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共同杜绝个别违法和有损道德的行为。工具

 

这两原本自美国的学术规范图书,是否能成为我国科技界端正学术之风所亟须的他山之石?咱们请来几位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spa

 

“他山之石”为中国学术规范提供实用范例翻译

 

记者:关于学术规范方面的图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出版《科研伦理入门》和《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等图书。请 博士介绍一下《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有哪些特色。orm

 

苗德岁:《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是美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三院(美国科学院、工程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国家科研委员会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受赠版权后组织了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大量人员对该书进行翻译和审订。美国科技界通过20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已初步创建了一整套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机制、体制。这本书能够说是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有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事件

 

若是说《怎样当一名科学家》重在讲述科研人员自身科研道德建设的话,本书则聚焦于科研环境上,并试图界定及描述促成和鼓励特殊人才具备良好道德行为的一些因素。本书不只为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提供了一个道德规范的参照,更为科研和教育机构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极为实用的运做框架。ci

 

记者:那么,《诚实作学问:从大一到教授》又是怎样的一本书?it

 

郜元宝:《诚实作学问——从大一到教授》是一本学术规范工具书。该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查尔斯· 利普森 教授的专著,200410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美国芝加哥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克基尔大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其余多所大专院校目前均已向新入学的学生推荐,列入他们的必读书目。

 

《诚实作学问》的主题很简单,就是指导研究者,包括从大一学生到教授如何合法而有效地准备“引注”,以免剽窃和学术欺诈,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但实事求是地说,书中所述内容不算新,可是不少作学问的人每每缺少其中的常识。此书刚好细致、清晰地讲述了各领域学者作学问的通用规则,是学风建设的好材料。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基本训练不够

 

记者:在当下社会,不管是国内仍是国外都出现了不少科研不端行为,以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芯片——“汉芯一号”为例,所谓的发明人陈进弄虚做假,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再好比韩国首尔大学前教授黄禹锡在论文中造假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许智宏:目前,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这是致使科研不端行为和“不规矩行为”的诱因。

 

而其根本缘由是,许多科研人员甚至是普遍领域内的学者,对于学术规范的基本训练不够。在不少状况下,并非研究者故意触犯学术道德或科研行为不端,而是缺少基本训练和常识。据了解,学术界的一些人认为,在论文中不规范的引述别人观点或是别人的数据不成为问题。因此,咱们应该一开始就要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告诉他们怎样的“引注格式”是正确的,怎样的引述是不能作的。

 

好比在天然科学领域,理科生作实验是有严格记录的,若是出现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也应该记录在案,而不是发现作出错误结果,就把这些记录撕掉。这就是培养大学生基本学术规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办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教会青年人如何写论文,如何引用文献,都亟须规范。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个做者可能引用了不少其余人的观点和内容,但在电脑敲出的文章里,就都变成了他本身的内容。因此,作学问要有作学问的态度。好比北京大学中 文系 教授孟二冬,坐冷板凳十几年才写一本书,而咱们如今的年轻人,一年炮制几十篇文章,实际都是些垃圾内容,东拼西凑没有什么思想。

 

郜元宝:在我国,涉及具体学者声誉和权益的学术诚信事件你们都很关心,不时能够听到某学者“落马”,某教授“丑闻”。但学术诚信做为一个概念还不甚明晰,许多人把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学院体制、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混淆起来,这样,“ 引注格式”就降为君子不为的小道,它做为“学术诚信”的实质性内容没法彰显,严肃的学者不会像查尔斯· 利普森 教授那样愿意来整理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异常重要而繁难的问题。

 

此外,在我国,学术诚信目前彷佛主要仍是教授教员的事,无关普通学生,虽然对学生论文做弊偶尔也有处罚,但学生论文做弊 教授教员剽窃行为是否属于有机联系的总体,尚未清醒认识。

 

所以,虽然有很多学者敢于“学术打假”,但有很多大学科研机关和教务领导层一再要求创建学术规范,但规范的要害,具体可遵循的方法,都不清楚。这种状况下,呼吁学术诚信只停留在泛泛的口号上,并非和每一个学者都有关系的学术道德与治学方法的统一体。

 

青年人切莫“虚名终自误”

 

记者:其实,倡导学术诚信不仅是在科学界,在整个社会上也大力提倡诚信作人、诚信办事。可是,如今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仍是出现了不少不诚信的行为,好比论文写做是剪刀加糨糊等。请大家对青年人讲几句关于诚信作人方面中肯的话。

 

许智宏:诚信是一我的的基本素质,无论国内仍是国外,一我的诚信与否对他的一辈子有重要影响。

 

举个例子,如今有些学生想到美国去留学,他们本身就用我国一些受到国际承认的知名教授的名字给国外的高校写推荐信,这是一种很是恶劣的行为。如今外国不少导师已经很聪明,当他们收到推荐信之后,就会用电子邮件方式 向国内的 教授求证是否有这回事,若是没有,那个学生的诚信就成了很是严重的问题,并且有可能成为他本身一辈子的污点。此外,一些学生为了出国,擅自修改为绩单、申报材料弄虚做假等都是不诚信的行为,而更糟糕的是,咱们不少学生并不把这当一回事。

 

年轻人,要培养真正的实事求是原则,不只要在学术上诚信,对人、对社会也要有信誉,诚信是思想境界的一个基本规则。若是没有了诚信,思想境界也就不存在了。

 

苗德岁:科学研究是求真的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应是科研人员本质的关键的一面,也应是其倾心竭力所试图达到的。在科学研究成为一种职业以后,除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和平事业外,对科研人员自己来讲,也提供了职业晋升、我的获益和自我知足的机会——这些只要是取之有道,则彻底是合情合理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本身心安理得,才能算是取之有道,不然,只能落得如王安石所说的:“虚名终自误”。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